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四卷

  第六四卷

  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一六页,「子四、愿智」。这一段是无著菩萨,他以恭敬赞叹的心情,讲出了十六个偈颂,来赞礼佛陀法身的功德,现在我们看第「四」个偈颂:

  

  子四、愿智

  

  第六四卷

  

  这个「愿智」,他的智慧是一种假观的智慧,我们常说遍计本空、依他如幻,这个地方的智慧是观察依他起性的智慧。

  

  无功用无着,无碍常寂定, 于一切问难,能解释归礼。

  

  佛陀观察一切差别因缘的智慧,有五种的功德。第一个「无功用」:佛陀的内心,他不须要假藉作意,就能够任运的了知,生起种种的差别智慧,他的生起是任运的。第二个「无着」:我们凡夫有时候有特殊的因缘有一点禅定、有一点神通,我们看到过去的事情,你看他有什么因缘,有时候会产生贪着,反而构成障碍;佛陀他知道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事情,他心中是无所着的。第三是「无碍」:佛陀对于整个因缘法,是通达无所障碍的。第四个「常寂定」:佛陀的内心经常的处在寂静的禅定当中,没有出定跟入定的差别。第五个「于一切问难能解释」:对于众生跟二乘人种种的问题,佛陀都能够善巧的加以解释,使令他明白。这个叫做「愿智」。在大乘佛法当中,古代禅师讲一句话:「根本智易开,后得智难明。」你观察诸法的总相,观察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这个从大乘的角度是比较容易的;但是人跟人之间的互动,这个应对进退,这个假观是不容易的。那你得要广学圣贤之道,这个愿智是要累积很多很多的经验的。

  

  子五、四无碍解

  

  这个「四无碍解」,是指佛陀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,前面讲到解脱、胜处、遍处,这都是佛陀内心的解脱功德;这个地方,说佛陀以大悲心教化众生,他必须要假藉「四」种的智慧:所谓的法无碍、义无碍、词无碍跟乐说无碍,四种无碍的智慧。

  

  于所依能依,所说言及智, 能说无碍慧,常善说归礼。

  

  这四种智慧,在本论当中分成二段:一个是所说的,一个是能说的。我们先看所说的,所说的是法跟义:「于所依能依,所说」,什么叫「所说」呢?就是「所依」的法,这个法指的就是法门的施设,比如佛陀讲《楞严经》《法华经》《华严经》,这么多的文句,都是法门的施设,叫「所依」。佛陀是依止什么样的义理来开导呢?这叫「能依」,「能依」就是义趣,大乘佛法的义趣当然都是一真法界、诸法实相,依止一真法界的道理,根据众生的偏好,施设很多法门,这个「能依」是指义理。这个法跟,义叫「所说」,佛陀所宣说的。能宣说的叫什么呢?「言及智,能说」,佛陀要假藉言词,佛陀要通达一切众生的言词,而且要具足种种的智慧,这个乐说「无碍」就是一种智「慧」。具足这四种无碍的智慧,「常」为众生演「说」佛法,开导众生的智慧,这种清净的法身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。这个「四无碍解」,在弘扬佛法、开人智慧,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我们常说:「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」,真实相是没有所谓的法门可言,但是没有这个方便法门,我们没有一个能够悟入真实相。你看我们汉传佛教,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多人羡慕西藏佛教,但是你看西藏佛教的祖师,他们在注解经论的时候,跟我们汉传佛教是有不同的。你看我们华严宗的清凉国师、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讲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那个分科判教──五时八教,他把经典分成三类:第一个华严时,讲顿教法门;《阿含》《方等》《般若》,讲渐教法门;到了《法华》《涅槃》,摄渐归顿,分成三种。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,佛陀这整个经论当中,同样的一个道理,佛陀在诠释的时候,有时候是全盘讲出来、有时候是含蓄的讲一部分,到最后再慢慢的讲出来,你就知道佛陀一代时教他施设的方便。比如我们讲戒律也可以,你看南山律,我们汉传佛教的戒律传承南山律宗。古时候的南传佛教,他讲戒律,他没有讲到戒体的观念;我看藏传佛教,也没有讲到法、体、行、相的观念。就是说,我们今天研究了二百五十条戒、三百四十八条戒,你说这么多戒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?道一句!防非止恶。所有制戒的目的,就是培养你的内心能够产生一种自觉的功能、自我觉悟的功能,从错误中得到反省,从错误中来提升自己,这就是戒体──防非止恶,于诸过

  境,能忆、能持、能防。这种观念只有祖师讲得出来,这个施设方便是不容易的,他有这种智慧,把这个法门当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抓出来。所以这个地方的四无碍解是很重要的,你一定要知道施设方便,怎么样引导众生从颠倒当中,慢慢慢慢的转变,这个都是需要方便的。

  

  子六、六神通

  

  为彼诸有情,故现知言行, 往来及出离,善教者归礼。

  

