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今以后就归依三宝。就是说,一个人持戒久了以后,他的内心调柔清净,调柔清净的时后,他很自然所示现的身业口业,就得到一种庄严自在。当然这个地方的持戒,不是四众戒而已,是那个微细戒都持得很如法的,他的身口意就很自然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,得到这种「业自在」。「生自在」,这个「生」指的是在三界受生,能够随愿往生而得自在,他想要到哪里去,他就可以到哪里去:他要到初禅、他要到这个欲界的天,到哪一天都可以的,因为他持戒的关系。我们一般人说「这个人很富贵」,其实富跟贵是不一样。这个人他喜欢布施,要是这个人不喜欢持戒,这个人他很有福报,资具很丰富,吃得很好、住得也好、穿得也很好,但是你看他就是没有贵气,看起来很俗气。如果你因地的时候,喜欢持戒又不喜欢布施,你这个人会有贵气,但是你的资具不一定会很充足。如果你因地的时候,喜欢布施、又喜欢持戒,你会有福报、又特别有庄严的贵气,他这个自在是因果的招感。这个佛菩萨在多生多劫的生命相续当中,因为持戒的关系,得到身口意三业的自在,以及这个三业受生的自在。「胜解自在,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这个「胜解」的意思,就是说他的内心能够转变一切所缘的境界,比如你看到这个地方有一堆火,热恼的火;但是菩萨说这个火是一个清凉水,它就转成清凉水。为什么呢?因为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,他经常修习「忍波罗蜜」,你用任何的恶因缘去刺激他,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安忍不动的力量,于诸境缘安忍不动。他每一次受到刺激,就累积一种忍辱的力量,这种忍辱的力量不可思议;等到这个忍辱的力量功德成就以后,他就可以用那个忍波罗蜜的力量,得到「胜解自在」。你说来到一个不好的环境,他说这个环境是怎么样的,这个环境就随顺他心里所想的,就产生变化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累积一种忍波罗蜜的力量在心中。我们经常说:心跟境接触的时候,这是一个所缘境,这是一个明了的心,这二个接触的时
候,关键点是看谁先动。风动?幡动?结果不是,是仁者心动。你心一动,你这个心就被环境牵引了;你心不动,环境就跟着你走。就是说心跟境到底是谁的力量比较大?就是看谁先动,就知道哪个力量大。「愿自在,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这个「愿」就是心中的愿望,前面的「胜解」是说这件事情已经出现了,我去改变它;这个「愿」就是这件事情还没有出现,我希望我来生能够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,他心中有愿望。这个人他如果多生多劫是修「精进」的,他在修习功德的时候,凡事是有始有终,坚持到底,决不放弃的人,他做什么事──我只要发愿,我要拜三千佛,三千佛我一定把它拜完。这当中有什么挫折障碍,他完全无所畏惧的,他凡事都是坚持到底,决不放弃。他养成这样的一种力量,这个人他心中不能随便发愿,他一发愿,这件事就会出现,因为他得到「愿自在」,「精进波罗蜜多」就会招感「愿自在」。「神力自在,五通所摄,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这个神通力,这个地方指的是「五」种神「通」,除了漏尽通以外的天眼通、天耳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他心通,这个是由四禅的禅定「波罗蜜多」所成就的神通。「智自在、法自在,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。」这个「般若」的法门,你经常听闻佛法如理思惟,会产生二种自在:第一个「智」慧,这个地方的智慧指的是你能够善知众生根机的差别,你一跟他接触,你就知道这个人的根机是人天种姓、是二乘种姓、是大乘种姓。连阿罗汉都没有这种力量,因为阿罗汉他不想广学法门。第二个「法自在」,这个「法自在」是我们能够安立种种的法门来摄受众生,前面是看根机,这个是施设法门。就是说,你这个人经常喜欢广学大乘佛法,听闻角度,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在娑婆世界这个八相成道的这个丈六比丘相,偏重在讲赞叹这应化身的十种自在。 大乘法教如理思惟,你在未来的果报当中,你的智慧会比一般人来得广大,你在观察众生的根机、你在施设种种的教法,会比一般人高明多了,这个就是「由般若波罗蜜多」所成就的。这十种自在,在法身当中,他所赞叹的是偏重在应化身,就是从释迦牟尼佛角度,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在娑婆世界这个八相成道的这个丈六比丘相,偏重在讲赞叹这应化身的十种自在。
癸三、无二为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释) 子一、列
三、无二为相。
