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总相,这是一个关键点。
壬二、显所依
于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,破灭微细难破障故。
你说「缘总相」是一个智慧,那你还得要有一个依止处,在整个十「地」当中,你要积「集」广大的福德、智慧二种的「资粮」,到了等觉菩萨的时候,产生一种「金
刚喻定」,这个禅定是特别的坚固不可破坏,它能够「破灭」这个「微细」的生相无明,把俱生的烦恼障、所知障的种子彻底的消灭,要有这个高深的禅定作依止,有这个缘总相的智慧跟禅定作依止。
壬三、显所证
此定无间离一切障,故得转依。
在这个金刚喻定相续的力量资持之下,消灭这些烦恼障、所知障的种子,而成就了「转依」。
这个地方,我们说一个观念。我们刚刚说「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」,这个地方有它的深义。天台宗很强调众生的本性是清净的,它认为清净不是修来的,你在修行当中,只是把这个障碍、这些妄想消灭而已,它很强调这种观念。比如天台宗,它成佛讲一个偈颂说:「从来真皆妄」,我们过去都是把真心转成妄想;「今日妄皆真」,成佛以后原来这个妄想通通是真;「但复本实性」,我们只是恢复本来的体性;「更无一法新」,没有一个法是在六波罗蜜过程当中所成就的,只是恢复本性的面目。
我们这样子讲好了,假设我们的本性不是清净的,清净是因为你修行以后得到的,那每一个人都不会一样,你的过程不一样,得到的东西怎么会一样呢?一定要本性是清净、是大家每一个人具足的,而你只是消灭你心中自己的妄想,每一个人妄想不同,所以消灭妄想也各式各样,但是总之你把妄想消灭了以后,你的清净跟他的清净是一样的。为什么?你们只是「但复本实性,更无一法新」,这个地方很重要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个观念对我们太重要了,也是悟入法身的第一个最重要的门。我们经常强调六波罗蜜的善法,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:你修习善法的时候,你心的依止点是很重要的,云何应住?你站在什么角度来修习善法是很重要的。在《弥陀要解》蕅益大师说:我们念佛,我们都知道念佛可以感应道交,念佛的感应有二种:一个是事持,你心是向外追求,透过你对事相的念佛,最后产生因果的感应,这叫因果的感应。你的心是忆念十万亿外的佛土有一个佛,然后你跟他感应,这个叫做因果的感应。第二个,你在念佛的时候是理持,你念佛之前先回光返照,找到你生命的根源、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我们一切法是有根源的,诸位要知道,我们现在没有站在根源上。宇宙万法的生起是有根源,这个根源在大乘菩萨里面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,你能够回光返照,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然后在那个地方住下来念佛,称性起修,这个时候的念佛叫做同体法性的加持,那不是因果感应而已,那个加持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。其实念佛如此,修六波罗蜜何尝又不是这样呢!就说布施好了,你问我说:布施有什么功德?那我必须问你一句话?你站在什么角度布施?你为了你自己的安乐而布施──你这个心安住点站在自我,以私心来布施,我告诉你:你会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,因为你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;但是你这个布施会有因果的招感,也不可思议。如果你今天能够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找到你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点,在那个地方,发起了广大的平等愿: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」在这个我空、法空清净的本性当中发起愿力,然后来行布施,那你这个布施就是成就法身的功德,因为你找到法身的门了。所以世间上的因缘就是说,你找到这个因缘,他就有这样的结果;你找到另外一个因缘,就有另外一个结果。所以这个地方的证得就是说:我们都希望进入法身,但是你要知道他的门在哪里,你要进入法身有一个条件,你要先找到你生命的根源。我再提醒大家,生命是有根源的,你要把这个生命的根源找到──什么是我生命的根源?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?这件事情你找到了,你开始跟法身产生互动力量。
我们这样子讲好了,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行菩萨道,你会发觉我们的生命是很脆弱的,我们发了很大的愿,但是我们觉得我们很脆弱,一下子病痛、一下子人事的障碍,一下子这个、一下子那个,我们不是在顺境中修行;支持你在整个无量劫当中,你愿意这样子来积功累德,继续在菩萨道的风风雨雨中走下去,这当中有一个理由,就是你找到了根源,你找到宇宙间一个真实的根源,而你跟诸佛产生一定的感应,然后支持你走下去的。如果你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,我看你的菩萨道是很难走下去,因为你这个外面的风是吹来吹去的。所以你看《梵网经菩萨戒》,成就菩萨的戒体,为什么能够成就坚固的戒体?因为他找到生命的根源,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」。我是一个微小的生命,我们在风雨中行菩萨道;但是我找到生命的根源,产生很大的资持。这个地方要注意,法身的证得,缘诸法的总相而进入法身,这个诸法的总相,简单的说就是生命的根源。这个地方是所有菩萨都要努力,因为你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,那你这个菩萨道根本走不下去,你在枝末中打转,一直在依止自我意识的等流性,那你是在原地打转。这个地方讲到法身的证得。我们看第三段的「自在」:
庚三、自在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释) 辛一、征
复次,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?
