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示一切相清净是干什么?我们说明一下。前面我们讲诸相随好,当然所谓的好、所谓的相好庄严,其实每一个众生的认定是不同的;所以这个地方,你的相好庄严,你要慢慢的进步到示一切相清净。这个示一切相清净,在菩萨道叫做同事摄,你跟他要能够同事摄。比如说佛陀讲《阿弥陀经》,人道众生见到他,是现出丈六的庄严比丘相;鬼道的众生看到他,是现出鬼王的相貌;蟒蛇看到他,是现出蛇王庄严的相貌。佛陀身心世界种种的变现,所依靠的就是示一切相清净,就是说你的庄严相要能够自动调整,是有变化的,这个叫做示一切相清净。
子九、十力
方便归依净,及大乘出离, 于此诳众生,摧魔者归礼。
这个地方的「十力」,是约着佛陀有破邪显正的这十种力量。我们讲度化众生,有时候他也不是一张白纸,他这张白纸已经被画得乱七八糟,你怎么从他的画纸当中,因势利导,把这个画错的图导正过来?度化众生,这个人完全没有宗教信仰是最好度化,他已经相信外道、相信二乘的时候,你要他发菩提心就很困难了;但是困难归困难,佛陀有「十力」可以导正他。这个地方,「于此诳众生,摧魔者归礼」,魔王跟外道以四个法门来欺诳众生,佛陀以十力来破除,这个十力有四种。第一个「方便」力:这个「方便」就是生起一切法的因缘。天魔外道,他们施设种种错误的因缘,来引导众生,说你持牛戒、持狗戒可以生天;你供养这尊佛,也可以生天:这个都是错误的方便。佛陀开导正确的方便,说明正因缘的「方便」,就是以正方便来破除邪方便,这叫「方便」力。第二个「归依」:天魔外道,他要众生归依天神,你只要归依天神就好了,你造了什么罪业都无所谓的,这其他的事情,天神会帮你趋吉避凶,这种叫做邪恶的归依。佛陀要我们归依心中的善业、归依心中的正法。有一次在美国,有一个美国的年轻人问法王说:法王啊!你相信上帝的存在吗?法王说:我相信我心中的业力。他很善巧的回答这个问题,就是讲归依。我们应该要归依心中的正法、归依心中的业力,不要向外去归依。「净」:这种清净的力量,就是说世间人在整个五欲当中的果报,得到了很多的障碍,开始修习禅定,追求出离。那魔王就说:这个禅定的三昧乐就是涅槃、就是究竟的清净解脱。佛陀开导众生说:这个禅定还是有为之法,你应该在禅定当中修习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才能够成就解脱。所以佛陀用清净力,来提升众生的禅定。「大乘出离」:众生成就出离心以后,魔王、外道、恶知识就会去误导众生说:你啊,根本不是修习大乘佛法的材料,你何必这么辛苦修习六波罗蜜呢?这是没有意义的。这个时候,佛陀以大乘菩提心的出离法,来导正众生的这种颠倒,成就「大乘出离」。「于此诳众生,摧魔者归礼」:魔王、外道以四种法来诳妄众生,佛陀的法身以十种的方便力加以摧伏,这样值得我们「归礼」。这个「十力」,主要是约着破邪显正来说的,就是众生内心已经有邪见了,佛陀转变他的邪见。
子十、四无畏
能说智及断,出离能障碍, 自他利非余,外道伏归礼。
这个地方是说明佛陀的内心,有坚定的信心,无所畏惧。我们看佛陀对四件事情,充满了自信。「能说智」:
佛陀可以在大众当中宣说「我得一切智」,而心中无所怖畏,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。「能说断」:佛陀可以在大众宣布:我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,没有剩余了,也能够无所怖畏。这二个是成就自利的功德,能说智、能说断。第三个「能说出离」,这个是约利他。佛陀可以在大众当中宣说一切离苦得乐的法门:布施能够离开了贫穷的痛苦、持戒远离卑贱果报的痛苦,开演种种出离痛苦的法门。第四个「能说能障碍」:这个是宣说障道法门。这个障道法门有时候我们会忽略,就是说,你虽然修行一个正道法门,但是这个功德一直没有出现,就是这个众生有障碍。好象说你生病吃药,但是你没有禁口,吃了一些跟药相抵触的东西,这个药效就表现不出来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:比如说我今天很努力的拜佛持戒,但是好象这个解脱的出离心,一直没办法生起,那就是有贪爱,贪爱的烦恼是障道,障碍出离。你说我整天发大乘的心,但是我这个菩提心一直不能成就,那是有瞋恚,瞋恚是障碍大悲。所以佛陀能够善说这个障道法门。「自他利非余,外道伏归礼」:成就这个自利利他的功德,不是其余外道所能够制伏的,这一个清净法身的四无所畏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。我们弘扬佛法的时候,除了身相庄严、善巧方便、破邪显正,你内心的一个真实功德是很重要的,因为你要有功德,你才有自信。比如说:你说「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毕竟大乐。」你对这个法,如果你心中还有疑惑,你讲出这句话的时候,有所畏惧;如果你深信不疑,这句话是真理,你真实的归依这个法,你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是无所畏惧的。所以佛陀他的内心,他在整个自利利他的时候,他有真实的功德,所以他具足真实的信心,无所畏惧。
