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一卷

  第六一卷

  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○三页,「丁二、广释」。

  

  我们在读诵《楞严经》《法华经》,乃至于《华严经》的时候,我们会感觉到诸佛菩萨的身心世界,的确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我们身为一个初发心的菩萨,刚开始就是对佛菩萨的功德庄严,生起希求好乐的心,我们才从内心发起广大的菩提愿,我们才愿意走在这个充满坎坷而复杂的菩萨道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,随着我们对佛菩萨功德的了解,就更加强我们的信愿,所以对佛菩萨功德的了解,对我们凡位菩萨来说是非常重要,因为它是存在我们心中的一种希望,也就是支持我们在菩萨道当中,一次一次的挫折当中,又不断进步的一种动力。到底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有哪些呢?本论当中提到有二个重要的功德:第一个就是涅槃,第二个是法身。这个涅槃的意思是说,当我们生命中遇到了痛苦的障碍,而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以后,我们的身心出现一种寂静安乐状态,这种状态叫做涅槃。这样讲的话,广义来说是通于凡夫跟二乘人的。你说凡夫他今天肚子饥饿,他被痛苦所障碍,他把饭吃饱了,他的身心也会出现暂时的寂静安乐;但是凡夫的寂静安乐,是在有为法的因缘条件之下,才能够出现。二乘人当他的心进入到一种偏空的真理时,他也会出现寂静安乐;但是二乘人的寂静安乐,是在无为的空性具足的情况之下,才能够出现。所以凡夫跟二乘人的寂静安乐,都要有条件;就广泛的开示什么叫做法身的功德。 只有佛菩萨内心所成就的寂静安乐,是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条件,所谓的无住涅槃。对于无住涅槃,古德曾经以一个偈颂来加以赞叹:「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。」说这个人他的生命体,是在百花的因缘当中这样度过去,但是他是片叶不沾身。就是说他的内心沾不沾,跟外境是没有关系,他自己可以作主的;佛菩萨的寂静安乐亦复如是,他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佛菩萨的寂静安乐,是不受生死跟空性的干扰,他任何时候都能够出现寂静安乐,这是他第一个殊胜的功德。当然第一个主要的因缘是偏重断恶,偏重断恶所成就的一种安乐的果报。第二种叫法身,法身的内涵简单的说,就是「大功德法之所庄严,故名法身。」就是佛陀那一念寂静安乐的心,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无量无边的自在所庄严的。这个法身的功德,我们前面也简略的说过了,这个地方无著菩萨就广泛的开示什么叫做法身的功德。

  

  第六一卷

  

  丁二、广释(分二:戊一十门分别;戊二释诸妨难) 戊一、十门分别(分二:己一嗢柁南颂;己二长行) 己一、嗢柁南颂

  

  这当中有二段:「一、十门分别;二、释诸妨难。」我们先看第一个,用十科来赞叹佛菩萨的法身功德。首先讲出一个偈颂:

  

  此中说一嗢柁南颂: 相证得自在,依止及摄持, 差别德甚深,念业明诸佛。

  

  这个地方有十段,第一个「相」,讲到法身的相貌;第二个「证得」,法身应该怎么证得;第三个「自在」,法身有几种自在的力量;第四个「依止」,第五个「摄持」;第六「差别」;第七「功德」;第八「甚深」;第九「念」;第十「业」。总共有十段,来说明诸佛法身的功德。这个偈颂是一个总说,这以下「长行」就各别解释这十种的差别。首先我们看这个法身的「相」貌:

  

  己二、长行(分十:庚一相; 庚二证得;庚三自在;庚四依止 ;庚五摄持;庚六差别;庚七功德;庚八甚深 ;庚九念; 庚十业) 庚一、相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释) 辛一、征

  

  诸佛法身,以何为相?

  

  辛二、释(分二:壬一标数;壬二别释) 壬一、标数

  

  应知法身,略有五相:

  

  当然我们刚开始要了解的,就是他的一个「相」貌是什么?「法身」当中有「五」种「相」貌,我们看这个科的地方,先了解一下:

  

  壬二、别释(分五:癸一转依为相;癸二白法所成为相;癸三 无二为相;癸四常住为相;癸五不可思议为相) 癸一、转依为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释) 子一、列

  

  这当中有五科:「一、转依为相;二、白法所成为相

  

  ;三、无二为相;四、常住为相;五、不可思议为相。」首先我们看第一个「转依为相」:

  

  一、转依为相。

  

  子二、释

  

  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,依他起性故;转得解脱一切障,于法自在转,现前清净分,依他起性故。

  

  这个「转依」就是说,它有所转变、有所成就。它所「转」变的,是消「灭一切」的烦恼障、所知障。这「依他起」我们前面说过了,就是我们的心、心所法,简单说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。我们一念心识这一部分,跟我执、法执相应,那种自私的心情、那种对法执着的障碍,这一部分的「杂染分」是消「灭」了,修习我空观、法空观消灭了。再接下来是成就种种的波罗蜜,「转得解脱一切障」,成就这种无障碍「自在转」的「清净分」(这个「于法自在」下面有一个逗号,这个逗号把它去掉:「转得解脱一切障,于法自在转,现前清净分。」)这样的心,就是转染成净。

