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下,「轉」成「無量智住」。這個「無量智」古德的解釋,就是四無量心──慈、悲、喜、舍,以慈、悲、喜、舍當做我們感受的安「住」。
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受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産生一種領納的功能,這當中的感受有二種:一種是外在的感受,一種是內在的感受。外在的感受就是我們的心向外追求,這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我們産生很多很多快樂的感受,這個感受是外來的,這種外在的感受是躁動不安的,是帶有過失的,帶動煩惱的。這個時候佛陀說:身爲一個修行菩薩道的人,這個感受要改變一下,你不要追求外在的感受,你要追求你去佛堂拜佛、靜坐、或者誦經,你也會産生一種快樂的感受;但是這個感受,是從你的內心生起的,這個叫做內在的感受,這個是寂靜的,沒有過失的,這個是我們要追求的。也就是說,在感受上的一個提升,你要轉外在的感受,而追求內在這種法喜的感受。比如說:我們在思惟這個法義,這個法有很多的意趣、很多的味道──法味。你去讀小乘經論的法,跟大乘的法,味道是不一樣。比如說你讀小乘的經典,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寂滅爲樂」,你那個明了的心,就住在這個法義上,深入的去品嘗這個法味,慢慢慢慢的,你外在的感受就消失了,就出現一片的寂靜;但是內在的感受也沒有生起,就是進入到一切法不受,小乘經典就是帶動我們這個感受,趨向于一切法不受。但是你要讀大乘經典的感受就不一樣,說是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,佛子行道已,來世得作佛」,你在思惟大乘意趣的時候,你不斷在這樣的法義思惟,你外在的感受也會消失掉,但是內心會生起一個法喜的感受。所以大乘佛法它的受也是存在,但是它是轉,「轉」變外在的「欲行」感受,而成就內心這種法喜的感受,這是感受轉變的過程,就是「安住」。
癸四、由自在
四、由自在,謂轉種種攝受業自在,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。
這個「自在」的功德就是「轉攝受業自在」,這個「攝受業」就是我們世間上所從事的種種職業──士、農、工、商,由這種職業來得到財富、得到種種的資具,使令我們生命能夠自由自在的生存。但是這個「業」要「轉」變,轉變成在世間上成就「無障礙」的五種「神通」的「智」慧,這是一個行,色、受、想、行,行就是一種造業,這個身口意的造業的力量,要轉變轉變,轉成「神通智」。
癸五、由言說
五、由言說,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,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。
這個是轉想蘊。什麼叫做想呢?就是「見聞覺知言說戲論」,我們衆生的想法,都是前六識這種「見聞覺知」種種經驗的累積,從這種經驗的累積當中,就安立很多的「言說」相,當然這個言說相都是虛妄不實的,跟真實相是不隨順的,所以叫「戲論」;這種妄想要「轉」變,轉變成能夠成就「有情」歡「喜」的種種「辯」才,到沒有佛法的地方,能夠施設種種的教法,開導衆生,這是一個想法的轉變。在整個作用當中,這個五蘊的轉變,這個想法的轉變是很重要的。大乘佛法是不贊成什麼都不想,不是很贊成,因爲你「無住而生心」,你有所放下有所追求,這種追求的動力,是來自于你的願望,大乘佛法一定要有願望,沒有願望,你大乘佛法走不下去的。你說我什麼都沒有願望,你一定要有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的願望資持,你才能夠走大乘佛法的。我必須提醒大家一件事:大乘佛法是先發願才修行,以願導行;不是說莫名其妙的走到這個地方,然後剛好發個願,不是這個意思,不是說你走到哪裏發願發到哪裏,不是的。大乘佛法是你把整個成佛之道先布局完了之後,才開始走的,先發願才修行。好,我問你一個問題:你這個願力是從哪裏而來的呢?願力是從你的想法而來。比如說我們講得跟失,你認爲生命這個「得」是很重要,擁有很多東西,是安樂的根本,你有這樣「得」的觀念,你發的願就不同,你的行爲也會有不同。如果你經過很多聖賢的教誨,你知道一個菩薩要安住在「失」,不能安住在得,你以失爲安住點,你發的願又有所不同。所以這個地方很多觀念,你都要去參透。我們講得跟失好了,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占便宜跟吃虧二件事情,有人會占便宜,有人會吃虧。我不知道諸位的想法是怎麼樣,我們一般是喜歡占便宜,我做了很多,我做了很多事情,但是這個功勞我沒有享受到,我吃虧了,我安住在「失」;有些人沒做什麼事情,他得到很多的榮耀,他得到「得」。我不知道諸位的想法,如果你可以選擇的話,你願意站在什麼位置?但是從因緣上來說:你住在得,對生命是虧損的、虧損的。就是說你沒有這個因緣,但是你得到這個因緣,那是你前生的因緣,你在虧損你前生的資糧;你今天站在失,诶,我吃虧了,其實你是在累積能量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。當然我們現在都很重視眼前,就是說,我希望我們在思惟因緣的時候,想想過去、想想未來,就是你這個生命的點,不要老是看在眼前的因緣,否則你的菩薩道是沒有辦法走下去的。就是說我現在安住在失,你應該感到歡喜,因爲你在累積能量,一個人安住在失的人,他是有未來的;一個安住在得的人,他只有現在,他沒有未來。我不知道諸位是什麼想法,如果你可以選擇的話,你希望安住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?就是說,想法影響到你生命的追求意樂願望,願望影響到你的行動。所以菩薩爲什麼要廣學種種的聖賢之書?就是要培養一種正確的想法。所以這個地方,這個想法的轉變是很重要,你不能老是活在見聞覺知、老是活在過去的感覺,跟著感覺走、跟著妄想走,那這個生命的突破就困難了。
