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思」就是造作。他的什么造作呢?「现化」,他的正报能够产生很多变化:你要度化这个人,这个人他喜欢你现比丘相,你就现比丘相;这个人希望你现居士相,你就现居土相,变化。依报也可以变化,这个「变易」指的是依报,他可以把大地变成黄金。「引摄大众」,在大众当中说法,他能够放光来调伏众生的妄想跟遮障,而且能够「引摄白法」,引摄众生生起种种的善根。为什么呢?因为佛陀已经「转」变他内心的「行蕴」,于行蕴得「自在」。
癸五、智自在
五、由圆镜、平等、观察、成所作智自在,由转识蕴依故。
这个「转识蕴」,就是转八识成四智:这个大「圆镜
」智是转第八识,这个大圆镜智,古德说是约摄持来说,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无漏的种子;这个「平等」性智是约现身,现出应化身、现出报身;这个妙「观察」智,是偏重说法,说法自在;「成所作智」是成业,它成就身口意三业、成就庄严的三业。摄持、现身、说法、成业,在四种当中得「自在」。为什么?因为转八识成四智,得到「智自在」。
我们讲这个转依,有时候偏重转识成智,其实它是整个五蕴都转,不是识蕴转而已,色、受、想都转。我们一再强调,你想要转变你的生命,你一定要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这个是转变的关键,这是门。
庚四、依止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释) 辛一、征
复次,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?
这个「法身」有「几种」的功德,来「依止」这个法身?讲到这个大功德法有几种功德法呢?我们看「标」:
辛二、释(分二:壬一标数;壬二列释) 壬一、标数
略由三处:
壬二、列释(分三:癸一由佛住;癸二由受用身; 癸三由变化身) 癸一、由佛住(分二:子一长行列;子二颂释) 子一、长行列
「一、由佛住;二、由受用身;三、由变化身。」先看「佛住」:
一、由种种佛住依止。
这个「佛住」,就是佛心的意思,这个法身是佛的心所「依止」,这个是偏重自受用。佛的心到底有几种心呢?古德解释,佛有三种的心:第一个是天住,佛陀的心经常会住在色界四禅──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特别是在显神通的时候,这当中,佛陀偏住在第四禅,佛的心以禅定为住,这个禅定依止法身。第二个梵住,这个梵住指的是慈、悲、喜、舍,这当中,佛陀的心偏安住在大悲,因为这个拔苦比与乐更重要、更急迫,佛陀的大悲心也是依法身而住。第三个圣住,这个圣住指的是空、无相、无愿,那这个地方偏重在空,佛陀的内心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这个空性的心也是依法身为住。简单的说,佛陀的智慧、禅定、大悲的心,是依法身而住的,所谓「种种佛住」所「依止」。这个地方,下面有一个偈颂,是说明为什么佛陀的三种心要依法身而住呢?他的理由在哪里?
子二、颂释 丑一、标自五喜
此中有二颂: 诸佛证得五性喜,皆由等证自界故, 离喜都由不证此,故求喜者应等证。
诸佛的内心成就「五」种的「喜」悦,为什么呢?因为他平「等」的「证」入内心的根源,内心我空、法空的真理。一个人会「离」开这种「喜」悦,因为我们忘失了这个生命的根源;所以一个要追「求喜」悦的人,「应」该赶快去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这是很重要的。什么是「五」种「喜」悦呢?