子十一、不护念住
这个「不护」指的是三不护,「念住」指的是三念住。(「处众能伏说,迷离」这个「迷」字打错了,应该是「远」离。)
处众能伏说,远离二杂染, 无护无忘失,摄御众归礼。
这是讲到佛陀调御众生的方法。佛陀是怎么样来统理大众呢?统理大众一切无碍,这当中有二个方法:第一个,佛陀成就三不护,就是「处众能伏说」,佛陀处在大众当中,能够降伏众生种种的讥嫌,这个「说」就是讥嫌。为什么呢?因为佛陀成就三不护的功德,也就是说佛陀的身口意自然跟清净的圣道相应,不必刻意的掩饰。我们有时候身业、口业要稍微掩饰一下,否则会有讥嫌。这个如理如法的身口意三业,这是第一个三不护。第二个,「远离二杂染」,佛陀在大众宣说佛法的时候,有人生起赞叹的心,佛陀不生爱着;有人生起毁谤之心,佛陀不生瞋恚;有人不赞叹、也不毁谤,佛陀不生舍离:佛陀能够远离这个爱、瞋二种的杂染,成就三不「护」,成就「无忘失」的功德,以此来调御众生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。前面是偏重在说法,这个地方是讲统理大众。这个当然也是告诉我们一个方法,当然每一个人在菩萨道的规划各式各样,有些人他立志做个法师、有些人立志做个方丈(哈哈)。如果你立志要做一个方丈和尚,从这个地方来看,有二种功德要成就:第一个,你的身口意要如法,你的身业、口业、意业要如理如法,你这个身教胜于言教;第二个,你的心要平等,你不能够有太严重的爱憎取舍,不可以,你太严重的爱憎取舍,你很难做大家的导师,平等心是成就大众导师的一个根本条件。这个地方讲到你如何来统理大众,一个是平等的心,一个是如法的善业。
子十二、拔除习气
遍一切行住,无非圆智事, 一切时遍知,实义者归礼。
这个地方讲一些等流「习气」,这个「习气」就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,他不一定是有烦恼。我们一个人,大部分的时间,都是活在习气当中──你早上起床,你往哪边走,去拿牙膏、拿毛巾都是固定的,当然这个还不算是什么习气;就是有些东西的习气,是会失威仪的,但是你自己不知道,而且它根本不是跟烦恼相应的,这叫「习气」,这种习气连阿罗汉都不能断;但是佛陀在生命当中那个法身,已经没有这种习气了。「遍一切行住」,佛陀普「遍」在「一切」的「行住」坐卧四威仪当中,他的威仪完全是「圆」满的「智」慧所引导的,佛陀从来没有跟着感觉走的,没有。「一切时遍知」,内心正念正知,这种通达诸法「实」相的佛陀,所表现出这种如理如法的身口意三业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,佛陀没有失威仪的情况。
子十三、无忘失法
诸有情利乐,所作不过时,
所作常无虚,无忘失归礼。
这个「忘失」的意思,就是佛陀度化众生,他知道时节因缘,绝对不会错过机会的。「诸有情利乐,所作不过时。」在「有情利」益安「乐」的事情当中,佛陀的法身绝对「不」会错「过」适当的「时」机。这个度化众生的时机,一生当中,其实机会不多,出现的机会不多,这个机会你一失掉了,那就比较麻烦,要等到下一次再出现就困难;但是只要你得度的因缘一出现的时候,佛陀随时会出现。为什么呢?「所作常无虚」,所以佛陀只要一采取行动,他这个利益众生安乐的事情,绝对不会徒劳无功的,一个如实会掌握时机的一个法身的功德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。
这个度化众生跟教化众生是不一样,度化众生要等待时节因缘,教化众生不一定要等待时节因缘。教化者,潜移默化。我们讲:我没有想要改变你,但是我要影响你,这个潜移默化叫教化。但是度化的话,要等待时机。你看《杂阿含经》上说:佛陀有一次领着弟子们,到了旷野当中,有一个大富长者赚了很多钱,他在旷野当中盖一栋很漂亮的房子,佛陀过去跟他打招呼说:唉呀,你在干什么?他说我现在建造一栋很漂亮的房子,我冬天的时候,我住在这个房子的前面,享受阳光的温暖;到夏天的时候,我住在房子的后面,享受这个荫凉。佛陀赞叹他说:你有这样的一个果报,你过去是从善良的因缘而来,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往善的因缘而去。就讲这句话而已,也没有讲太多话,就走了。走了以后,这个大富长者晚上的时候,他住进房子的第一天,晚上就死掉了;但是佛陀也没有开示出世菩提心的法门。为什么呢?得度因缘没有成熟,先结一个善缘。所以禅师在开示的时候说:对方如果善根具足,你应该广开甘露法门;如果善根不具足,合掌令欢喜。这个很重要。所以我们现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,你掌握时节因缘是很重要的,就是说我们经常说「我要去度化众生」,度化的结果呢?二个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