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二卷
请打开《讲义》二○七页。
癸四、常住为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释) 子一、列
我们这一段是讲到法身的相貌,有五种。
四、常住为相。
法身的相貌,他是「常住」的,他没有生灭变化,那是恒常存在,没有消失跟断灭的情况,叫做「常住」。这当中有三段解释:
子二、释
谓真如清净相故,本愿所引故,所应作事无竟期故。
为什么佛菩萨的法身会常住呢?这当中有三种理由:第一个,「真如清净相故」。就是说因为在因地的时候,所有佛菩萨都是契证了二空真如,都是依止这个二空真如的体性来修习善法,没有一个佛菩萨是依止私心而成佛的,都是以这种无私的奉献,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生起一种无私的平等大悲心,修习善法而成就佛道。所以他所依止的这个「真如」,是离一切的相,没有生灭相,所以他所现出来的功德自然是常住的,因为他所依的体是「清净相」。第二个,「本愿所引故」,前面是说他所依的理体,这个地方是说他所修的因缘也有差别,他因地所发的愿也是无止尽的。我相信没有一个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发愿说:我从现在开始发菩提心,我度了十万个众生,我就入涅槃,没有人这样发愿的。你发了这种愿,你不可能成就法身菩萨的,因为你这个愿跟法身不相应,怎么会趋向法身呢?有止尽的愿嘛!就是说,所有的菩萨在因地的时候,都是发「虚空有尽我愿无穷」的愿,不管他做得到做不到,他的愿不能有止尽,一定要无止尽的愿,才能跟法身相应,你的力量才会趋向法身。既然佛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是没有止尽的,当然他成就法身以后,他的愿力就不断引导他,他也就没有止尽,这个「本愿」是无穷尽的。第三个,他「所应作」的事情没有「竟期」,你说众生无边誓愿度,众生也不可能让你度完,所以度众生的誓愿是永远做不完的,所以法身也就无止尽。有这三种理由,说明法身是常住的。
第六二卷
这五种法身常住的相貌,这个太重要了。我们每天会拜佛,有时候会在寂静的心中,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。我不知道诸位的想法怎么样,你认为你拜佛、念佛真的有效果吗?真的能够感应道交、灭恶生善吗?所有的效果都要安立在这个法身常住,这个地方,我们要把这个存在的问题跟不存在问题厘清。这个存在,很多人忽略存在的重要性,我们只记得存在它有什么样的特性、有什么样的功德,但是我们忽略了所有的功德都必须要存在,这个功德才能显现。我举一个例子:在中部有一个道场的大殿,我去看过,非常的庄严,它是经过设计的,它的佛像特别的庄严,正报特别庄严;它的依报也很庄严,它的地板都是桧木的,墙壁灯光都设计得非常好。这个大殿的功德,第一个庄严,第二个摄心,一进去,感觉到真是能够产生一种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,这个大殿它的功德是摄心庄严,这种功德必须要怎么样?这个大殿必须存在,是不是。结果这个大殿,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被破坏了,那你说这个大殿的功德在不在呢?不在了,因为,它所有的功德都必须要存在,这个功德才会出现。你说这个老和尚很慈悲、很有智慧、很善巧度化众生,但是要有一个条件──这个老和尚要存在;这个老和尚不存在,他所有的功德都消失掉。你说这个杯子很好,我刚刚喝了开水,觉得身体很舒服,这个杯子有让我解渴的功德,但是有一个条件──这个杯子必需存在;这个杯子要是不存在了,这个解渴的功德就失掉了。我们经常会赞叹佛菩萨:啊!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的解脱的功德、自在的功德,但是这个功德必需有一个条件──它必需存在。你说这个功德消失了,那我们现在学习这个干什么呢?学习法身,了解到这么多法身的功德,结果这个法身不存在?那我们真的是浪费时间,说实在是浪费时间,你就像在研究一个过去的历史。我们今天这样讲,佛陀跟菩萨、阿罗汉最大的差别,就是这个存在问题,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。其实阿罗汉的功德也不可思议,三明、六通、八解脱,他要度化你,能力是绰绰有余,问题点在哪里呢?因为他不存在,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。所以我们在赞叹佛菩萨的时候,经常会说:「于一尘中尘数佛,各处菩萨众会中,无尽法界尘亦然,深信诸佛皆充满。各以一切音声海,普出无尽妙言辞,尽于未来一切劫,赞佛甚深功德海。」我们赞叹佛菩萨的存在,以及因为他存在所产生这么多摄受众生的功德,我们都一一的赞叹,但是最根本的是「深信诸佛皆充满」,他必需要存在。我们很少人赞叹法身的存在,我们说法身有很多的功德,但是诸位要知道,他如果不存在,这个功德是没有意义的。所以我认为五种相貌,这个「常住为相」是特别有意义,因为它的存在性,所有的功德才有价值的。所以这个常住为相,我们不要忽略了。
癸五、不可思议为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释) 子一、列
五、不可思议为相。
子二、释
