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德,它就是什麼功德!所以一切法的相貌,是沒有真實相的;沒有真實相,就是大家有很多想象的空間,就是這樣子。我想我們一個修行人,你要善于利用你的想象力,對你會有增上。比如說,有人一天到晚挑你的毛病,他就批評你、障礙你,你想象他是你的怨家,那這個怨家果然就是怨家,而且愈來愈嚴重;你想象他是你的善知識,我因爲他會不斷的進步,诶,他果然是你的善知識。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「把怨家當善知識想」,這都是想象力。所以,我們不要老是活在眼前的點,我是覺得一個修行人,要有一些豐富的想象力,當然這個想象不能夠隨順你過去的習氣,要從經論上的學習産生的想象力,這樣子你會增上。一個人的心中,完全不做想象力,好的也不想、壞的也不想,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,那你很難突破自己的生命,你的生命就是這樣子。你想象有極樂世界的存在,想象這句佛號就是彌陀的功德,這個都非常重要,想象每一個人都是菩薩,只有你是凡夫。所以,一個人善用自己的想象力,對你的生命是有很大的突破。
辛叁、隨無分別智轉
無分別智行,諸義皆不現,
前面是從想象力當中,把生命作很多的變化;這個地方是說,不管你怎麼想,當「無分別智」現前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的時候,「諸義皆不現」,這一切的相貌都消失掉了。所以我們可以證明:
己二、結成無識
當知無有義,由此亦無識。
所以沒有「所分別」的義相,也沒有「能分別」這個名言的分別心,這些都是由我們的心一動才有的,心念的造作才有,你換一個造作,它就會變化,所以生命是可以
改造的。這個地方,它的結論是說,無分別智是成立的。就是無分別智是諸法的真理,妄想是錯誤的,只有無分別智是真理,是這個道理。
戊四、會釋契經(分四:己一標意;己二引經; 己叁問釋;己四顯答) 己一、標意
前面的無分別智,是從唯識的角度,來開展我空、法空的智慧。這個地方,無著菩薩是「會」通其他的大乘「經」典,把大乘經典所說的無分別智,跟本論的無分別智,作一個「會」通。我們先看「標意」:
般若波羅蜜多,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。
先「標」出大「意」。我們研究《大般若經》,講到摩诃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妙智慧到彼岸,佛陀在《般若經》講到妙智慧,跟本論的「無分別智」,無著菩薩說是「無有差別」的,這二個就是沒有差別。好,我們看引證:
己二、引經
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, 非處相應,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。
比如說《般若經》講到說:「菩薩」的心要「安住」在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菩薩經常要把心帶回家,遠離五種「非處」的相貌,這樣子才能夠使令你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種種的功德「圓滿」,才能夠變成清淨廣大。接下來提出一個問題:
己叁、問釋
雲何名爲非處相應,修習圓滿?
這個地方講安住般若波羅蜜多産生「非處相應」。那什麼叫做「非處相應」呢?這個地方回答:
己四、顯答(分二:庚一標;庚二列) 庚一、標
謂由遠離五種處故。
我們修習般若波羅蜜多,可以使令我們「遠離五種」過失的「處」所。我們看哪五種過失是透過無分別智,可以次第遠離的:
庚二、列
一、遠離外道我執處故; 二、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; 叁、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; 四、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; 五、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,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。
這個地方是說明無分別智的一個修學次第,由淺而深的修學次第。無分別智第一個破的是我執相,是「遠離」
凡夫、「外道」的「我執」相貌。這個「我」,佛法講「我」的意思,就是常一主宰,它是恒常住、不變異,而且有主宰作用。這個「執」呢?是說這個「我」是怎麼來的,爲什麼會有這個「我」的想法呢?是因爲對五蘊相的執取,而産生一個自我。《楞嚴經》說:這個凡夫的我執,是有二種的因緣生起:第一個是迷真起妄,第二個是執妄爲真。就是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,後來一念的妄動,迷真,迷失了清淨的本性,就生起妄念就造業,就變現了你現在的果報──你現在是一個男人的五蘊,或女人的五蘊,這是迷真起妄。然後你就這個眼前的小波浪,執著有一個真實的自我,是這樣子來的。你先動念頭創造業力,變現一個生命體出來,然後你再認爲這個生命體有一個自我。