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思」就是造作。他的什麼造作呢?「現化」,他的正報能夠産生很多變化:你要度化這個人,這個人他喜歡你現比丘相,你就現比丘相;這個人希望你現居士相,你就現居土相,變化。依報也可以變化,這個「變易」指的是依報,他可以把大地變成黃金。「引攝大衆」,在大衆當中說法,他能夠放光來調伏衆生的妄想跟遮障,而且能夠「引攝白法」,引攝衆生生起種種的善根。爲什麼呢?因爲佛陀已經「轉」變他內心的「行蘊」,于行蘊得「自在」。
癸五、智自在
五、由圓鏡、平等、觀察、成所作智自在,由轉識蘊依故。
這個「轉識蘊」,就是轉八識成四智:這個大「圓鏡
」智是轉第八識,這個大圓鏡智,古德說是約攝持來說,它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無漏的種子;這個「平等」性智是約現身,現出應化身、現出報身;這個妙「觀察」智,是偏重說法,說法自在;「成所作智」是成業,它成就身口意叁業、成就莊嚴的叁業。攝持、現身、說法、成業,在四種當中得「自在」。爲什麼?因爲轉八識成四智,得到「智自在」。
我們講這個轉依,有時候偏重轉識成智,其實它是整個五蘊都轉,不是識蘊轉而已,色、受、想都轉。我們一再強調,你想要轉變你的生命,你一定要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這個是轉變的關鍵,這是門。
庚四、依止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釋) 辛一、征
複次,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?
這個「法身」有「幾種」的功德,來「依止」這個法身?講到這個大功德法有幾種功德法呢?我們看「標」:
辛二、釋(分二:壬一標數;壬二列釋) 壬一、標數
略由叁處:
壬二、列釋(分叁:癸一由佛住;癸二由受用身; 癸叁由變化身) 癸一、由佛住(分二:子一長行列;子二頌釋) 子一、長行列
「一、由佛住;二、由受用身;叁、由變化身。」先看「佛住」:
一、由種種佛住依止。
這個「佛住」,就是佛心的意思,這個法身是佛的心所「依止」,這個是偏重自受用。佛的心到底有幾種心呢?古德解釋,佛有叁種的心:第一個是天住,佛陀的心經常會住在色界四禅──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特別是在顯神通的時候,這當中,佛陀偏住在第四禅,佛的心以禅定爲住,這個禅定依止法身。第二個梵住,這個梵住指的是慈、悲、喜、舍,這當中,佛陀的心偏安住在大悲,因爲這個拔苦比與樂更重要、更急迫,佛陀的大悲心也是依法身而住。第叁個聖住,這個聖住指的是空、無相、無願,那這個地方偏重在空,佛陀的內心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這個空性的心也是依法身爲住。簡單的說,佛陀的智慧、禅定、大悲的心,是依法身而住的,所謂「種種佛住」所「依止」。這個地方,下面有一個偈頌,是說明爲什麼佛陀的叁種心要依法身而住呢?他的理由在哪裏?
子二、頌釋 醜一、標自五喜
此中有二頌: 諸佛證得五性喜,皆由等證自界故, 離喜都由不證此,故求喜者應等證。
諸佛的內心成就「五」種的「喜」悅,爲什麼呢?因爲他平「等」的「證」入內心的根源,內心我空、法空的真理。一個人會「離」開這種「喜」悅,因爲我們忘失了這個生命的根源;所以一個要追「求喜」悅的人,「應」該趕快去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這是很重要的。什麼是「五」種「喜」悅呢?
