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○卷

  第六○卷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○○頁。我們這一科講到大乘的斷德,所謂的無住涅槃。無住涅槃的相貌,簡單的說就是轉依爲相,就是轉雜染分而成清淨分,這個叫做轉依爲相。我們在轉染成淨的過程當中,事實上有二種差別:一種是下劣的,比較不善巧的轉變;一種是廣大的,比較圓滿的轉變。聲聞人在返妄歸真、轉染成淨的時候,他的智慧是依止我空、法有的思想來轉變,所以他的思想是單方面的,一心一意的棄舍生死,他認爲生死是痛苦、是真實的,他的雜染也是真實的,所以他只是從生死到涅槃去,他不能再還轉回來,不可以的!這個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叫下劣轉,這個法執是太重了。大乘佛法,它能夠依止我空跟法空,觀察萬法唯識,其實所謂的生死,也是一念心所變現的,你一念迷,生死浩然;你一念的覺悟,這個生死就是涅槃,涅槃也是一念心所變現的。所以大乘佛法的轉,它的立足點是站在現前一念心性來轉,這個地方不同;小乘在轉變的時候,是心外求法,他沒有站在一念心性來轉,所以他的轉是下劣轉。我們不要說轉變內心,你說轉變罪業也是這個道理,比如我們講忏悔,忏悔每一個人都用得到,這個是很實際的法門。我們看聲聞人的忏悔,聲聞法的忏悔,他一定是一個罪一個法門,一個罪忏完再忏一個,一個一個忏、一個一個忏;菩薩他有這樣的傳承,他能夠一個法門通忏叁世的罪,一切罪根皆忏悔。小乘只能夠一切罪障皆忏悔,他不能忏到罪根,因爲他根本沒有找到罪根;不過聲聞法有些地方可以令正法久住,這個我們不要隨便把它廢棄掉。但是在忏悔的時候,你要知道這二個心態是不同。智者大師在作判教的時候,他作五時八教,他很清楚的說明:不是所有的法門修行的功德都是一樣。他很明白的說出:佛陀施設很多的法門,其實每一個法門,産生的效果是不同的,所以有所謂「乘」的不同。這個地方就是說,你必須要明白道理,你才知道怎麼個轉法。你要是只是明白我空法有,那你只能夠下劣轉;你明白我空、法空,其實一切法是一念心所變現的,你站在心的角度來轉變,那你就不會采用偏激的手段──轉用不轉體,就是轉生死爲涅槃,這個叫做轉依,這叫做廣大轉。這個地方等于是把小乘的轉依,跟大乘的轉依作一個比較。當然在轉的時候,他心中所依止的道理、所生起的觀照是不同的,它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了。我們看第二段的「校量失德」,「校量」轉變的過「失」跟功「德」。

  

  第六○卷

  

  己二、校量失德(分二:庚一同他過失;庚二成自功德) 庚一、同他過失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釋) 辛一、征

  

  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同他過失」,第二個「成自功德」。假設身爲一個菩薩,你在修行轉依的時候,你一路用小乘的思想來轉依,這件事情是有過失的,我們看「征」問:

  

  若諸菩薩住下劣轉,有何過失?

  

  身爲一個「菩薩」,你設定了目標是要成佛,你不是追求一個偏空涅槃,你的目標是要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,你的目標是這樣,但是你采取的方法卻是「住下劣轉」,這樣子你的目標是無住涅槃,結果你在過程、在轉變的時候,你的心態是一向背生死、一向舍生死,這樣子「有」什麼「過失」呢?當然,如果你的目標是趨向偏空涅槃,你根據下劣轉是沒有過失的,因爲你的目標跟你的方法是相隨順;但是你追求的是佛果的萬德莊嚴,但是你在過程的時候,卻采取「下劣轉」,這樣子就有叁種過失了。我們看第一個:

  

  辛二、釋

  

  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,違越一切菩薩法故,與下劣乘同解脫故,是爲過失。

  

  第一個,你一向背生死、一向舍生死,依止這樣的心態來修忏、修止觀、修種種的法門,這個的心態,完全沒有把衆生的「利益」跟「安樂」考慮下去,你完全不顧惜這些過去曾經做過我們母親的「有情」,他現世的「安樂」、來生的「利益」。就是你的成佛之道,你所想的都是你自己,你沒有把衆生的因緣,在你成佛之道當中規劃進來。我們菩薩的修行有二種觀法:一個是內觀,觀自己的心;第二個是外觀,觀衆生。你一心一意的只考慮到自己內心的清淨,完全「不顧」衆生得度不得度,這樣就忘失大悲心,忘失了大悲心也就忘失菩提心,這是第一個「過失」。第二個,「違越一切菩薩法故」。前面是講到內心的意樂有過失,這個地方講你的行動也會有過失。「菩薩」所修的「法」門,應該包括自利、利他,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,那你根本就是斷惡、修善,而沒有度衆生,這樣子你這個法門也是有所欠缺。第叁個,前面二個是講因地的過失,這以下講果報也有過失,「與下劣乘同解脫故」,結果你用小乘的「下劣」轉,得到的是小乘的偏空涅槃,不是無住涅槃,這樣就著你廣大成佛的目標來說,這個就是「過失」了。我想,無著菩薩這一段論文的宗旨在第一段,「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」。

  

