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六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身,你就觉得每一天每一天法身不断的增长。第十一事业,「作诸众生一切义利」,你说你产生这样的法乐有什么好处呢?它能够成办众生出世的解脱,其实整个净土的施设,主要是要成办众生的出世善根。第十二摄益,「蠲除一切烦恼灾横」,我们在这样的宫殿安住,就会觉得烦恼慢慢的淡薄、内心种种的罪障慢慢的消灭,这种摄益。第十三无畏,无所畏惧,「远离众魔」,你在这个宫殿安住的时候,能够远离天魔的干扰。到这个地方,是偏重在智慧的庄严,前面是讲到福德,这个地方讲智慧。到这个地方是偏重在果地的庄严,这个宫殿它的果地有福德、智慧二种庄严。这以下从十四到十八,讲到因地的庄严。这个因地的庄严,我们要从下面讲起,先看第十八的「」,这个「」就是我们二空真如所相应的一念心性,在《楞严经》上说不生不灭的本性,它不能依止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」,这个地方讲依持的庄严,就是说这么一个庄严的宫殿是怎么建立的呢?是根据「大宝花王大宝花王

  

  生灭心来建立的,依止一种二空真如所相应的──众生本具、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而建立起来的,这「」。所以你看菩萨,很多菩萨的座骑都是野兽、动物来表法,没有一尊佛像是坐动物的,绝对没有,所有的佛像一定是坐莲华,表示佛陀的法身,一定是在因地的时候依止清净心而建立起来的。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整个宫殿的依止处,是「大宝花王大宝花王」之所建立。当然有了一念的心性还是不够的,你要找到门,我们看第十七,「大空、无相、无愿解脱为所入门,无量功德众所庄严」。一念心性要趋入的门,是先修习空观,虽然我们讲遍计本空、依他如幻,但是菩萨刚开始成就法身,是先缘诸法的总相,证得空性而成就的。所以这个宫殿所进入的门,是「空、无相、无愿」的三「解脱门」。第十六乘,你找到门,你必须要能够找到一种前进的动力,要有乘,「大止妙观以为所乘」,你要不断的修习止观、正念真如,以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来消灭心中爱取的烦恼,这不断的串习,这种止观的串习,你找到门,你要不断的前进,这个前进,以止观来当作前进。看第十五的道路,「大念慧行以为游路」。前进要有一个引导者,以这个念跟慧来当做我们前进的一个引导者,这个念就是心中的愿望,慧就是智慧,要以菩提心跟空正见,来当做止观的前导。第十四「过诸庄严,如来庄严之所处所」,等到我们止观成就以后,修习种种的波罗蜜,来庄严这当中所有宫殿种种珍宝枝末的庄严,「过诸庄严」是讲六波罗蜜,讲到这个住处的庄严。这个地方讲到净土的功德。

  

  子二、释成十八圆满

  

  如是显示清净佛土,显色圆满、形色圆满、分量圆满、方所圆满、因圆满、果圆满、主圆满、辅翼圆满、眷属圆满、住持圆满、事业圆满、摄益圆满、无畏圆满、住处圆满、路圆满、乘圆满、门圆满、依持圆满。

  

  这个地方无著菩萨引用《华严经》的〈序品〉,来说明净土的庄严,要我们如实的观察。

  

  壬二、释其受用

  

  复次,受用如是清净佛土,一向净妙,一向安乐,一向无罪,一向自在。

  

  古德用常、乐、我、净来配套这四种。我们去「受用」佛陀的「净土」,产生一种「净妙」,清净的功德;第二个「安乐」,远离身心的痛苦,这是乐;第三个是「无罪」,这个「无罪」是常的意思,远离身口的过失,不被妄想所间断;第四个「自在」,「自在」就是我能够随心自在的成就种种的功德。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依报国土,是具足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四德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。

  

  净土的庄严,在念佛法门当中讲得很详细。我个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,我刚开始出家,前十年的时间,我花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在修习空观。这个空观的感受,给我们一种寂静的感受,在这种寂静的感受当中,我们觉得生命减少很多的遮障,虽然在广大的烦恼跟业力之下,我们的生

  

