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一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报又有贵气。那这个差别是怎么来的呢?跟你在成就佛道的过程有关系。你有什么样的过程,你就会招感什么样的眷属,就会成就什么样佛的名号。所以这个地方讲「无量相续现等觉故」,你在因地的时候,有无量无边这种相续的生命,乃至于成就等觉菩萨,这么长大的一个过程是有差别的,所以就造成一个佛的差别。这个地方讲到非一非异,无著菩萨又用偈颂把它开出来,我们看这个地方,先看第一个偈颂:

  

  寅二、颂(分二:卯一释无异一性;卯二广非一多相) 卯一、释无异一性

  

  「释无异一性」,先把这个一跟异的相,这种圆融相说明一下:

  

  此中有二颂: 我执不有故,于中无别依, 随前能证别,故施设有异。

  

  「我执」就是凡夫,他在因地的时候修很多善法,但是他的善法是以自私的心态来修,他不是为了利益有情的心情来修;他这种自私的心态修善法,就累积生命三界流转的果报,就造成了凡夫的生命体是差异的。但是法身以上的菩萨,他的「我执」已经慢慢消灭了,所以他们已经在生命当中,彼此间找到一个共同的依止点了,就是所有的佛菩萨,比如说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观音菩萨、地藏王菩萨,这些菩萨,他们所依的体性,已经不是依止自我,而是依止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这个地方是没有差别的;但是毕竟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是不一样。怎么说呢?「随前能证别,故施设有异。」因为能够成就文殊菩萨、成就普贤菩萨,也不是一天造成的,他以「前」在因地所修行的过程,他「能」够成就的这个波罗蜜的善法是有差「别」的,他的发愿是有差别的,所以他成就这个结果的时候,他名号的「施设」,乃至于他所摄受的眷属,自然是「有」差「异」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理体上所安住的是没差别,但是从空出假,这个佛菩萨在摄受众生的时候,他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。我们看第二段的「广」说「非一」跟「非多」:

  

  卯二、广非一多相

  

  种姓异非虚,圆满无初故, 无垢依无别,故非一非多。

  

  我们先说明诸佛菩萨的差别相,诸佛菩萨的差别有四种差别。第一个「种姓异」:你说每一个人在成佛的过程当中,他刚开始见佛闻法,他所产生的善根是不一样的。有些人他是先修人天善法,再转成大乘;有些人是先修二乘法,再回小向大的;有些人是正直舍方便,但修无上道,他是直接通往大乘:所以这个三乘、乃至五乘的种姓是差异的,这是第一个,刚开始的这个见佛闻法,他所闻的这个道理、根机是差别的。「非虚」,前面「种姓异」是偏重在智慧,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福德资粮。他在因地的加行,这种波罗蜜的加行,也是有差别。有些人他刚始偏重持戒、有些人他偏重布施、有些人偏重忍辱、有些人偏重止观,各式各样的差异,这个资粮力是不一样。「圆满」,等到慢慢这个功德圆满以后,成佛了,都施设三乘的教法,但在施设三乘教法的时候,也有偏重的差别。「无初」,这个「无初」就是说,在这么多尊的佛当中,是没有第一尊佛的。我们讲佛佛是前前引生后后,你为什么能成佛呢?你因为见佛闻法嘛。你说:我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。你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的色身,但是他灭度以后,他留下的教法,你看到他的法身也是一样。每一尊佛都要依止前面的佛而成佛,没有一个人能够无师自通的,除了辟支佛以外,你没有佛出世,你顶多顶多成就辟支佛。所以每尊佛都要有前尊佛来作引导,所以这样子讲是没有第一尊佛的,这个是一个圆圈,你找不到起点。这个地方是讲到佛的这些差别,没有第一尊佛的意思,就是破除在《阿含经》里面,说明世间上只有一尊佛的错误见解。如果世间上只有一尊佛,就是释迦牟尼佛,那就应该有第一尊佛;但是大乘佛法是认为没有第一尊佛,那表示有无量佛的意思。这个地方,无量的佛他所依止,「无垢依无别,故非一非多」。这么多佛的因地、果地的差别,但是他们所证得的我空、法空的真如是没有差别的,所以说「非一」也「非多」,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这个(癸三)「无二为相」,我们作一个总结。蕅益大师在《阿弥陀经要解》,他解释「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」,这个「阿弥陀佛成佛」的「成佛」,蕅益大师有很详细的开示。成什么佛呢?一般来说,成佛有二种,蕅祖说有二种:第一个成法身佛,第二个成应身佛。成法身佛是比较容易,你初地的时候你就成法身佛,你在初地当中,你就有能力能到一百个世界,来示现八相成道,你有这个能力;但是你不一定有这样的因缘条件。你要示现成应化身的佛,你必须在成就法身以后,第一个发愿,在清净法身这样一个理体里面开始发愿,你说:「诶,这个世间上空气品质很差,我对空气是要求很高的,我以后的国土不能有空气污染。」「诶,这个水我们经常要用到,喝开水、洗澡都是要靠水,我以后的水要具足八种功德。」你可以对你未来的正报、依报有种种的规划,但是你必须要知道一个观念:你规划得愈详细,你要成就这一期应身佛的困难度就愈高。但是没关系,我要盖一个大殿,我随便盖一盖,三年盖起来,也可以;你说我要花一百年盖一个大殿,也可以。总之,你在应身佛的时候,你是在法身的时候发愿,然后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波罗蜜,来满足你这个愿,然后你这个愿成熟了,你才有资格示现八相成道,你才能够示现佛身。在你这愿没有满之前,你就算你有能力示现佛身,你不能现佛身,你只能够现菩萨身。就是说,「一佛出世,千佛护持」,这个佛因缘成熟了,诶,你做他的弟子,护持他,因为你的因缘还没成熟嘛,还没到你表现的机会嘛。等到你的因缘成熟了,你跟你有缘的弟子也成熟了,那别人就开始来护持你了,你就知道应化身是怎么成就的。你不要说:「诶,那个人有能力,他是法身菩萨,他能够在一百个世界。」理论上是这样讲,但是你要等因缘条件具足。在经论上说:你如果条件不具足,你今天证到初地了,你很高兴,证得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你现出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佛身,结果没有人跟你出家(诃──),你说这件事,是不是觉得很尴尬呢?所以不可以。成就法身不必等待因缘,成就应化身你一定要等待因缘,因为你要跟众生互动,你怎么能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!是不是。所以你这个应化身是千差万别的,这就是为什么古德说:「十方三世佛,阿弥陀第一」,这是有道理的。因为阿弥陀佛在这一期的寿命当中,所成就的依正庄严,的确是困难度很高的。我们见佛的主要因素是见佛闻法,你可以告诉我,哪一个有佛住世的世界,是五尘说法的吗?就我所知道是没有,有的地方色尘说法、我们娑婆世界声音说法、有些地方是靠味尘说法,很少有一个世界是色声香味触五尘都说法,很少,这个道场很少的。所以阿弥陀佛他成就这一期的功德是很难的,困难度很高的。那这个国土出现了,你得要把握,你没把握的时候,这个阿弥陀佛的因缘消失了,那你要等到下一个人、下一个法身菩萨、或者哪一尊佛再发愿,再成就这个国土,那就不容易了。所以应化身是差别的,但是应化身他所依的这个空性的体是没有差别的。这个道理大家要清楚。好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

  

  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一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