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天上去,他也不會想回臺灣;到地獄去,他哪裏都沒辦法回去。所以他想回臺灣,應該是在鬼神道。所以我想以佛教的方式,「放蒙山」是最好的方式。當然他一定要用道教的方式,我們也表示尊重,因爲衆生的執著是各式各樣的,尊重。
問:性宗是否就是禅宗?
答:我們這樣講,禅宗是性宗的一部分,性宗是很廣泛的,天臺、華嚴,只要是直趨真如、直趨心性的都叫做性宗。
問:這個修行要到什麼階位,才能夠轉定業?常誦念「滅定業真言」應該有所幫助?
答:我想是有幫助。但是你要轉定業,你的想法要轉變;如果你思想不轉變,你說你會轉定業,從緣起的角度我們很難相信。因爲你的業力,是由你的意樂、你的願望産生的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願望。你說:我都沒有願望,我只想保持原狀。你都沒有願望,這就是你的願望!你保持原狀,我現在活得很好,我現在的生命都很好,我也不想要轉變──那這個就是你的願望。你心中的願望,會影響到你的業力,願望的轉變來自于思想的轉變。所以我們講:經常聽聞佛法,古德講「有潛移默化之功」。潛移默化是什麼意思?我們以前的老師上慧下天老和尚,他說:聽聞佛法,就像草裏的冬瓜,不見其大,但是每天在長。你看這個人他出了家以後,聽了叁年五年的佛法,你看他也沒什麼,但是他改變了。整天這樣子熏熏熏,熏久了以後,他的思想改變了;思想改變,他的生命的願望改變、他的行動改變、他的業力改變。
問:鬼神有五通,他的他心通是否能夠聽得懂不同的語言?
答:我看未必。他可以聽得到聲音,但是不一定知道裏面的內容,不一定。
問:「楞嚴咒」是否只可以在清晨念,或者隨時都可以念?
答:這個都是隨可以時念的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上說:就算是生小孩的時候,你在緊急情況,都可以念觀世音菩薩,小聲念不要大聲念,就是不恭敬的地方小聲念。你上廁所的時候可不可以持〈往生咒〉?可以念,爲什麼不能念?但是不恭敬的地方不要出聲,就差在這個地方。沒有哪一個法門是受外境影響的,因爲你這個法門的修行是在心中的道埸,但是爲了尊重這個法門,在不恭敬的地方,不要出聲,如此而已,念是一定要念的。
問:我們回向給一個人的時候,並不認識他,這樣子的回向是否有效果?
答:你要是不認識他,你起碼要知道他的名號。我看忏公師父放蒙山的時候,他都是放相片的,持名、觀像,最好是有一張相片,然後再有一個名字,那是更好。
問:一個注重世間人格的人,在學佛以後,是否比一個不重視人格的人,更會生起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心?
答:這個也不能這樣講。他有世間的品德,他不一定有出離心。智者大師說:衆生有四種:根利遮重,他這個人在家的時候亂七八糟,但他出家以後修行,直接發
菩提心,根利遮重;你看有些人他的善業很強,他根鈍遮輕,他善根很鈍,但是你要他發菩提心很困難、發出離心也很困難,但是他修習善業。所以這個是沒有直接關系的,善根跟遮障這二個是獨立的。
問:法師剛才上課的時候開示,以清淨的願力舍掉現在,才能得到未來,舍掉現在的色身,才能得到未來的色身,色身很快就會改變,請問改變指現世或來世呢?
答:如果你的願力很堅定,而且你作了很大的加持,你今生就會有一些微細的改變,花報。諸位你有沒有把你們過去在家的相片拿出來看一看,你跟現在的相片看一看有沒有什麼差別?當然有些人改變很慢,那表示你這個人執著過去,你執著心很重。你如果一直執著的話,我看你要改變很難。改變的目的來自于「無住」,所以有時候改變的速度快慢,除了你的資糧力以外,你的智慧還是有關系的,不過你今生就會有一些花報,當然來生的改變就更大了。那如果你能夠看得到來生,可能你自己都不認識了,那當然這個一切法是無常變化的。
問:如果以增上生來爲未來生命作規劃,我們應該如何發願跟回向?
答:如果你來生是樣來人世間繼續修行,你一定要發願來生做人,你到叁惡道去你就完了,你到天上去你也完了,所謂完了就是菩薩道完了,你要發願做人。第二個你來生要遇到善知識,這個非常重要,你遇不到善知識,你也完了。所以在臺灣有些人弘揚這個聖道法門、增上生的,他很強調歸依上師,他歸依上師是擺在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前面。就是說你來生再來的時候,希望你不要忘記我,我要跟你在一起。當然臨命終我們是到淨土去,是憶念阿彌陀佛;那你如果是求增上生的人,那憶念上師、憶念叁寶就很重要。你要是生長在一個沒有叁寶的地方,你就完了。有叁寶的住世,你遇不到一個跟你有緣的上師,那你修行也是障礙重重,所以願得好師,願得叁寶的住世,善得人身,這都是你要去發願的。
問:這樣的安排,有流轉的危機,生命的增上憑借的是什麼?
答:是有流轉的危機,憑借的就是你堅定的願力,願力不可思議。所以我們講「一切法無我」,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不一樣,是不是!你說西藏喇嘛,一世、二世這二個是不一樣,「未曾生我誰是我?生我之後我是誰?」那你說,這個生命跟這個生命轉變了,那他們二個之間有什麼共同點?諸位知道嗎?他們二個有共同願力,那個願望在,就是他這一世,他所要完成的願望,到了第二世的時候,那個願望繼續,到了第叁世願望繼續,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,所以菩薩可以放棄自我,但是菩薩不能放棄願力,菩薩放棄願力,他菩薩道的生命就結束了。他那個生命的變化,他所憑借的是那個堅定願力的相續。那你說我這個人願力很薄弱,很薄弱那你先到淨土去。所以你要求增上生,你的願力就是貫穿二個生命的一個共同點,就是你要發很堅定的願,靠著你的願力,把前世的生命跟今世的生命貫穿起來,他憑借就是願力。
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