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结恶缘。你一定要度化他,但是他度化因缘的这个门还没有开,你强迫要它开,完了!这个法门没有度化到,他不但没有接受,还结下恶缘。所以这个地方「无忘失法」,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习佛陀的无忘失。我觉得度化众生,身为一个菩萨,等待,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德行,等待,你要能够等待,一个菩萨不能够善知等待,等待机会的来临,你就很难度化众生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,这个「无忘失」就是佛陀能够等待时机,把握时机。
子十四、大悲
昼夜常六返,观一切世间, 与大悲相应,利乐意归礼。
度化众生最主要的是要有大悲心,佛陀的大悲心是怎么样的一个相貌呢?「昼夜常六返」,佛陀大悲心是不睡觉的,白天三时、晚上三时,他那个大悲的明了心,经常「观」照「一切」众生的得度因缘,内心经常跟「大悲」心「相应」,随时要跟众生拔除痛苦,具足大悲心「利乐」的法身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。
这个大悲的意思,我过去有亲近过几位长老,从修行的功德,我认为他们各有各的特色;但是我觉得他们在摄受众生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。你看我亲近的几位长老里面,有些长老眷属很多,他的信徒台湾、美国那都很多;有些长老没什么眷属,二三个信徒、四五个信徒。后来我常常跟他们谈话,我发觉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缘,就是说你怎么知道你以后会有多少信徒?你怎么知道?如果你一天当中的修行,你那个明了的心,经常存念众生、经常想到众生,你以后的信徒会很多;如果你的心只有存念三宝,很少想到众生,那我保证你以后的信徒不会多。这个因缘法就是这样,你不要说是神通,你就从你内心当中那个缘起就看得出来。我们说「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」,我不知道大家对这句话的因果是怎么看?我们一般的想法是说:人人要为我,所以我为人人。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,这个因果刚好颠倒;应该是我们要先为人人,我们释放出一种善意,然后众生才得到回馈,是这样子的。当然我们不是说一定是以这个眷属来判定一个人修行的标准,而是说如果你以后觉得摄受众生,成就一个广大的僧团,能够有利于弘扬你的法门,那你培养这种存念众生的心情──「我为人人」的心情就很重要,因为你那个「我为人人」的心情生起的时候,你会产生那种感动力,我们人跟人之间的心是互动的,诸位知道吗!我们的心很奇怪,我的心遍满,你的心也遍满,但是又非和合、非不和合,你说它是一,它也不是;说它是二,也不是;但是它是非和合、非不和合,它们各自有它的自体,又互相的牵动,互相的牵动,又觅之了不可得。但是人跟人之间的心,的确是互动的、的确是互动的,这是事实。你经常没有想到他,他也不可能想到你,保证的。所以这个大悲心,是成就眷属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。
子十五、十八不共佛法
由行及由证,由智及由业, 于一切二乘,最胜者归礼。
这「十八不共」分成四种:第一个「行」,佛陀有如理如法的身口意行为;「证」,佛陀能够成就禅定、智慧的功德没有退失;第三个「智」,佛陀有因缘观的智慧,知道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「业」,佛陀的身口意随智慧行:这种「行、证、智、业」,是「一切二乘」人所没有的,「最」殊「胜」的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。这「十八不共」,等于是总结。好,我们看最后:
子十六、一切相妙智
由三身至得,具相大菩提, 一切处他疑,皆能断归礼。
这「一切相」等于是把前面的十五种功德作一个总结。「由」于「三身」──自性身、受用身、变化身的圆满成就,而「具」足大功德「相」的「菩提」,他在「一切处」当中,有任何众生的「疑」惑,佛陀都能够以善巧方便,给他开导、给他「断」除,就是佛陀的一切种智是不可思议的。这个外道曾经要测试佛陀的一切种智说:佛陀啊!前面那棵大树有多少树叶?佛陀说:有多少有多少树
叶。外道就质疑了,过去以后抓了一把,数一数:那现在有多少树叶?佛陀说:现在剩多少树叶。很清楚。佛陀的一切种智,是没有差错的,以这个来总持整个法身。
壬二、六义摄(分二:癸一长行;癸二颂) 癸一、长行(分二:子一乘前标义;子二结叹无上) 子一、乘前标义
诸佛法身,与如是等功德相应。 复与所余自性、因、果、业相应,转功德相应。
现在我们把前面十六种功德会归成六种:第一个「自性」,这个自性约着体性来说;下面的五种约著作用,作用当中「因、果」是偏重自利的功德,「业相应、转」是偏重利他的功德。
