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四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結惡緣。你一定要度化他,但是他度化因緣的這個門還沒有開,你強迫要它開,完了!這個法門沒有度化到,他不但沒有接受,還結下惡緣。所以這個地方「無忘失法」,就是說我們應該學習佛陀的無忘失。我覺得度化衆生,身爲一個菩薩,等待,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德行,等待,你要能夠等待,一個菩薩不能夠善知等待,等待機會的來臨,你就很難度化衆生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,這個「無忘失」就是佛陀能夠等待時機,把握時機。

  

  子十四、大悲

  

  晝夜常六返,觀一切世間, 與大悲相應,利樂意歸禮。

  

  度化衆生最主要的是要有大悲心,佛陀的大悲心是怎麼樣的一個相貌呢?「晝夜常六返」,佛陀大悲心是不睡覺的,白天叁時、晚上叁時,他那個大悲的明了心,經常「觀」照「一切」衆生的得度因緣,內心經常跟「大悲」心「相應」,隨時要跟衆生拔除痛苦,具足大悲心「利樂」的法身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。

  

  這個大悲的意思,我過去有親近過幾位長老,從修行的功德,我認爲他們各有各的特色;但是我覺得他們在攝受衆生的時候有很大的差別。你看我親近的幾位長老裏面,有些長老眷屬很多,他的信徒臺灣、美國那都很多;有些長老沒什麼眷屬,二叁個信徒、四五個信徒。後來我常常跟他們談話,我發覺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緣,就是說你怎麼知道你以後會有多少信徒?你怎麼知道?如果你一天當中的修行,你那個明了的心,經常存念衆生、經常想到衆生,你以後的信徒會很多;如果你的心只有存念叁寶,很少想到衆生,那我保證你以後的信徒不會多。這個因緣法就是這樣,你不要說是神通,你就從你內心當中那個緣起就看得出來。我們說「我爲人人,人人爲我」,我不知道大家對這句話的因果是怎麼看?我們一般的想法是說:人人要爲我,所以我爲人人。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,這個因果剛好顛倒;應該是我們要先爲人人,我們釋放出一種善意,然後衆生才得到回饋,是這樣子的。當然我們不是說一定是以這個眷屬來判定一個人修行的標准,而是說如果你以後覺得攝受衆生,成就一個廣大的僧團,能夠有利于弘揚你的法門,那你培養這種存念衆生的心情──「我爲人人」的心情就很重要,因爲你那個「我爲人人」的心情生起的時候,你會産生那種感動力,我們人跟人之間的心是互動的,諸位知道嗎!我們的心很奇怪,我的心遍滿,你的心也遍滿,但是又非和合、非不和合,你說它是一,它也不是;說它是二,也不是;但是它是非和合、非不和合,它們各自有它的自體,又互相的牽動,互相的牽動,又覓之了不可得。但是人跟人之間的心,的確是互動的、的確是互動的,這是事實。你經常沒有想到他,他也不可能想到你,保證的。所以這個大悲心,是成就眷屬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。

  

  子十五、十八不共佛法

  

  由行及由證,由智及由業, 于一切二乘,最勝者歸禮。

  

  這「十八不共」分成四種:第一個「行」,佛陀有如理如法的身口意行爲;「證」,佛陀能夠成就禅定、智慧的功德沒有退失;第叁個「智」,佛陀有因緣觀的智慧,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「業」,佛陀的身口意隨智慧行:這種「行、證、智、業」,是「一切二乘」人所沒有的,「最」殊「勝」的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。這「十八不共」,等于是總結。好,我們看最後:

  

  子十六、一切相妙智

  

  由叁身至得,具相大菩提, 一切處他疑,皆能斷歸禮。

  

  這「一切相」等于是把前面的十五種功德作一個總結。「由」于「叁身」──自性身、受用身、變化身的圓滿成就,而「具」足大功德「相」的「菩提」,他在「一切處」當中,有任何衆生的「疑」惑,佛陀都能夠以善巧方便,給他開導、給他「斷」除,就是佛陀的一切種智是不可思議的。這個外道曾經要測試佛陀的一切種智說:佛陀啊!前面那棵大樹有多少樹葉?佛陀說:有多少有多少樹

  

  葉。外道就質疑了,過去以後抓了一把,數一數:那現在有多少樹葉?佛陀說:現在剩多少樹葉。很清楚。佛陀的一切種智,是沒有差錯的,以這個來總持整個法身。

  

  壬二、六義攝(分二:癸一長行;癸二頌) 癸一、長行(分二:子一乘前標義;子二結歎無上) 子一、乘前標義

  

  諸佛法身,與如是等功德相應。 複與所余自性、因、果、業相應,轉功德相應。

  

  現在我們把前面十六種功德會歸成六種:第一個「自性」,這個自性約著體性來說;下面的五種約著作用,作用當中「因、果」是偏重自利的功德,「業相應、轉」是偏重利他的功德。

  

  子二、結歎無上

  

  是故應知,諸佛法身無上功德。

  

  「諸佛法身」的「功德」是「無上」的,不能再圓滿。我們看偈「頌」:

  

  癸二、頌

  

