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九卷

  第五九卷

  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九八頁,「乙九、彼果斷分」。

  

  第五九卷

  

  本論的作者無著菩薩,把大乘的因果分成十科,這十科當中,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分成叁個重點:第一個是甚深見,第二個是廣大行,第叁個是究竟果。這個「甚深見」是講前面的二科──「所知依」跟「所知相」,它的重點是在說明大乘的緣起,從大乘的角度來觀察生命的緣起,說明「萬法唯識」的道理,說宇宙的萬法是我們一念心識所變現的,離開了心識就無有少法可得。這樣的緣起論,簡單的說就是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」。我們從緣起的角度來說:就是說你剛開始起了一個惡念,或者是貪欲、或者是瞋恚,這個惡念在心中一次一次的造作,就會累積很多的種子,這個種子成熟以後,就變現叁惡道的果報讓我們來受用,這叫做「心生則種種法生」。反過來從還滅的角度,當我們忏悔、對治,哦,這個惡念慢慢慢慢消失了,這個時候叁惡道的果報也慢慢消失了。所以說從緣起的角度,你應該要清楚外在的世界,是我們內心的世界所變現出來的,這是一個菩薩道的修學者,必須要這樣子來觀察生命。從這樣一個萬法唯識的道理,菩薩生起了二種的功德力:第一個是誓願力,第二個是觀照力。這誓願力就是說,我們在行菩薩道之前,你剛開始要發願,要發清淨願,你應該要設定一個生命的目標。我們都知道,每一個行爲都會有一個結果,但是這個結果出現的時候,不一定是你要的,所以我們必須要設定目標。我們以一個人的一生來說,四十歲!四十歲之前當然受過去的影響,但是四十歲以後,你就深受今生的影響。我們可以這樣子講,在四十歲之前,你對生命不滿意──你對正報的身心世界不滿意、你對外在的環境不滿意,那表示你前生根本沒有設定目標,你就是跟著感覺走。如果你四十歲以後,你對你的生命還是不滿意,那表示你今生也沒有設定目標,雖然你修習了很多善法,但是你不知道你要什麼!所以「萬法唯識」的意思就是說,生命是可以由你的內心來創造的,過去不等于未來;但是你沒有設定目標的時候,你就會深受過去等流習性的影響,一個人沒有設定目標,你就很難從過去當中跳脫出來,你就是活在過去。所以菩薩道是先發願,然後這個功德才出現;不是說這個功德出現了,我們才發願,不是這個意思。所以我們了解到生命是由內心所創造出來的,所以我們未來希望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生命?我希望到淨土去,在那個地方悟無生忍,然後回入娑婆成就佛道,這些你都必須要做好你生命的規劃。就是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,第一個你要真正的發起清淨的願力;第二個,你應該要生起觀照力。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我們身口意有過失,要隨時用觀照力來調整自己。在本論當中的觀照,主要有二個:第一個是遍計本空,第二個是依他如幻。這個遍計本空是觀察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,一切法的本性沒有真實的我相跟法相可得,我們講我空、法空的真如。雖然本性是空,但是因果絲毫不爽,我們的每一個行爲的造作,都會招感一種果報,所以古人說: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所以我們從空觀當中,來消滅心中的執著,從因緣觀的假觀當中,來啓發我們自己的願力,積功累德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。所以說我們在菩薩的「甚深見」當中,我們成就了菩薩的二大根本──誓願力跟觀照力,這二個就是所謂的菩薩種姓。從甚深見開始以後付出行動,「廣大行」,從第叁科到第八科總共六科,都是在講六波羅蜜的妙行,菩薩從六度當中,積集福德跟智慧二種的資糧。前面的甚深見跟廣大行,這個是屬于大乘的因地;這以下的二科──第九跟第十科,就正式講到大乘的果地功德。好,我們看《講義》:

  

  乙九、彼果斷分(分二:丙一結前問後;丙二標釋正答) 丙一、結前問後

  

  這個地方,先「結前問後」,再「標釋正答」。我們先看「問」的地方:

  

  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,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?

  

  我們前面講到菩薩的「增上慧」學,菩薩的慧學,從遍計本空角度,主要依止無分別智觀察二空的真如理,這樣的一個智慧是特別的「殊勝」,非聲聞人所能比的,所以叫做「增上慧殊勝」,這個地方講過了。「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?」大乘的果地功德,本論當中講到二種功德:一種是斷德,一種是智德。這個地方先講到大乘「斷」德的「殊勝」,我們應該怎麼了知呢?提出這個問。這以下整個內容,就是回答「彼果斷」的相貌:

  

  丙二、標釋正答(分二:丁一略標體相;丁二廣顯轉依) 丁一、略標體相(分叁:戊一牒前出體;戊二成立其相;

  

  戊叁重釋一一) 戊一、牒前出體

  

  「正答」當中分二科:第一個是「略標體相」,第二個是「廣顯轉依」。先作一個簡「略」的說明,「略標體相」當中又分成叁段:「一、牒前出體;二、成立其相;叁、重釋一一。」我們先說明「斷」德的「體」性:

  

  斷,謂菩薩無住涅槃。

  