子二、结叹无上
是故应知,诸佛法身无上功德。
「诸佛法身」的「功德」是「无上」的,不能再圆满。我们看偈「颂」:
癸二、颂
此中有二颂: 尊成实胜义,一切地皆出, 至诸众生上,解脱诸有情。 无尽无等德,相应现世间,
及众会可见,非见人天等。
第一个赞叹自性功德,「尊成实胜义」,世尊所成就的法身,是跟胜义谛的二空真如相应的,这讲到他所依止的体性是二空真如。他的因是什么呢?「一切地皆出」,他是从十地当中,地地地地的增上圆满的。到果地呢?「至诸众生上」,是讲果功德,这个果地是在所有的九法界之上的。「解脱诸有情」,讲到佛陀的业,佛陀的法身他做什么业呢?就是解脱有情。我们看第五「无尽无等德相应」,这是讲第四相应,佛陀的法身是时空无尽的、恒常相应的,没有断灭的情况。第六是转,什么叫转呢?「现世间及众会可见,非见人天等。」这个转就是转身,佛陀从法身当中,转成受用身跟变化身。「现世间」是转成变化身,来教化人天的众生,示现八相成道。佛陀度化法身菩萨呢?是在大众的法会当中现出受用身,来度化法身菩萨,这个就不是人天众所能够见闻的。这个是以六种的义──自性、因、果、业、相应、转,来总持整个法身的功德。
我们身为一个大乘菩萨,这个法身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,大功德法之所庄严。我们现在的点叫做业报身,当然每一个人的业不同,所以这个果报体也不同;但是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样的,就是清净法身。现在的重点就是说,你要先清楚知道──从业报身转成法身,他的一个转变的因缘是什么?这是很重要的。就是说你转了多少是一回事,但是你要知道他的方法,如果你连方法都不知道,那你就不可能转变,你就停留在原地打转。我们这样一路学在《灵峰宗论》开示说:修行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,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──「眼前活计放不下」。我们可以放弃过去,我们也可以放弃未来,但是我们很难放弃现在。那你很难放弃现在,就失掉了广大的未来,就像《楞严经》上说的:在整个大海当中,你执着一个小水泡,就失去了大海。我希望我们在失的时候要知道:所谓的失就是得。失不是断灭,失是追求更好的得,所以一个人安住在失,安住久了以后,你观察失也不可得,无得亦无失,就入空性了。但是你刚开始的时候,给自己一个次第,先安住在失,学吃亏,这个是亲近法身的第一个方法,第一个是得失,我们讲空正见。第二个是大悲心,就是自跟他之间的问题,自跟他。我们的生命努力的方向有二个选择:第一个为自己而活,第二个为别人而活,二种选择。第一个,你为自己谋福利;第二个,你为广大的无量无边的众生谋福利。如果从转依的角度,你应该放弃自己的福利,把生命的精神体力去追求无量众生的福利,以「他」来当做我们的安住点。经常思惟:你就观想前面一个天平,你把我这个自我个体、你今生生灭的生命放在左边,把无量的众生放在右边,然后让你自己去选择,你的精神体力是投注在这个地方?还是投注在那个地方?这个都是你要去思考的。如果你选择放弃自我的个体生命,为众生谋福利,那你的业报身会趋向法身。所以我想我们的下手处,第一个你要思考得失的问题,你要站在什么位置?你要站在失的位置。第二个自跟过来,我们可以知道转变业报身的方法有二个:第一个是空性的智慧。空性的智慧是很高,因为我们心中有所住,那怎么办呢?我想我们可以从得失上先修,得跟失。一个人先安住在失,失舍。蕅益大师他,你要站在他的位置。我总是觉得一个人位置站对了,生命的转变是迟早问题;你的位置站错了,你说你会转变,我不相信。你再怎么用功,因为你位置站错了,你的本质就是错,你顶多就是在原地打转。所以你心中所安住的位置是很重要,你的想法是很重要的。你说你位置站错了,你一天到晚想到自己、一天到晚想要得,你跟法身是没有关系,你不可能成就法身的,那你永远是在业报身打转,因为你站的位置是跟业报身产生感应的。所以我希望我们内心,我们一定会有所住,这个从一个凡位的菩萨来说是一个合理的要求,因为我们不能无住;但是你要住在一个对你自己趋向法身相随顺的位置,你要站在一个好的位置对你是很重要的。你站对了位置,你每一天的用功都是跟法身相随顺;你站错了位置,你是跟业报身相随顺:这个就叫做因缘所生法,这个道理就是这样。所以有些圣贤之道的道理,大家好好体会,在你的生命当中,到底你要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,来经营你今生的生命?这个大家要想一想。好,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。
问:法师慈悲,有一个台湾的众生,到马来西亚经商失败,结果跳楼自杀了,这个亡魂要求把他带回台湾,应该怎么做呢?是不是用道教的方式来处理呢?
答:我想道教有道教的方式,我们也尊重;不过佛教的方式是「放蒙山」,或者你就是安排一个牌位。当然,他死掉以后想要回到台湾,那应该是堕入鬼神道,没有错。你要是堕入到畜生道,他也不会想回台湾;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