丑二、释五喜相
由能无量及事成,法味义德俱圆满, 得喜最胜无过失,诸佛见常无尽故。
这地方有五种的欢喜:第一个「能无量」,佛陀的内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理论上来说,只要一尊佛,就能够具足一切佛的功德,理论上来说一尊佛能够度尽一切众生;但事实上不可能,因为众生得度的因缘是差别的;但是就着佛陀的能量来说是无限量。第二「事成」,佛陀成办的事业,他一定可以成就(因缘具足),只要他去做,没有什么事不能成办。「法味」,佛陀能够施设种种的教法,这个教法有各式各样的法味的。「义」,佛陀在教法当中,具足种种不同的义理。「德」,佛陀有时候说法、有时候显神通,佛陀的内心有种种三昧陀罗尼、种种神通的妙用,而这些的「喜」悦都是远离世间的「过失」。为什么能够这样子呢?因为「诸佛见」到了我空、法空的常住真理,所以能够显现「无」穷「尽」的五种喜悦。这个地方是说明佛住。
癸二、由受用身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释)
子一、列
二、由种种受用身依止。
子二、释
但为成熟诸菩萨故。
佛陀为了教化这些法身菩萨,他这个报身也是「依止」法身而住。
癸三、由变化身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释) 子一、列
三、由种种变化身依止。
子二、释
多为成熟声闻等故。
佛陀这一期的示现──八相成道,他的因缘大部分是「成熟声闻」人,声闻人是常随众,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摄受声闻人;但是有少数的因缘也摄受凡夫菩萨:这个应化身也是「依止」法身而住。有三种功德,依止法身而住。
好,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。
这个法身,可以说是诸佛所有功德的代表。我们一路学来,我们感觉到佛法身的成就,是二种因缘要成就的:
第一个是菩提心、大悲心,第二个空正见。你没有无穷尽的愿力,你不能成就法身。你说我修小乘法不必发愿,因为小乘本来就没有什么愿──空、无相、无愿。大乘法你没有愿力是成就不了法身的,你有愿还不够,你还要找到你内心深处我空、法空的真理。这二个成就的次第,你说菩提心跟空正见,哪一个更重要?空正见又特别重要,空正见特别重要。前二天有一位法师打电话给我,他说:他想要读佛教大学,问我的看法怎么样?我说:你去读佛教大学,跟你去修行的因缘是不同的。你去读这个世间的大学,你的心是向外的,那跟法身是没有关系的,你可以在这个地方得到一些知识,你也可以发表很多美好的论文,得到一定的肯定;但是这跟法身是不相应的,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,我认为不适合。当然这是程度,如果我空正见、菩提心都已经成就了,我读佛教大学当方便,那我觉得可以。如果你是初学者,我觉得你要先在空正见上下功夫,找一个地方住下来,拜忏、思惟止观,真正的在内心深处找到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,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然后在那个地方停留下来,发愿,在你一念的清净平等的心中,那个时候是无我、无我所,那个时候是没有私心的,那是一个明了的心性现前,然后在那个地方发愿: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立定你的志向,这个就是成就菩萨种姓,这个时候,你才能够跟法身一步一步的趋进。你没有找到你生命的根源,你一直在枝末上打转!我们讲得跟失,诸位要知道,世间法、有为法,有「得」一定会有「失」,有「失」一定会有「得」。你如果是从事世间法,世间法是先得后失,你看世间人,他是愈来愈以自我为中心,以自私的心情,自己的东西愈来愈多,拥有的东西愈来愈多,到最后全部失掉。菩萨道是相反的,菩萨道是先失后得,你要舍掉你现在的东西、你拥有的东西,你才能够得到另外一个东西,你要先舍。所以你要修行的时候,你要判断一下──我怎么知道我现在是跟法身相应?还是跟无明相应?如果你一出家、你一学佛,你东西越来越多──资具也很多、声名也很多,好象整个生命都富贵起来了,那你不是跟法身相应,你是先得嘛。你一个人刚出家修行的时候,实在是牺牲奉献、任劳任怨,你以前在家的时候,出了家的以后什么都失掉了,诶,你的方向对了。先失,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征兆。如果你的修行是先得,那我跟你讲:你这个方向错了,你的内心有问题了。所以一切法都有征兆的。我刚出家的时候,忏公师父经常在大殿开示说:修行人的性格是很重要的,性格要紧的是老实。什么叫老实呢?就是要经常学吃亏。诶,这个学吃亏就是学失去。我们的思考总是想要得,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,你这个观念不转变,你菩萨道走不下去的。菩萨道要追求失,而不是要追求得,你要先牺牲奉献,然后在自然当中又得到一个新的东西。如果你一开始就得,你的层次永远是这样子,你说转依,没有你的份。你现在有这样的因缘,你为了众生、为了整个正法住世,放弃;放弃了以后,你的层次提高了,五蕴提高了,你再把这个放弃,又提高了,放弃又提高。所以我们要行菩萨道,学吃亏的意思就是说:如果我们想要很正确的走向菩萨道,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这个失,就是牺牲奉献的这个失它的妙用,你要体会到这个地方,你就知道怎么样趋向法身。如果你一天到晚还是活在得的观念,那你跟法身完全不交集的。这个地方,诸位好
好的体验,有些重要的观念,这个你要掌握得到,修行几个重要的观念你掌握得到,你的生命才能够产生变化,否则我们习惯活在过去的等流习惯,你很难跳脱出来。
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,简单回答几个问题:
问:我们修止观,安住在真如三昧,刚开始是坐着修?还是在行住坐卧当中修呢?譬如历缘对境。
答:刚开始要坐着修。我们可以回忆一天的生活,我们大部分的时间,都是活在习惯性;只有遇到因缘刺激,才生起观照,大部分。因为你不可能一天到晚都生起观照,那这样太辛苦了,也不可能有这种功力。所以你刚开始的时候是坐中修。
问:修止观的时候,是一个法门修完再修一个?