  命是如此的无助;当我们的生命跟空观合在一起的时候,的确我们找到些许的安稳。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说,当我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,我很难把这个佛号的味道,很难对佛号产生归依。当然我们会觉得这个地方出现了问题,因为你从大乘佛法当中也知道:一个大乘佛法的菩萨,太重视空观的时候,对于大悲心、对于修善,就产生了一定忽略的作用。后来我请教了几个大德善知识,其中一个老和尚对我影响很大,他要我诵《法华经》,后来我很虔诚的诵《法华经》,从这当中的几段经文,得到很大的感动,后来我从空性当中,重新产生其他的作用出来。那个时候,我再去读净土的经论,看到功德庄严,就产生欢喜心,以后念佛的时候,对佛号的归依就出现了。所以我觉得说:修习净土的人,一定要兼修圣道门。一个人对功德庄严不生好乐,我保证你佛号念不好,不可能念得好。因为这个佛号,它跟功德庄严是相通的,开合的不同。古德说:开出来是极乐世界的依止庄严,合起来就是无量光、无量寿的佛号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菩萨要能够欢喜庄严,那你一定要对这个诸佛的妙有,要产生一定的作用。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空观对我们非常重要;但是如果我们运用的不好,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经验,不是说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情况。就是这个空观,是人人要经过的过程;但是你如果在空当中,产生一定的活动,而不是产生一个停止,在空当中要能够活动。你看古德说:「犹如日月不住空」,这句话讲得好,日月在空中是活动的,你看它白天的时候在东边,晚上的时候跑到西边去。太阳是怎么样?活动,在空中活动。那这个空的真理,最怕你停在那个地方,完蛋

  

  了,死水不藏龙。就是说这是一个过渡时期,但是如果你有志于求生净土,你会不会往生净土,有一个重要的指标,你把《无量寿经》拿出来读,你把《阿弥陀经》拿出来读,你读了以后对净土的依正庄严不生好乐,完全没有感觉,你跟净土的因缘大概就很难建立起来、很难建立起来,因为你们之间没有产生交集。你看到净土的经论,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、依报庄严,内心产生极度的好乐,你来生往生净土的可能性很大。所以这个地方,你都不用神通,你只要观察你内心的状态,你就知道你生命的趋向是往哪一个方向。所以我们为什么先设定目标,就是说,为什么我在空中的时候我能够跑出来,因为我的目标不是安住在这个地方,所以我用目标来检查的时候,我知道我的过程出了状况,还好我赶快找很多善知识,把我的状态讲出来说,我不是要这样的状态,但是我目前现在这种状态,应该怎么办?后来善知识告诉我:诵《法华经》。后来产生一定的效果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看到菩萨的庄严,他是以空性作基础;但是他在空性当中,建立了福德、智慧二种庄严。所以菩萨对空观是非常需要,但是你要谨慎小心。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,我回答几个问题。

  

  问:请法师慈悲开示,佛可以令众生在念佛的时候,把功德施给众生吗?还是令众生在念佛号的时候,开显他自性本具的功德?

  

  答:佛陀可以把他的福德资粮加持给你,让你灭罪生善;但是佛陀不能开显你本具的功德,没办法,佛陀不能把智慧的善根布施给你,不可以!我们看到很多的感

  

  应故事:哪一个人见到佛陀,佛陀用光明照摄他、用神通加持他,诶,他把你的遮障消灭了。佛陀不可能用神通让你开悟,不可能!除非为你说法,你听到佛法以后,你如理思惟,心中产生一个觉照的功能,解脱。所以从智慧的栽培角度,佛陀是扮演一个助缘的角色、增上缘的角色,你自己善根的栽培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说这个人念佛的时候开悟了,那表示这个人善根本身就栽培很强。所以说念佛是可以消业障,但是要能够真实的悟入诸法实相,必须要佛陀为你说法才可以的。

  

  问:法师在上次的课程当中提到,佛陀法身是依止二空真如之智(法师补充:这个二空真如,我们不要讲智慧,二空真如是一个理体,它是一个无为法;智慧是有为法,它是可以栽培的。你昨天的智慧跟今天的智慧不一样,是不是!你明天的智慧跟今天的智慧也不一样,智慧是不断的增长。但是你所依的体是一样的,真如不能讲增减,所以这个真如是一个理体。)依止真如理,发起大愿,转识成智,是以愿导行。请问法师:我们凡夫在因地所发的愿,是依止回向文这样念,好象不像阿弥陀佛因地经过佛陀教导而发的愿,我们这样子发愿是否能够成就?