我們修無分別智,經常觀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就能夠把你這一念心,經常在個體生命這樣的執取,把它帶回到你大海的清淨本性去,這個我執就會慢慢消滅掉。第二個,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」。前面第一個是我執,這個是法執。一個「未見真如」的「菩薩」,指的是勝解行地的菩薩,他在觀察空性的時候是帶相觀空,夾帶佛法的名相來觀察真如理,這個時候我們也要把這個相慢慢舍離掉,這個是法執。第叁個,「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」。菩薩不但是「遠離」心中的法相,還要遠離外在的相,外境的相,包括「生死」的相跟「涅槃」的相,也要「遠離」,安住在中道的實相。第四個,「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」。我們有我空觀「斷」除了「煩惱」,這樣子不能夠生起滿「足」,應該要從空出假,廣學一切的善法,來對治所知障。第五個,「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,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」。這個地方是說,你修無分別智要圓滿,第五個是很重要,你不能夠只是有出離心,完全「不顧有情」的「利益安樂」,而安住在自己受用的「涅槃」,你要依大悲心。
我們剛開始在修無分別智時候,第一個要遠離的就是「我執」的相貌,就是你不要老是在這樣的個體生命打轉,它只是你大海遇到石頭創造出的一個暫時的波浪而已;再過幾年,你這個波浪就消失掉,換成另外一個波浪,就是遠離我執、五蘊相貌的執取。有人會說:我行菩薩道,是靠這個五蘊裏面的我,來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;我來生也是依止這個我,來受用安樂的果報。你說沒有我,那誰去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呢?這個地方是說:你應該依止一念的心識去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,依止菩提心。這個菩提心是生滅的,但是你後後比前前超勝。所以我們的個體生命,菩薩的個體生命不依止自我,是依止菩提心,依止願力。就是說,你的生命之所以存在,它唯一的價值就是你心中的願望,就是菩提願望。這個菩提心是你整個生命的價值、整個生命的主導者;我們以前都是以自私的心情來主導自己的生命,保護自我、愛著自我,然後跟人家對立,然後就起煩惱造業,這種個體生命是不對的。你應該從今以後觀想:你的個體生命就是一個菩提心,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的菩提心,以你的願望,來當作你整個生命的核心價值,這樣子把這個自我意識慢慢的遠離掉。好,我們看第五段的「簡」別「聲聞」:
戊五、釋簡聲聞(分二:己一問二差別;己二答由五相) 己一、問二差別
聲聞等智,與菩薩智有何差別?
「聲聞」人修習我空的「智」慧,跟「菩薩」的無分別「智」,有什麼「差別」呢?
己二、答由五相(分二:庚一長行;庚二頌) 庚一、長行(分二:辛一標數;辛二列釋) 辛一、標數
這個地方回「答」有「五相」差別,這個地方講到「長行」跟偈「頌」。先看「長行」:
由五種相,應知差別。
辛二、列釋(分五:壬一由無分別差別;壬二由非少分差別; 壬叁由無住差別; 壬四由畢竟差別; 壬五由無上差別) 壬一、由無分別差別
一、由無分別差別,謂于蘊等法無分別故。
這五個差別,前面叁個是因地的差別,後面二個是果地的差別。先看因地。「謂于蘊等法無分別故」:聲聞人的我空觀,他對于五「蘊」的和合體,是沒有「分別」的,他知道五蘊的合和體沒有自我;但是五蘊的當體,他是有所執取的,這叫法執。當然五蘊的當體,有雜染的五蘊、有清淨的五蘊。這個凡夫的五蘊,阿羅漢是沒有興趣,他是非常厭離的;阿羅漢所執取的法執,他對清淨的五蘊是有執取的。當然你有所執取,你心中的力量就受到限製,若有所住,即是非住,所以在量上是有差別。菩薩能夠看到五蘊的合和體沒有自我,五蘊的當體也畢竟空,包括凡夫的五蘊、包括四聖法界的清淨五蘊,都是大海裏面的一個波浪,只是這個波浪,是幹淨的波浪、是雜染的波浪,都是波浪。所以菩薩能夠觀一切法如夢如幻,才能夠生起這麼大的妙用。這個地方講他所證得空性的量是不同,一個是證得我空,一個是證得我空跟法空。
壬二、由非少分差別
二、由非少分差別,謂于通達真如,入一切種所知境界,普爲度脫一切有情,非少分故。
這個地方很重要,這個地方講本質有差別。菩薩「通達真如」以後,通達我空、法空的真如以後,他有一種不空的妙用。怎麼說呢?「入一切種所知境界」,他能夠到整個十法界的因緣當中,修習種種的善法。這個「所知境」,就是他能夠修習種種的善法,使令自己上求佛道,自求增上。一方面他能夠來到凡夫的世界,「普爲度脫一切有情」,廣設方便度脫衆生,這個不是聲聞人這種「少分的修善、「少分」的度衆生,所能夠比的。這個地方,古人說:聲聞人爲什麼說「少分」呢?聲聞人在還沒有入涅槃之前,他也會去修善、也會去隨緣度化衆生;但是他死亡以後入了涅槃,他就不再修善、不再度化衆生。
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我們詳細的說,小乘的空觀跟大乘的無分別智,它所依的心是不同的。小乘的空觀是依生滅心來修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