  这个众生的根机也各式各样:有些人他是法行人,你讲道理、施设法门,他就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;有些人是属于信行人,你讲道理是没有用的,你要显显神通,来调伏他的憍慢,特别是外道种姓的众生,那你得要先显显神通的,所以佛陀的法身有时候会显神通。「为彼诸有情」,这个地方很重要,佛陀显神通,绝对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,佛陀显神通只有一个目的──「为彼诸有情」,为了教化有情的因缘,如果没有这种因缘,佛陀是不会显神通的。为了教化有情的因缘,所以佛陀「故现」,这个「现」指的是神足通,神足通能够作种种的变现、能够种种的往来飞行,这叫做「现」。「知言」,这个「知言」叫做天耳通,佛陀能够听到很多很多众生的音声,而且知道这个音声的内容在讲什么。这个鬼神有神通,他听到这个声音,他也不一定知道这个声音是什么意思。所以这个天耳通,佛陀的天耳通叫做「知言」。「行」,这个「行」叫做他心通,佛陀的法身,他那个明了的心性,知道众生心中种种的活动,他有什么样的想法、他有什么样的希望,这叫做「行」。「往」,这个「往」就是过去,佛陀有宿命通,能够知道过去这个众生,他做过什么事情,你从什么地方来?佛陀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。「来」,这个「来」是未来,你将往哪里而去?佛陀也能够从你现在的身心世界,作出一些预言。「出离」,这个「出离」是漏尽通,佛陀能够知道众生的烦恼,他断尽了没有,漏尽通。「善教者归礼」,具足六种神通,善于教化众生的法身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。

  

  子七、诸相随好

  

  这个地方是讲到佛的法身,在有因缘的时候,会现出三十二相、八十随行好。

  

  诸众生见尊,皆审知善士, 暂见便深信,开导者归礼。

  

  佛陀要住持正法、续佛慧命,除了施设法门、显神通以外,要具足相好庄严是很重要的,因为你要让「众生」启发欢喜心,由欢喜心才产生信心,所以「诸众生见尊」,一切有情「众生见」到世「尊」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「皆审知善士」,都能够如实的了知,不管他是佛弟子、不管他是外道,都知道这个人是一个有功德之人、这是一个有资粮的人,任何人看到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都能够「暂见便深信」,打从内心的欢喜,打从内心的生起清净的信心,来接受佛陀的「开导」,乃至于信受奉行。具足这种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法身,我也至诚的「归礼」。

  

  古时候的禅师,开悟以后有二类:有一类的禅师开悟以后,他外表看起来不能够让他起欢喜心,祖师就说:你不要出去弘法,在里面好好修行就好了。有一类的禅师是有资粮力,他福报够、具足庄严,他才去外面弘扬甘露法门。所以这个相好,在度化众生是很重要的。有人会说:我们应该是依法不依人,弘扬佛法靠的是智慧善巧。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一个真相:依法不依人,那是修行上路的人才有这种观念;一般的居士是依人不依法,他是看到你欢喜,然后他就顺便的听你说法,是这样子的,事实上是这样子的。他看到你不欢喜的话,他后面就不想听下去了。我想我们都是僧众,住持正法、续佛慧命,是我们的本分,当然每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规划有所不同,但是如果你今生的规划,是有志于弘扬佛法、开人智慧,你觉得这件事很重要,把众生心中的觉悟开导出来,点起众生心中的光明,是你一定要做的事情。我建议你:你现在在做资粮的时候,你发愿一下:把你今生拜佛、持戒的功德,回向让你的相好庄严。诶,这个很重要,你以后就知道,就是说你摄受众生,他第一个看到你,是看到你的外表,然后接下来听你说法。所以你看,佛陀尚且不能免,佛陀讲的法,那都是要违背众生的心情,因为你讲的道理都是要让他「不能念要他念,不能改要他改」,他凭什么相信你呢?他刚开始要对你起欢喜心。所以说弘扬佛法,除了我们讲四无碍解、六种神通、慈悲喜舍以外,你应该要发个愿,成就让众生欢喜的相好。第「八、四」种「清净」,

  

  示一切相清净:

  

  子八、四清净

  

  摄受住持舍,现化及变易, 等持智自在,随证得归礼。

  

  这个地方讲示一切相清净,哪四种相呢?第一个,身相清净,这个身相清净,讲「摄受住持舍」,就是说佛陀的生命,他能够自在的「摄受」,不管是「住持」、不管是弃「舍」,他随时可以自己自在的决定。第二个,「现化及变易」,这个地方是讲所缘的国土清净,前面讲色身清净。佛陀的国土也可以作种种的「现化」,这个「现化」是本来没有而使令它现出来;这个「变易」是说本来已经有了,使令它变化,它是一棵树,把这棵树变成房子,叫「变易」:这个是所缘清净。第三个「等持」,这个「等持」指的是心,在禅定当中,佛陀的心可以随心自在的使令这个禅定入住出,得自在,等持清净。第四个「智自在」清净,这个「智自在」是讲佛陀的内心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,能够总摄一切法门得自在。能够成就示一切相清净功德的这个法身,我也至诚的「归礼」。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