  

  答: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,他的发愿是从法身菩萨的时候开始发愿;所以我们地前所发的愿跟地后所发的愿是不同的。地前所发的愿,那是比较偏重在成就佛的法身;但是成就初地以后,他所发的愿,是偏重成就佛的变化身,这个地方不同。我们刚开始在地前所发

  

  的愿,偏重在成就佛法身自体的功德,先到法身的地方;但是初地以后,那个时候开始成熟众生、庄严净土,你刚开始发愿成就一期的变化身。所以阿弥陀佛那个时候发愿,是在法身的时候发愿。

  

  问:地藏菩萨的因地不断的发愿,我们凡夫成佛也要这样发愿吗?

  

  答:当然是要不断发愿。菩萨,会有很多的挫折,但是一个菩萨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放弃希望。你可以有一时的遮障,但是你对未来的生命放弃了希望,那你就跟阿罗汉一样,阿罗汉就是对未来没有希望,阿罗汉对生命是不存希望的,他是极度悲观主义者。所以一个菩萨心中失去了理想的时候,他的菩萨道是没有办法走下去的。那你拜佛是为了什么拜佛?你持戒为什么持戒?你失去了一个远景,你这个菩萨道怎么走下去呢?比如我现在有病痛、现在的环境不如我的意,都没有关系,这个都是一时的因缘,生命会改变的;但是一个菩萨不能放弃你的愿望,所以这个菩萨是不能舍弃愿望的,这个地方要注意。

  

  问:请法师慈悲,什么是眼前活计?

  

  答:眼前活计就是说,六根跟六尘的接触,眼睛看到的色法、耳朵听到的声音、心中想到很多很多的法尘,这个都是眼前活计。这个眼前活计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呢?我们如果平常不产生观照,我们一天的心思,就在这个六根六尘的因缘当中,耗损掉你所有的精神体力,这叫眼前活计。眼睛听到色法,开始分别,都是向外攀缘,你一天当中所有的精神体力,就在这个六

  

  根六尘接触的当下,把你的能量耗损殆尽;你说有理想,那也是空有一点理想而已。所以这个地方说眼前活计跟行菩萨道有什么差别?行菩萨道也不能离开色声香味触法,也是要跟人群接触的;但是他多了一分的观照力。你说我从现在开始,眼睛不看东西了、耳朵也不听声音了,不可能离开眼前活计的,你逃避也没有用的;重点是你面对眼前活计的时候,你用什么样的智慧来观照、来引导你自己把它通过去?眼前活计是不能离开的,那重点是你如何能够「无住」。所以,大家要用功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,每一个人都有眼前活计:你活在你的眼前活计、我也活在我的眼睛前活计,你活在你的六根六尘、我活在我的六根六尘;但是当眼前活计跟二空真如合在一起的时候,你就会找到一个生命的出路了。如果眼前活计跟二空真如分开的时候,你出不去的,你绝对出不去的,你找不到门的。所以说这个眼前活计跟二空真如把它合在一起的时候,你就会找到生命的出路,当然这是你观照的智慧。

  

  问:法师开示说:烦恼有分别起的跟俱生的,请说明这个分别是如何断?俱生的如何转?

  

  答:这个分别起,就是我们的妄想变现出来的。比如说你在打一个妄想,这个妄想去想到你亲爱的人,你产生贪爱的烦恼;你去想到你的怨家,你产生了瞋心:这个烦恼就是分别心生起的。你分别心不动,这个烦恼就自动消失掉,这个是要断的。但是你心中都没有起分别,你内心当中还有一个俱生的烦恼,这个就是俱

  

  生,它不必等待分别就具足的,这个时候就是要转,转识成智,当然这个是初地以后才转,但是你要先有这样的认知。所以烦恼有的是俱生,有的是分别,不过我们刚开始所对治的是分别,对治分别的烦恼。

  

  好,我们今天就上到这个地方。我们再一次课程,就把全部的《摄大乘论》都讲完。好,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
  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六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