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嘛。好,我們看總結:
庚二、頌
此中有頌: 見業障現前,積集損惱故, 現有諸有情,不感菩薩施。
這個地方講到五種因緣,不招感菩薩的感應來布施。第一個「業」,你有重大的業障;第二個你有遮「障」,
會障礙你修習善法;第叁個「現前」,會障礙你對現前的果報産生愛著,而影響你的出離心;第四個你會「積集」種種的惡因;第五個你會「損惱」有情: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有情,還是在貧困當中,是這個道理的,菩薩不布施的。
好,我們這堂課就講到這裏,我們回答二個問題:
問:恭請法師慈悲開示,法師在您的錄音帶裏面有一段的開示說:在天臺的教觀講到一個譬喻,說這個火燒木成炭,是聲聞人斷煩惱;緣覺人是燒木成灰。請法師再說明此中的道理。
《智論》p138c:舍利弗
答:這個木頭指的是煩惱,火指的是智慧。這個地方是比喻聲聞人跟緣覺人的智慧是不同的。這個火,以前我們剛出家的時候都是燒火,這個火不夠大,你就把木頭燒成木炭,當然它已經不是木頭本質,但是那個炭還在;如果火很大,就把它燒成灰;如果火再大一點,連灰都沒有。就是說,這個斷煩惱是靠智慧,但是這個智慧有淺深的不同。這個炭的意思,就是說它已經不是煩惱的本質,它叫習氣。你看須菩提尊者,須菩提尊者是阿羅漢沒有煩惱,但是你看到他的時候,你會害怕,他的身相映在鴿子身上,鴿子會害怕,因爲他有瞋心的習氣;但是那個習氣不能叫做業力,它沒有造業的力量、沒有招感果報的力量;但是它隱隱約約存在,你感覺出它的存在,但是它已經沒有招感果報的力量。就像這個杯子,這個杯子你放入酒以後,你把杯子洗幹淨、擦幹淨,它還是有酒味,但是它不會醉人。這個地方是說明智慧有淺深的差別。所以智者大師說:一個人你不明白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饒你忏悔業障,你的業障永遠忏不幹淨,就帶一點汙垢在裏面。就是你只是修事相的忏法,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」,你的忏悔的所觀境都是在這個「業」,還沒有回歸到心性,就是在業上打轉,唯有業,把業消滅掉,靠著你的诃責、發願、忏悔,把它消滅掉。這個業的根源都在的,你隨時會再發動第二次的罪業。所以你忏悔,一定要觀照你的清淨本性,然後這個時候再忏悔,這個時候就徹底了。
問:恭請法師慈悲開示,在我們僧團當中,經常會碰到很多的是非,請問我們修行人面對是非,應該怎麼面對?
答:我們說有人就有是非,因爲衆生有妄想,有妄想就會創造很多的是非出來。古人經常說「是非止于智者」,這句話我們從二方面來說。如果你是修因緣觀,有人講是非了,你就看到因緣:诶,我不能講是非。這個人把垃圾丟給我,我再講是非,我自己造業。不管他對、他錯,我講是非,是從我心上生出來的,我何必去造這個共業呢?他爲了要避免罪業的緣故,他不講,這個是非到他的心中停住了、不動了,當然這還不徹底。那這是講修因緣觀,不錯,從因緣觀他能夠把是非遮止、停住,到他的心中以後,不要動了。如果你修真如觀的人,你一個經常修「何期自性,本自
清淨」的人,這個是非到他的心中,是非自動消失掉,這種戲論在真如叁昧裏面是不可能存在。你要測試一個人的修行有沒有上路,你看他講話就知道:他心中講的話如果都是人我是非,表示他這個攀緣心還是在動,還沒有在道上安住,他還沒有找到一個真實的安住處。所以一個經常修真如叁昧的人,第一個,你不會去管人家這些因緣所生的這些如夢如幻的法。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,諸位要知道:衆生是活在妄想當中,所以你不能當真的。他今天講出一句話,這句話是不真實的,他明天隨時會改變的。所以你修真如叁昧的人,你心中是很清楚的。所以大家要知道:真如叁昧觀一切法空,不是說他什麼事不清楚,他很清楚,在他的心中,誰對、誰錯是很明了清楚的;但是他不動名言,這個地方很厲害。他心裏面很清楚,嘴巴不講話,不動名言。不動名言,你哪有什麼是非呢?所以說我們今天要知道:你一天到晚講是非,那你這個攀緣心一天到晚在動,那你臨終的時候怎麼辦呢?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你的心不斷的動,就會帶動你的業力,阿賴耶識那個大海的業力,就會不斷的刺激業力,就會招感生死,這是很可怕的!所以我們先不要講,因爲是非畢竟是枝末,就是你這一念攀緣心怎麼安住?這是每一個人都要去面對的問題。如果你今天不處理你的攀緣心,只是修善,布施、持戒,那我看你臨命終的時候,也是很麻煩。所以我們今天,我覺得「截斷是非」,這是在家人的功夫,這個是簡單的事情;現在我們講「截斷妄想」,這是比較重要,因爲是非是從妄想來的。你怎麼在心中找到一個安住處,讓你的心停下來?就像古人說:你走了這麼多路,你應該找一個歇腳處了。這個地方,我們應該找一個歇腳處,把心帶回家了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