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,无有世间喻能喻故,非诸寻思所行处故。
这个法身的功德,理论上来说是「不」能心「思」口「议」的,你再怎么想也想不到,你再怎么譬喻也不能够真实去譬喻它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因为「真如清净自内证故」,这种「清净」法身的理体,是只有「自」己唯「证」方知的。我们经常说: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」你喝开水,这个水的温度,只有你自己知道,你用种种的言词来譬喻他、形容他,那都是一个方便。「无有世间喻能喻故」,我们很难找到一个「世间」的功德法,来比「喻」这个法身。你说这个法身像虚空,那只是形容他的一部分而已,不能够完全取代法身。「非诸寻思所行处故」,不是凡夫「寻思」这种思惟分别所能够去理解的,所以讲「不可思议为相」。
这个真如,我们经常说真如有二种:一种是叫做「离言真如」,这个是不能讲的,那是亲证的内涵;另外一种叫「依言真如」,它必须要依止言说来形容真如的体性。什么是「真如」?「觅即知君不可见」,但是「不离当处常湛然」,你自己去参,这个就是真如,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。你看《法华经》刚开始〈序品〉的时候,佛陀在诸大阿罗汉弟子面前,赞叹佛陀的功德,佛陀很少在阿罗汉面前赞叹佛的功德,这个时候阿罗汉就很吃惊,今天佛陀很特别,佛陀不为我们讲声闻法,而赞叹佛的功德?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就代表大众起来发问:佛陀!今天心情特别快乐,赞叹佛陀有不可思议的真实功德,可不可为我们宣说呢?佛陀说:这种功德是不能宣说的。舍利弗尊者请了三次,佛陀都拒绝说:这个是不可思议,不能宣说。里面很多的弟子,就觉得这样没有意思了,就离开了。舍利弗尊者说:那这样子不能宣说,是不是可以讲一些方便呢?诶,方便可以。佛陀就开始讲出〈方便品〉,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,可以。所以我们讲真如是不能宣说,但是你说方便那就可以宣说了,「不可思议为相」嘛!「不可思议为相」意思是说:佛陀所施设的这些教法,都是趋向真如的方便,它本身都不是真如。这个指头是标月指,你透过指头看到月亮,这个指头不是月亮。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教法互相毁谤,中观的人批评天台,天台宗的人看不起唯识。其实我们这样讲:所有的教法都是戏论,没有一个教法能够代表真如,没有一个教法;那说方便门,如果从方便的角度,所有的教法都不可思议;但是你要执着这个教法的时候,所有的教法都是戏论,因为真如是不可思议的,你落入言说相就是对立相。但是这个人这样子讲他能够受益,那个人这样讲能够受益,结果方便有多门,进入到二空真如的时候,归元无二路,这个成佛之道的确是真妙,每一个人的过程不同,结果却一样,这个只有佛陀做得出来。这个只有大智慧的佛陀,能够施设这么多的教法,来引导这么多颠倒的众生,结果到最后,大家碰面的时候,结果是一样。这个就是所谓的「不可思议为相」,真如是离开言说戏论的。
庚二、证得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释) 辛一、征
前面是讲相貌,这个地方是讲法身的第二相「证得」,怎么能够证入法身呢?
复次,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?
我们知道法身有很多功德,但是刚开始要怎么进入「法身」?这个门,这个法身一定要有一个门,你要认清这个路头,把这个门找到,你才进得去。我们看解「释」,有三段:
辛二、释(分三:壬一显所由;壬二显所依;壬三显所证) 壬一、显所由
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,五相善修。
证得法身之门的一个关键点──你的所缘境是很重要的,你必须要「缘总相」的「大乘法境」。比如你说你一天到晚布施,不能证得法身,这布施是个别相,你一天到晚缘布施的功德,布施产生福报、产生资具;你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是持戒,也不能证得法身:你必须要缘布施跟持戒它们二个有什么共同点?你去缘差别的功德、缘诸法的别相,是没办法证得法身的。布施有布施的相貌、持戒有持戒的相貌,这二个相貌有什么共同点?你要找到它们二个都是缘起性空的,它的体性都是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,你布施的时候再体会──那只是一个因缘的造作,没有一个自我意识,也没有所施舍的众生,那只是因缘的一种善法的造作。你能够在每一个法当中,思惟一切法我空、法空的总相,第一个你证得了「无分别智」,无分别智就是契证二空真如理,然后下一剎那引生了「后得智」,它的过程就是前面说的「五相修学」,这「五相」前面说过了,就是集总修、无相修、无功用修、炽盛修、无喜足修。总之你要成就法身,你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的时候,你要经常观察诸法的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