癸六、由拔濟
六、由拔濟,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,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。
前面的轉五蘊,比較偏重在自受用;這個地方講大悲,他受用。菩薩要成就「拔濟」的功德,什麼叫「拔濟」呢?就是我們在「拔濟一切災橫過失」的時候,我們以前都是根據慈悲,有時候帶一點沖動,「拔濟」衆生「災橫過失」的時候,是缺乏智慧的。現在怎麼辦呢?要成就「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」的「智」慧,這個是後得智。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智慧,你說放生,放生也要有智慧,什麼事情都有相應的智慧,這個都要去學習的。這個就是我們在行大悲的時候,要以智慧來引導,叫做「拔濟一切有情災橫過失智」。
辛叁、結
應知法身,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。
我們講清淨的大功德「法身」,就是菩薩在「六」個內涵當中的轉變而成就的。我們現在的身叫業報身,有很多的煩惱、業力、果報的障礙;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清淨「法身」,這個轉變的過程,簡單的說,就是你要放下眼前的因緣,修習空觀;第二個,你要發起清淨的願力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:這個是生命轉變的一個方法。
庚六、差別(分二:辛一釋佛法身;辛二例余二身) 辛一、釋佛法身(分二:壬一雙關征起;壬二望義別答) 壬一、雙關征起
諸佛法身,當言有異?當言無異?
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:叁世「諸佛」所成就的清淨「法身」,到底是「有異」,到底是差別呢?還是沒有差別?你說阿彌陀佛的法身跟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有沒有差別?提出這個問題,我們看這個回「答」:
壬二、望義別答
依止意樂業無別故,當言無異; 無量依身現等覺故,當言有異。
有所相同,有所差別。我們先看叁世諸佛相同的地方,相同的地方有叁個:第一個「依止」,叁世諸佛的功德,都共同依止二空平等法性,這個是沒有差別的;「意樂」,諸佛的大悲心也沒有差別,叁世諸佛想要度化衆生的心情,你不能說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比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大,不能這樣講,意樂是沒有差別的;「業」,他那種造業的功能、那種潛在的功能,這個能力,叁世諸佛的能力,也是沒有差別的,這叫佛佛道同:「依止、意樂、業」是沒有差別。你這樣講的話,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完全一樣了?也不能這樣講,因緣有差別,我們看「無量依身現等覺故」,叁世諸佛在因地行菩薩道,他所依止的色身、他所發的願,在整個成佛之道,乃至于成就等覺菩薩的過程是有差別,成佛的過程,會影響到我們成佛以後度化衆生的一個差別。我們講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,方便是不同。譬如說我師公忏公師父,忏公師父他度化衆生,他喜歡度大專生;我師父照公上人,他喜歡辦兒童讀經班(哈哈),他度小學生。你說他們二個成佛以後有沒有一樣?他們二個人的名號會不同、國土也不同、所攝受的眷屬也會不同,是不是這個意思!就是說,你成就一個佛的時候,你是有很多的過程,這個過程,在你成佛以後,哪些人會做你的弟子,這個地方會有不同,所以我們說是有所不同。我們這樣子講,就是說你自己這一部分,內心的功德是相同的;但是你跟衆生之間的互動,那就有所不同。這個地方講到法身。
辛二、例余二身(分二:壬一受用身;壬二變化身) 壬一、受用身(分二:癸一例同;癸二別簡) 癸一、例同
前面本來是問法身,但回答的時候叁身都回答,我們看「受用身」:
如說佛法身,受用身亦爾。 意樂及業無差別故,當言無異。
癸二、別簡
不由依止無差別故,無量依止差別轉故。
這個就像「佛」的「法身」一樣,「受用身」功德的道理也是這樣,你看他的依止「意樂」跟「業」,也是「無差別」的,雖然所「依止」的真如是沒有「差別」,但是「無量依止差別轉故」,能「依止」的整個修行的過程,是有很多差別。過程是有差別的,結果是沒有差別。
壬二、變化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