  

 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我们前面讲到无住涅槃,也是以转依为相,其实法身的相貌,主要的第一个也是转依为相,这二个有什么差别呢?古德的意思是说:从广义来说,涅槃跟法身都是转烦恼障、转所知障;但是从他偏重的角度,一般来说是转烦恼障而得大涅槃,转所知障而得大菩提,这有偏重。就是说你内心当中为什么会不寂静呢?一个人经常躁动不安,就是有烦恼,烦恼是障碍寂静的。说你为什么没有种种的功德庄严、没有种种的自在力?那是因为我们缺乏这个波罗蜜的善法,这个所知障是障碍菩提。所以这个涅槃是偏重在断恶这一部分所成就的,这个法身是偏重在修善这一部分所成就,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它一个偏重的特色厘清。虽然是转依,但是他内心的转变,第一个是偏重对恶法的转变,第二个是对善法生起的转变,这个地方是有差别。

  

  癸二、白法所成为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释) 子一、列

  

  前面的「转依为相」,是这五个相的一个总说;这以下四段是别释。这个「白法」就是无漏的善法,这个地方无漏的善法,指的是六波罗蜜的善法。

  

  二、白法所成为相。

  

  子二、释(分二:丑一标十自在;丑二配释一一) 丑一、标十自在

  

  谓六波罗蜜多圆满,得十自在故。

  

  诸佛菩萨,他一方面想办法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,一方面在广大的人事当中积功累德。这个积功累德当然不会白费,成就他的身心世界有「十」种「自在」,他这个「六波罗蜜多」,刚好是配四种自在。

  

  丑二、配释一一

  

  此中寿自在、心自在、众具自在,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;业自在、生自在,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;胜解自在,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;愿自在,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;神力自在,五通所摄,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;智自在、法自在,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。

  

  这个地方有十种自在,刚好是配六波罗蜜。我们一个人经常喜欢布施,他的未来的果报有三种自在。第一个「寿」命「自在」: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世间,他住世的寿命,能够长短自己决定,他这个「寿」命能够「自在」。第二个「心自在」:前面的寿自在是法施,经常用佛法布施,就会招感寿命自在;这个地方是无畏施,这个地方的「心自在」,就是佛陀的那一念心,不受一切世间法之所染污。我们常说:「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」你经常用这种安慰、鼓励的言词来开导众生,使令众生离开怖畏;这样你在整个修行当中,就容易得到心自在,外在的这些干扰,你就不容易受干扰。你说:诶,有些人很容易受干扰。这个经常安慰别人的这个人,他不容易受干扰,「心自在」。「众具自在」:这个是财施,这个「众具」指的是生活的资具,他不会匮乏,这个地方就是你因地的时候,喜欢用财物布施。譬如说:佛陀有一个阿罗汉的弟子阿那律尊者,在所有的阿罗汉当中,他的特色就是成就众具自在。他以前在家的时候是个王子,跟这些王宫大臣玩游戏的时候,他今天输了很多的饼干,他跟他的母亲要饼干说:这个饼干不可能没有的,应该是随时充满的。结果他母亲说:你不相信,我把这个空盒子打给你看吧。她一打开的时候,这个空的饼干盒又充满了饼干。,他的母亲说:我这盒饼干都被你输光了,饼干已经没有了。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后来出家,他跟那些师兄弟去托钵,当然有时候遇到富贵人家、有时候遇到贫穷人家供养比较差;但是任何一种粗劣的饮食,一进到阿那律尊者的钵里面,就转成甘露味,他的钵里面不允许有这种粗劣饮食出现。有时候吃不完,他把这个钵里面的东西拿出来,分给其他的师兄弟,这个饮食一离开他的钵,又变成粗劣的饮食。所以这个「众具自在」,就是说他的生活资具是没有缺乏的,当然这个是跟他的财富布「施」有关系,这个地方讲布施。这个地方讲持「戒」,一个喜欢持戒的人,在他未来的生命相续当中,他容易得到二种的自在:一者「业自在」,二者「生自在」。这个「业自在」,指的是他的身口意随心所欲,自然能够成就庄严。我们讲身口意的庄严,一般人意业容易庄严,我内心当中保持清净;但是他讲出的话,别人不见得喜欢听,他的动作别人也不见得看得欢喜,所以口业、身业的庄严是不容易的。你看忏公师父,我曾经遇到一个在家居士,他是做生意的、做老板,做老板的人都带点憍慢,他说:他第一次到莲因寺的时候,他也不知道谁是忏公师父,他远远看一个老和尚过来,他就被他那种威严的身业所摄受,然后就很自然的拜下去,从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