  菩薩在修行的時候,經過誓願力、觀照力、行動力,先發願,然後用觀照不斷的調整自己,然後在人事因緣當中修福修慧,菩薩得到的第一個功德,就是大乘的「斷」德。菩薩經過這樣的修行,有什麼殊勝的果報呢?就是「菩薩」的「無住涅槃」。我們先解釋什麼叫「涅槃」,「涅槃」在舊的翻譯當中,羅什大師是翻譯成「不生不滅」,就是說他的內心已經遠離了這種生滅變化的相貌,顯現出一種不生不滅的相貌。所有的痛苦,都是因爲我們心的生滅變化引生的,所以這個涅槃不生不滅,就是有安樂的意思。羅什大師以安樂的角度來诠釋涅槃,就是它是不生不滅的。新的翻譯,玄奘大師翻譯成「圓寂」,就是一種圓滿寂靜的狀態。我們把這二個祖師的注解合起來說,就是菩薩透過斷除煩惱障跟所知障,而成就一種寂靜安樂的功德,這種寂靜安樂的功德,就叫做「涅槃」。我們接下來解釋「無住」,這個「無住」的「住」,就是貪著、或者講執取的意思。在古德注解上說:凡夫是住在生死,聲聞人住在涅槃,這個都是偏于有相、偏于空相,都是偏在一邊的;菩薩以中道的智慧,他能夠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而順入中道,所以叫做「無住涅槃」。這個地方,等于是把大乘的斷德,先作一個簡略的說明,大乘菩薩的斷德,斷了煩惱障跟所知障以後,他所得到的第一個果報,就是不住生死、可也不住涅槃的一個寂靜安樂的狀態。

  

  戊二、成立其相

  

  這個「無住涅槃」是一個什麼相貌呢?

  

  以舍雜染、不舍生死二所依止,轉依爲相。

  

  菩薩無住涅槃,他的第一個相貌是棄「舍」整個叁界的「雜染」,這個地方是講菩薩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他能夠不染著世間的果報,叫棄「舍雜染」。第二個,他一方面「不舍生死」的果報。這個地方「不舍生死」,我們說明一下。生死的果報有六道──在天界的時候,因爲太過于安樂造成放逸;叁惡道的果報太過于痛苦,使令菩薩不能專注;所以這個地方的「不舍生死」,是菩薩不能夠棄舍人的果報。菩薩往生的時候,假設來生不到淨土去,他一定要發願:來生要繼續得到人身。依止這個清淨願力的引導,把他所修的整個福德智慧的功德,莊嚴到這個「人身」上,依止這個人身,親近善知識、聽聞正法,追求增上生。所以這個地方的「不舍生死」,就是他不棄舍人的果報,因爲他必須要繼續的忏除罪障、積集資糧。「二所依止」,這個地方的「二」指的是生死跟涅槃,所以這個「無住涅槃」的法,是具足了生死、也具足了涅槃所依止

  

  的,以「轉依」來當作它的相貌。這個「轉依」,就是轉掉雜染而依止清淨,叫做「轉依」。

  

 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這個無住涅槃,其實它的相貌就是轉依,轉染成淨。我們都知道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,特別是一個初心資糧位的菩薩,很多地方我們所修的戒定慧,是共聲聞修學的。你看我們的比丘尼戒、比丘戒,也是共聲聞修學的;但諸位要知道,我們的心態、我們的目標,是不共他們的,不一樣,這個後面會講到。菩薩如果在心態上共聲聞人,那這個菩薩就有過失了。行爲,在行動上、斷惡上可以共聲聞修學;但是在觀照、發願的時候,這個地方的根本、菩薩道的種姓根本,是不能共聲聞的。我們舉空觀來說,聲聞人修空觀,他是修無常觀的,他觀察生命是變化的,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樣、昨天跟前天又不一樣,從變化當中我們知道無常故苦,苦即無我,無我即空。聲聞人觀空,主要是觀無常,當然微細的話,是觀到剎那無常。這個無常觀的空性,我們可以知道:小乘的空觀是單方向的,它只能夠讓你從生死趨向涅槃,它不能從涅槃再回到生死,不可能,因爲無常觀的思考,它只有一個方向而已──趨向涅槃,所以聲聞人住于涅槃,就是他的思考完全是用無常的思考來觀察生命。大乘菩薩在觀察空觀的時候,他是觀察緣起性空,就是生命的本質是緣起無自性的,它不決定是好、它也不決定是壞,簡單的講就是自性空,它是無自性的。你用雜染的因緣,這個時候生命就出現痛苦的果報;你依止清淨的因緣,這個生命本身就是功德莊嚴。從大乘甚深見的緣起無自性的知見來觀察人生,它産生的觀照是二個方向的:它可以讓你從生死到涅槃,也可以從涅槃回到生死。如果你剛開始一路修無常觀,你的生命只有一個方向,你只能夠從生死趨向涅槃,你不可能從涅槃、從無常的體會再回到生死,不可能,因爲這個無常觀,把生命的價值全盤否定掉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「二所依止,轉依爲相」,這個地方是菩薩成就無住涅槃一個非常重要的因地。我們淨土宗,我們每次念完佛,古人告訴我們要回向──「願生西方淨土中,九品蓮華爲父母,花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