子二、释(分二:丑一无有无相;丑二无有为无为相; 丑三无异性一性相) 丑一、无有无相
谓有无无二为相,由一切法无所有故,空所显相是实有故。
这个是法身的第三种相貌「无二」。这个有为法都是对立的,你要嘛就是对、要嘛就是错,要嘛就是有、要嘛就是空;但是法身的相貌是离开对立的,这当中有三种的不二。我们看第一个「无有无相」,没有「有相」、也没有「无相」的对立,「谓有无无二为相」。一般来说,「有相」就是你能够见闻觉知的,比如说这是一张桌子、这是一朵花,你内心能够见闻觉知、能够感受到的;这个「无相」是不可以去见闻觉知的,它是一种虚无的东西,一个不存在的东西:这二个是对立的。但是法身呢?它却能够把有相跟无相作一个圆融。怎么说呢?「由一切法无所有故。」从法身的观察,是没有凡夫的这些遍计执,我们讲「遍计本空」,他没有在内心当中安立一个自我,然后产生一种私心,爱着自我的心,也没有一种法执。从遍计执的角度,它的体性是空的,「一切法无所有故,空所显相是实有故」,遍计执的「空」,它「所显」的是一种圆成实性,所显的圆成实性所谓二空真如的体性,这个体性你不能说没有的。在唯识学上说:遍计执是不存的;但是依他起是因缘有,是暂时存在;圆成实性是真实有,二空的体性,在唯识的角度不能说没有。我们这一念心,在处理这一念心的态度上,大小乘是有所不同:小乘对于内心是急于要把它消灭,所以他也没有所谓的安不安住的问题,你看小乘学者很少说内心要怎么安住,内心就是把它消灭,干嘛要安住呢?就是把它消灭掉就好了,灰身泯智了。大乘佛法的心不能消灭,它要转变,但是你要转变之前要先安住,因为你不能消灭它,你就必须要找到一个点来把它安住。你经常会说:菩萨的这一念心,不能够像凡夫一样放纵、也不能像二乘人断灭,那这个心要怎么安住呢?这个地方就说明,「空所显相是实有故」,就是二空真如的体性,你就是住在那个地方。我们一念的心识,住在二空的真如体,你说它是非空非有。这个非空非有,古德讲出一个偈颂来形容它:「觅即知君不可见」,但是「不离当处常湛然」。你说它有,你去找它又「觅即知君不可见」,它没有一个真实的、对立的我相法相可得;你说它没有,它可又是了了分明,「不离当处常湛然」,它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。这样的偈颂就说明了「由一切法无所有故」,但是「空所显相是实有故」。这个地方你就可以理
解这句话的意思。
丑二无有为无为相
有为、无为,无二为相,由业烦恼非所为故,自在示现有为相故。
我们一般的「有为」,指的是十法界的染净因果;这个地方的「有为」,偏重在杂染的这一部分。为什么它不是「有为」呢?因为它不是「烦恼」跟「业」力「所」成就的。我们的业报身,它就是烦恼跟业力所成就的,它有快乐,但是它这个快乐是夹杂着痛苦。这个法身呢,他是六波罗蜜的功德所成就。「自在示现有为相故」,他不是凡夫的有为烦恼所成,但是他又能够随顺他的大悲愿力,显「现」种种的差别庄严。你看这个极乐世界,有些人说极乐世界就是跟诸天一样!其实极乐世界是法身的大悲愿力所显现出来,它不是凡夫的烦恼业力所成,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。看「丑三」的「无异性」跟「一性相」,没有一跟异的对立相:
丑三、无异性一性相(分二:寅一长行;寅二颂) 寅一、长行
异性、一性无二为相,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,无量相续现等觉故。
这个「异性」,就是体性是各各差别的,比如桌子跟椅子是不一样,叫「异」。这个「一性」呢,就是体性是
相同的。这二个「相」是对立的,但是这个法身可以把这二个对立的相圆融。怎么说呢?「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」。「一切」的「佛」陀,他「所依」止的真如是没有「差别」的,法身是一种功德庄严,但是他的依止是以二空为体。其实涅槃也是以二空为体,涅槃跟法身都是果报,这二个殊胜的功德果报,都是以二空的真如为体。所以我们讲「一切佛所依」是没有「差别」,你不能够说释迦牟尼佛所依止的真如,跟阿弥陀佛所依止的真如不一样,不能这样讲,从他内心的道来说,是佛佛道同的。这个地方是讲「非异」。「非一」呢,「无量相续现等觉故」。但是从因果的角度来说是有差异,怎么说呢?每一尊佛要成就之前,他一定有很多很多因地的修习。这个地方的「相续」,指的是诸佛在因地的时候,他五蕴的生命体、他一期相续的生命体,在成就因地的时候,他所发的愿、所修的波罗蜜,乃至于他成就等觉菩萨的时候,他因地的愿跟他的功德是不一样的,所以他所示现的佛身、净土的相貌、种种差别的眷属,这样子来讲,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是不一样的,因地不同。譬如说:咱们这个义德寺,大家都想要成佛、大家都想要趋进二空的真如,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,你不能够说我要进入的空跟你进入的空不一样,不能这样讲,方便是不同,所要趋入的目标是一样;但是过程一定不一样,你看有些人喜欢布施、有些人偏重持戒,你在因地的时候修学不同,以后你的眷属肯定不同。你看有些人他的眷属很有福报,但不一定有贵气;有些人的眷属看起来很高贵,但是不一定很有福报;有些人的眷属又有福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