  身爲一個菩薩,我們要處理二件事情:第一個,處理自己內心的問題;第二個,處理外在衆生的問題,你跟衆生要怎麼樣保持互動。處理內心問題這個部分我們先不談,你在佛堂當中怎麼用功,這部分我們先不談;但是我們走出佛堂,你遲早要面對信徒──男的信徒、女的信徒,很多很多的衆生,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他們?這是一個問題。這個地方,你不同的心態,就會影響到你的轉依,也就影響到你未來的果報。那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說的,佛陀對菩薩是怎麼開示的?事實上,佛陀在的大乘佛法當中,他對衆生的開示,有二個不同的開示。在《遺教經》,佛陀說衆生是:「譬如大樹,衆鳥集之,則有枯折之患。」說你是一棵小樹,衆生是鳥,一二百只鳥站在你這棵樹上,就把你這棵樹踩死,踩死了,這個衆生又去找另外一棵樹了。(诃──)這樣子講,從《遺教經》來說,我們應該跟衆生保持距離,因爲我這棵樹太小,這個鳥太大,一下子就把我踩死了。但是從《華嚴經》來說:「一切衆生而爲樹根,諸佛菩薩而爲華果,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才能夠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,所以菩提屬于衆生。」說你希望得到華果,你必須要有樹根,你沒有樹根,你就沒有華果,而這個衆生就是你成佛的樹根,所以你不能舍離衆生。所以我們看經典,我們一個菩薩對衆生的心態,其實是相當複雜──又害怕,但是又不敢離開他(诃──),這種心態。以這樣來看,我們應該說是程度上的問題:一個初心菩薩,應該暫時不要跟衆生太接近,因爲初心菩薩內心轉依的力量太薄弱,你沒有轉他,反而被他轉去了,我保證你去度化衆生,你沒有影響他,他的煩惱會影響到你,因爲你一個人面對這麼多人,你怎麼有辦法轉他呢?但是這個地方,我提醒要大家注意一個問題:如果你有志于成佛,我們盡量在過程當中,不要留下後遺症、不要留下後遺症。在《瑜伽菩薩戒》裏面告訴我們菩薩說:初心菩薩爲了加行的緣故,可以暫時息諸緣務、遠離衆生,跟衆生保持距離,這是可以的;但是你內心當中的意樂要保持,就是我爲了要利益有情的緣故,我才做加行,我現在暫時不能利益衆生,但是我現在所有的加行,是爲了利益有情而修加行。有這種想法,你就不會偏離菩薩道。我們如果不看菩薩戒,有時候你會覺得:雖然我們息諸緣務,但是我們的心態偏差了,而你不知道;結果你得到一個功德,卻又産生另外一個過失,就是産生了後遺症。我們可以這樣講:其實一個資糧位的菩薩,你一輩子都不度衆生,沒有人說你有過失,你沒有這種行動,沒有人說你有過失;但是你心中一向「不顧一切有情」,那一定有「過失」,你的心態有過失了。所以我們在《瑜伽菩薩戒》常說:菩薩對衆生的基本心態,是不能有怨恨心。你說我一個菩薩,我做僧團的執事,發發脾氣可以理解,他也不是深位,他是淺位菩薩嘛!但是發脾氣以後,你自己要轉得過來──過去就算了,一切法因緣生,緣生性空的。把它當作一個過程、把它當作一個經驗,給自己一個反省的過程就好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:菩薩要生起廣大轉是很重要,你的心態很重要。我們經常看到《華嚴經》的菩薩、《法華經》的菩薩,有種種的功德莊嚴,種種自在的功德。我們看到《維摩诘經》的阿羅漢,辛辛苦苦成就了阿羅漢以後,你看天女散花,花掉到阿羅漢身上,他根本是沾了滿身,撥不開來,不得自在;我們看在《維摩诘經》裏面的菩薩,他證得不二法門,花掉到他們身上的時候,就自然的掉落。我們在誦經的時候,對大乘的功德非常的羨慕;但是我要提醒大家:你要注意你的因地,你在修行的時候,可以等同聲聞人來修學,可以,但是心態肯定不能一樣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,就是你要保持對衆生的意樂,你這樣子叫做廣大轉。

  

  庚二、成自功德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釋) 辛一、征

  

  前面是講到過失,你發了菩提心,等同聲聞人來修行轉依,這是有過失的;那菩薩如果依止「自」身的法門來修轉依,有什麼「功德」?

  

  若諸菩薩住廣大轉,有何功德?

  

  辛二、釋

  

  生死法中,以自轉依爲所依止得自在故,于一切趣示現一切有情之身,于最勝生及叁乘中,種種調伏方便善巧,安立所化諸有情故,是爲功德。

  

  「菩薩」依止一心,以一心開展出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來修習轉依,這當中有二個重大的「功德」。第一個,菩薩本身的自利功德,菩薩本身在「生死」當「中」,能夠産生一種「自」心的「轉依」,而「得」到「自在」。同樣是有煩惱跟罪業,你依止聲聞法來轉變,跟「依止」大乘法來轉變,效果是不一樣,而大乘佛法的速度是很快的,你在自受用這一部分,能夠得到「自在」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從利他的角度,等到有一天,你往生淨土、或者成就深位菩薩,你開始從空出假來廣度衆生,積集你功德莊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