醜二、釋五喜相
由能無量及事成,法味義德俱圓滿, 得喜最勝無過失,諸佛見常無盡故。
這地方有五種的歡喜:第一個「能無量」,佛陀的內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理論上來說,只要一尊佛,就能夠具足一切佛的功德,理論上來說一尊佛能夠度盡一切衆生;但事實上不可能,因爲衆生得度的因緣是差別的;但是就著佛陀的能量來說是無限量。第二「事成」,佛陀成辦的事業,他一定可以成就(因緣具足),只要他去做,沒有什麼事不能成辦。「法味」,佛陀能夠施設種種的教法,這個教法有各式各樣的法味的。「義」,佛陀在教法當中,具足種種不同的義理。「德」,佛陀有時候說法、有時候顯神通,佛陀的內心有種種叁昧陀羅尼、種種神通的妙用,而這些的「喜」悅都是遠離世間的「過失」。爲什麼能夠這樣子呢?因爲「諸佛見」到了我空、法空的常住真理,所以能夠顯現「無」窮「盡」的五種喜悅。這個地方是說明佛住。
癸二、由受用身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釋)
子一、列
二、由種種受用身依止。
子二、釋
但爲成熟諸菩薩故。
佛陀爲了教化這些法身菩薩,他這個報身也是「依止」法身而住。
癸叁、由變化身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釋) 子一、列
叁、由種種變化身依止。
子二、釋
多爲成熟聲聞等故。
佛陀這一期的示現──八相成道,他的因緣大部分是「成熟聲聞」人,聲聞人是常隨衆,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攝受聲聞人;但是有少數的因緣也攝受凡夫菩薩:這個應化身也是「依止」法身而住。有叁種功德,依止法身而住。
好,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。
這個法身,可以說是諸佛所有功德的代表。我們一路學來,我們感覺到佛法身的成就,是二種因緣要成就的:
第一個是菩提心、大悲心,第二個空正見。你沒有無窮盡的願力,你不能成就法身。你說我修小乘法不必發願,因爲小乘本來就沒有什麼願──空、無相、無願。大乘法你沒有願力是成就不了法身的,你有願還不夠,你還要找到你內心深處我空、法空的真理。這二個成就的次第,你說菩提心跟空正見,哪一個更重要?空正見又特別重要,空正見特別重要。前二天有一位法師打電話給我,他說:他想要讀佛教大學,問我的看法怎麼樣?我說:你去讀佛教大學,跟你去修行的因緣是不同的。你去讀這個世間的大學,你的心是向外的,那跟法身是沒有關系的,你可以在這個地方得到一些知識,你也可以發表很多美好的論文,得到一定的肯定;但是這跟法身是不相應的,如果你是一個初學者,我認爲不適合。當然這是程度,如果我空正見、菩提心都已經成就了,我讀佛教大學當方便,那我覺得可以。如果你是初學者,我覺得你要先在空正見上下功夫,找一個地方住下來,拜忏、思惟止觀,真正的在內心深處找到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,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然後在那個地方停留下來,發願,在你一念的清淨平等的心中,那個時候是無我、無我所,那個時候是沒有私心的,那是一個明了的心性現前,然後在那個地方發願:「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立定你的志向,這個就是成就菩薩種姓,這個時候,你才能夠跟法身一步一步的趨進。你沒有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你一直在枝末上打轉!我們講得跟失,諸位要知道,世間法、有爲法,有「得」一定會有「失」,有「失」一定會有「得」。你如果是從事世間法,世間法是先得後失,你看世間人,他是愈來愈以自我爲中心,以自私的心情,自己的東西愈來愈多,擁有的東西愈來愈多,到最後全部失掉。菩薩道是相反的,菩薩道是先失後得,你要舍掉你現在的東西、你擁有的東西,你才能夠得到另外一個東西,你要先舍。所以你要修行的時候,你要判斷一下──我怎麼知道我現在是跟法身相應?還是跟無明相應?如果你一出家、你一學佛,你東西越來越多──資具也很多、聲名也很多,好象整個生命都富貴起來了,那你不是跟法身相應,你是先得嘛。你一個人剛出家修行的時候,實在是犧牲奉獻、任勞任怨,你以前在家的時候,出了家的以後什麼都失掉了,诶,你的方向對了。先失,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征兆。如果你的修行是先得,那我跟你講:你這個方向錯了,你的內心有問題了。所以一切法都有征兆的。我剛出家的時候,忏公師父經常在大殿開示說:修行人的性格是很重要的,性格要緊的是老實。什麼叫老實呢?就是要經常學吃虧。诶,這個學吃虧就是學失去。我們的思考總是想要得,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,你這個觀念不轉變,你菩薩道走不下去的。菩薩道要追求失,而不是要追求得,你要先犧牲奉獻,然後在自然當中又得到一個新的東西。如果你一開始就得,你的層次永遠是這樣子,你說轉依,沒有你的份。你現在有這樣的因緣,你爲了衆生、爲了整個正法住世,放棄;放棄了以後,你的層次提高了,五蘊提高了,你再把這個放棄,又提高了,放棄又提高。所以我們要行菩薩道,學吃虧的意思就是說:如果我們想要很正確的走向菩薩道,我希望大家好好體驗這個失,就是犧牲奉獻的這個失它的妙用,你要體會到這個地方,你就知道怎麼樣趨向法身。如果你一天到晚還是活在得的觀念,那你跟法身完全不交集的。這個地方,諸位好
好的體驗,有些重要的觀念,這個你要掌握得到,修行幾個重要的觀念你掌握得到,你的生命才能夠産生變化,否則我們習慣活在過去的等流習慣,你很難跳脫出來。
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,簡單回答幾個問題:
問:我們修止觀,安住在真如叁昧,剛開始是坐著修?還是在行住坐臥當中修呢?譬如曆緣對境。
答:剛開始要坐著修。我們可以回憶一天的生活,我們大部分的時間,都是活在習慣性;只有遇到因緣刺激,才生起觀照,大部分。因爲你不可能一天到晚都生起觀照,那這樣太辛苦了,也不可能有這種功力。所以你剛開始的時候是坐中修。
問:修止觀的時候,是一個法門修完再修一個?