我们讲大功德法之所庄严,这到底有「几」种功德「自在」的法呢?
辛二、释(分二:壬一标数;壬二列释) 壬一、标数
略由五种:
前面讲到十种自在,这个地方讲「五种」自在;前面的十种是约六波罗蜜,这个地方的五种是约着五蕴,转五蕴,转有漏的五蕴而成就无漏的五蕴。我们先看第一个色蕴,「示现自在」:
壬二、列释(分五:癸一示现自在;癸二受用自在;癸三辩说 自在;癸四思自在;癸五智自在) 癸一、示现自在
一、由佛土、自身相好、无边音声、无见顶相自在,由转色蕴依故。
色蕴有二种:第一个,依报就是「佛土」,法身所安住的「佛土」是清净微妙的世界;第二个,他正报的色「
身」,三十二「相」、八十种「好」。这个色身的「自在」又开展出二种,简单提出二种:第一个「音声」,你看佛的音声是不可限量,你只要在法会听法,不管你跟佛陀有多近多远,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,音声得到自在;第二个,这个三十二相有一个「无见顶相」,佛陀这个头顶上的肉髻相,也是得「自在」。所有的佛菩萨,你用神通力往上怎么飞,你永远看不到佛陀的「无见顶相」。佛陀的色蕴为什么自在呢?因为他可以「转色蕴依故」,这个地方很重要了,「转色蕴」。对于「色蕴」的态度有三种不同:我们凡夫是向外追求,执着有色蕴,色蕴是真实的。我们讲过心跟境接触的时候,看谁先动,你心一动,色蕴就主导我们,所以我们在色蕴不得自在。比如说你现在是一个女众的色身,你对女众的色身很不欢喜,你说我要换个色身,你没办法换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对色蕴执着,所以不能换,你没有找到色蕴的根源,你要改变一个东西,要找到他的根源你才能够转变。我们在枝末上执着,所以我们动弹不得,业力分配你什么色法,你只有照单全收,色蕴不得自在。阿罗汉的态度呢?是我全部不要,我拒绝业力给我的好的五蕴、坏的五蕴,我全部一切法不受。阿罗汉是一味的排斥,凡夫是照单全收。佛菩萨是找到色蕴的根源,然后在那个地方发一个什么愿,那个色蕴就随他的愿变化,这个叫做色蕴自在。经常有很多人,特别是那些修习声闻法的人,就诤论说:诶,你看这个大殿,摆一个观世音菩萨,实在是不如法,观世音菩萨是一个女相,怎么摆在这个地方,让比丘来拜呢?其实你要是知道「诸佛的色蕴得自在」,你就不会起这种颠倒的知见。你说观世音菩萨是男众?是女众?你说说看!他这个色蕴自在,他哪有什么男众、女众的固定相。所以第一个,佛菩萨的色蕴是得自在的,他能够随心所欲的现出清净的依正庄严。
癸二、受用自在
二、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,由转受蕴依故。
佛陀的内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,他的感受是怎么样呢?是没有烦恼罪业,而且会产生「广大」安「乐」的这种力量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找到生命的根源,所以他「转受蕴」而得「自在」。《楞严经》上说:佛陀有一次带着比丘去安居的时候,国王忘了供养佛陀,结果佛陀跟阿罗汉吃马麦。凡夫吃马麦,那真的是吃到马麦;阿罗汉吃到马麦呢,他入这个想受灭无为,他一切法不受,他可以不受;佛陀他不是受,他是受而不受、不受而受,这个马麦进入到佛陀的舌头里面,「入此人口成甘露味」。为什么呢?你说阿罗汉,为什么不能够去转变它?阿罗汉只能够拒绝,阿罗汉是可以拒绝的,但是阿罗汉没有办法去转变它。为什么?因为阿罗汉没有找到生命的根源,这个原因就在这里。佛陀找到生命的根源,在那个根源当中发起广大的愿力,结果就得到受用自在。
癸三、辩说自在
三、由辩说一切名身、句身、文身自在,由转想蕴依故。
这个「想」是于境取相,施设名言。这个「名言」的意思就是「文身」,「文身」就是一个字,很多的字把它集合起来叫做「名」,很多的名集合起来叫做「句」。佛菩萨的内心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他找到生命的根源,他能够安立很多很多的名言,安立很多很多的我相、法相的分别,来引导众生灭恶生善入理。
癸四、思自在
四、由现化、变易、引摄大众、引摄白法自在,由转行蕴依故。
这个「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