答:是的,因为你的所观境不同,你不可能一个心去攀缘真如、又攀缘这个有为的不净观,不可能的,一个次第一个次第,是的。
问:修观的时候,每一个法门之间是不是有相互关系?
答:我们这样子讲好了,就是说任何一个菩萨,你修的止观有共同点、有差别点。共同点是一定要修空观,你要不断的去找到你生命的根源、不断的忆念你的根源、不断的在空性里面安住,这个我空、法空的真如。当然每一个人依止的名词不同,你习惯用「觅之了不可得」、你习惯用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都好,这个空观是每一个人都要修的。但是这个因缘观就各式各样,有些人偏重不净观、有些人偏重无常观,各式各样。这个各别的观要怎么判断呢?跟你的目标有生起强烈的归依心,一心归命极乐世界关系。你要先设定目标,你才知道在这么多因缘观当中,什么因缘观最重要。如果你觉得往生净土,那你在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这个地方着眼。你的心是因缘所生法,你用什么样的因缘熏习它,它就产生一定的力量。你说「我平常都不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」,我要求我自己临终的时候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──这个是一句空话。就是说,我现在有很多烦恼,我这个地方也不足、那个地方也不足,那空观是每一个人的共同点,缘总相;这个别相,我到底是要偏重无常观、哪一个观呢?我觉得你这个过程啊,你要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。你不告诉我你目标在哪里,我不知道的你过程要修什么。生命短暂,时间有限,我怎么知道你要先成就哪一个功德呢?成佛之道的布局,每一个人都不同。但是如果你觉得你跟弥陀的感应、求生净土,在你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一个布局,你觉得往生对你来说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,任何一个因缘跟它抵触,都必须把这个因缘挪开,那你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是很重要。跟弥陀的感应,他还不怕你烦恼很重、他还不怕你罪业很重,但是他怕的是你没有真实的对弥陀阿弥陀佛,那种强烈的归依心你没有的时候,你是不能往生的。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法门,但是我的意思就是说:如果你的设定是来生求生净土,那这样的一个心理的栽培是很重要的。那你说:我是求增上生的,那又不同了,那有各式各样的不同。就是说,你希望你来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?你要先规划出来,菩萨不是先修行再发愿的,我讲过很多次,是先发愿再修行。你希望你来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?我希望我来生是无贪,我觉得贪欲烦恼太严重了,所有的烦恼我都可以忍受,我不容许我心中有贪,那你要先对治贪,这是你的规划;我认为瞋心对我的障碍太大,你就修慈悲观。烦恼无尽,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结果是什么。比如说我的烦恼都不是很重要,我先求生净土,那又有它的修行方法。所以我们这样子讲,正念真如是所有大乘的总相,但是别相会因为你所发的愿不同,就会有不同的规划。就是说你的目标是这样子,你现在的心是这个样子,你一定要把你的心跟你的目标调整成一样,这个调整的方法就是修观。修观就是在转──转识成智,调整你的心态,你要调整之前,你不设定目标,你怎么调整呢?你说我的心要调整到哪里去呢?一个人没有目标可以修观,实在不可思议!你说你不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,在那边修止观?那你想干什么,你也不知道,那你很容易落入到无记的状态。修止观是要由意乐来作引导的,要设定目标,你希望你的心三年后变成什么样、十年后变成什么样,你有一个目标,然后用这个方法不断的熏习它,这个心不断的变化、不断的变化,朝你的目标慢慢的慢慢的趋进,这个就是修止观。大家好好体会看看。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里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二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