答:是的,因爲你的所觀境不同,你不可能一個心去攀緣真如、又攀緣這個有爲的不淨觀,不可能的,一個次第一個次第,是的。
問:修觀的時候,每一個法門之間是不是有相互關系?
答:我們這樣子講好了,就是說任何一個菩薩,你修的止觀有共同點、有差別點。共同點是一定要修空觀,你要不斷的去找到你生命的根源、不斷的憶念你的根源、不斷的在空性裏面安住,這個我空、法空的真如。當然每一個人依止的名詞不同,你習慣用「覓之了不可得」、你習慣用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都好,這個空觀是每一個人都要修的。但是這個因緣觀就各式各樣,有些人偏重不淨觀、有些人偏重無常觀,各式各樣。這個各別的觀要怎麼判斷呢?跟你的目標有生起強烈的歸依心,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關系。你要先設定目標,你才知道在這麼多因緣觀當中,什麼因緣觀最重要。如果你覺得往生淨土,那你在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這個地方著眼。你的心是因緣所生法,你用什麼樣的因緣熏習它,它就産生一定的力量。你說「我平常都不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」,我要求我自己臨終的時候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──這個是一句空話。就是說,我現在有很多煩惱,我這個地方也不足、那個地方也不足,那空觀是每一個人的共同點,緣總相;這個別相,我到底是要偏重無常觀、哪一個觀呢?我覺得你這個過程啊,你要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。你不告訴我你目標在哪裏,我不知道的你過程要修什麼。生命短暫,時間有限,我怎麼知道你要先成就哪一個功德呢?成佛之道的布局,每一個人都不同。但是如果你覺得你跟彌陀的感應、求生淨土,在你的成佛之道這是第一個布局,你覺得往生對你來說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條件,任何一個因緣跟它抵觸,都必須把這個因緣挪開,那你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是很重要。跟彌陀的感應,他還不怕你煩惱很重、他還不怕你罪業很重,但是他怕的是你沒有真實的對彌陀阿彌陀佛,那種強烈的歸依心你沒有的時候,你是不能往生的。當然這不是唯一的法門,但是我的意思就是說:如果你的設定是來生求生淨土,那這樣的一個心理的栽培是很重要的。那你說:我是求增上生的,那又不同了,那有各式各樣的不同。就是說,你希望你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?你要先規劃出來,菩薩不是先修行再發願的,我講過很多次,是先發願再修行。你希望你來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?我希望我來生是無貪,我覺得貪欲煩惱太嚴重了,所有的煩惱我都可以忍受,我不容許我心中有貪,那你要先對治貪,這是你的規劃;我認爲瞋心對我的障礙太大,你就修慈悲觀。煩惱無盡,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結果是什麼。比如說我的煩惱都不是很重要,我先求生淨土,那又有它的修行方法。所以我們這樣子講,正念真如是所有大乘的總相,但是別相會因爲你所發的願不同,就會有不同的規劃。就是說你的目標是這樣子,你現在的心是這個樣子,你一定要把你的心跟你的目標調整成一樣,這個調整的方法就是修觀。修觀就是在轉──轉識成智,調整你的心態,你要調整之前,你不設定目標,你怎麼調整呢?你說我的心要調整到哪裏去呢?一個人沒有目標可以修觀,實在不可思議!你說你不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裏,在那邊修止觀?那你想幹什麼,你也不知道,那你很容易落入到無記的狀態。修止觀是要由意樂來作引導的,要設定目標,你希望你的心叁年後變成什麼樣、十年後變成什麼樣,你有一個目標,然後用這個方法不斷的熏習它,這個心不斷的變化、不斷的變化,朝你的目標慢慢的慢慢的趨進,這個就是修止觀。大家好好體會看看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裏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