  此中有二頌: 尊成實勝義,一切地皆出, 至諸衆生上,解脫諸有情。 無盡無等德,相應現世間,

  

  及衆會可見,非見人天等。

  

  第一個贊歎自性功德,「尊成實勝義」,世尊所成就的法身,是跟勝義谛的二空真如相應的,這講到他所依止的體性是二空真如。他的因是什麼呢?「一切地皆出」,他是從十地當中,地地地地的增上圓滿的。到果地呢?「至諸衆生上」,是講果功德,這個果地是在所有的九法界之上的。「解脫諸有情」,講到佛陀的業,佛陀的法身他做什麼業呢?就是解脫有情。我們看第五「無盡無等德相應」,這是講第四相應,佛陀的法身是時空無盡的、恒常相應的,沒有斷滅的情況。第六是轉,什麼叫轉呢?「現世間及衆會可見,非見人天等。」這個轉就是轉身,佛陀從法身當中,轉成受用身跟變化身。「現世間」是轉成變化身,來教化人天的衆生,示現八相成道。佛陀度化法身菩薩呢?是在大衆的法會當中現出受用身,來度化法身菩薩,這個就不是人天衆所能夠見聞的。這個是以六種的義──自性、因、果、業、相應、轉,來總持整個法身的功德。

  

  我們身爲一個大乘菩薩,這個法身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,大功德法之所莊嚴。我們現在的點叫做業報身,當然每一個人的業不同,所以這個果報體也不同;但是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一樣的,就是清淨法身。現在的重點就是說,你要先清楚知道──從業報身轉成法身,他的一個轉變的因緣是什麼?這是很重要的。就是說你轉了多少是一回事,但是你要知道他的方法,如果你連方法都不知道,那你就不可能轉變,你就停留在原地打轉。我們這樣一路學在《靈峰宗論》開示說:修行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,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──「眼前活計放不下」。我們可以放棄過去,我們也可以放棄未來,但是我們很難放棄現在。那你很難放棄現在,就失掉了廣大的未來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說的:在整個大海當中,你執著一個小水泡,就失去了大海。我希望我們在失的時候要知道:所謂的失就是得。失不是斷滅,失是追求更好的得,所以一個人安住在失,安住久了以後,你觀察失也不可得,無得亦無失,就入空性了。但是你剛開始的時候,給自己一個次第,先安住在失,學吃虧,這個是親近法身的第一個方法,第一個是得失,我們講空正見。第二個是大悲心,就是自跟他之間的問題,自跟他。我們的生命努力的方向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爲自己而活,第二個爲別人而活,二種選擇。第一個,你爲自己謀福利;第二個,你爲廣大的無量無邊的衆生謀福利。如果從轉依的角度,你應該放棄自己的福利,把生命的精神體力去追求無量衆生的福利,以「他」來當做我們的安住點。經常思惟:你就觀想前面一個天平,你把我這個自我個體、你今生生滅的生命放在左邊,把無量的衆生放在右邊,然後讓你自己去選擇,你的精神體力是投注在這個地方?還是投注在那個地方?這個都是你要去思考的。如果你選擇放棄自我的個體生命,爲衆生謀福利,那你的業報身會趨向法身。所以我想我們的下手處,第一個你要思考得失的問題,你要站在什麼位置?你要站在失的位置。第二個自跟過來,我們可以知道轉變業報身的方法有二個:第一個是空性的智慧。空性的智慧是很高,因爲我們心中有所住,那怎麼辦呢?我想我們可以從得失上先修,得跟失。一個人先安住在失,失舍。蕅益大師他,你要站在他的位置。我總是覺得一個人位置站對了,生命的轉變是遲早問題;你的位置站錯了,你說你會轉變,我不相信。你再怎麼用功,因爲你位置站錯了,你的本質就是錯,你頂多就是在原地打轉。所以你心中所安住的位置是很重要,你的想法是很重要的。你說你位置站錯了,你一天到晚想到自己、一天到晚想要得,你跟法身是沒有關系,你不可能成就法身的,那你永遠是在業報身打轉,因爲你站的位置是跟業報身産生感應的。所以我希望我們內心,我們一定會有所住,這個從一個凡位的菩薩來說是一個合理的要求,因爲我們不能無住;但是你要住在一個對你自己趨向法身相隨順的位置,你要站在一個好的位置對你是很重要的。你站對了位置,你每一天的用功都是跟法身相隨順;你站錯了位置,你是跟業報身相隨順:這個就叫做因緣所生法,這個道理就是這樣。所以有些聖賢之道的道理,大家好好體會,在你的生命當中,到底你要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,來經營你今生的生命?這個大家要想一想。好,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問:法師慈悲,有一個臺灣的衆生,到馬來西亞經商失敗,結果跳樓自殺了,這個亡魂要求把他帶回臺灣,應該怎麼做呢?是不是用道教的方式來處理呢?

  

  答:我想道教有道教的方式,我們也尊重;不過佛教的方式是「放蒙山」,或者你就是安排一個牌位。當然,他死掉以後想要回到臺灣,那應該是墮入鬼神道,沒有錯。你要是墮入到畜生道,他也不會想回臺灣;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