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八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九叁頁,我們看第一個偈頌:
庚一、由識相相唯
複有多頌,成立如是無分別智: 鬼傍生人天,各隨其所應, 等事心異故,許義非真實。
這一段是說明唯識無義的道理。首先講到六道裏面有四種衆生:第一個是餓「鬼」道;第二個是畜「生」道,這個地方的畜生包括水中的魚跟蝦;第叁個是「人」類;第四個是「天」人。這四種衆生,「各隨其所應」,「隨」順他內心的因緣,就現出各自的果報。也就是說,「等事心異故」,在相同的一件事情上,因爲內心業力的不同,就看到差別的影相。比如說我們講「一水四見」:這個水,我們人道看到是一個濕潤的水,天人看到是莊嚴的琉璃地,餓鬼道看到是猛火,畜生道看到是房子跟道路,所以「等事心異故」。如果說一切法是有真實相的,那應該每一個人看到的相貌都一樣;但是事實上,因爲諸法沒有真實相,所以每一個人就隨順他的業力,就出現不同的相貌。所以從這個地方,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,「許義非真實」,我們可以證明這一切法的「義」相是不「真實」的。我們講「清淨本然」,《楞嚴經》說:佛陀講完這個清淨的本性以後,有一個弟子就問佛陀說:既然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,爲什麼會有山河大地呢?佛陀說:因爲「循業發現」。就是你心動了,誰叫我們要動念頭!就是說清淨本然是約著攝用歸體來說;但是我們平常的心不是安住在真如,真如不守自性,我們喜歡動念頭。這一動,它就有很多的方向,你往好的地方動念頭、你往不好的地方動念頭,就會影響到你未來的命運。
第五八卷
你看目揵連尊者,他是一個大阿羅漢,他入禅定以後,觀察他母親在餓鬼道,他感到非常的痛心,就趕快拿著缽到有信心的居士家托缽,得到美好的飲食以後,就趕快用神通力拿到母親的跟前。阿羅漢他明明托到的是豐盛的飲食,但是他母親因爲過去有悭貪的業力,看到飲食都是猛火,吃到肚子裏面是火在燃燒,痛苦不堪。所以目揵連知道這個神通解決不了問題,向佛陀祈請,佛陀說:你要先消她的業障。你不從根本上消業障,你只是改變她的果報,怎麼可能呢!所以講「等事心異故,許義非真實」這個道理。
我自己的修行經驗,我感覺:當我們平常生活當中,如果你覺得這段時間人事的障礙很多,你這個時候不要去改變別人,你去修忏,你修忏修了頂多叁七二十一天、再多叁個月,就會有改變。就是說,我們講循業發現,這個道理你要永遠相信。就是說外境是你內心的業力變現出來,外境是內心變現出來的,你有這個心,就會有這個果報。所以你看《了凡四訓》說:真正明白道理的人,他跟你講幾句話,他就知道你以後是怎麼樣。爲什麼呢?你嘴巴的話,是你內心安立的。你爲什麼會講這個話?因爲你有這種心情。你有這樣的心情、有這樣的心念,就看出你這個人的格局是怎麼樣,你不用去算命,從你講話的口氣,就知道你以後是什麼樣的命運──相由心生。你看同樣是水,餓鬼道如果不改變他的心念,他看到的水就是火。重點不是你把這個火拿掉,重點是你心念的改變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唯識無義,其實整個生命是因爲你動念頭才有的。當然我們不能夠說不動念頭,重點是你要往哪個方向去動念頭?你希望創造來生一個什麼樣的生命?你就盡量往那個方向動念頭,那個果報就會出現。那你經常往不好的方向去動念頭,那以後的果報肯定你不會滿意,你來生的果報你一定不滿意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說一切法的相貌,是我們的心念所創造的,它本身是沒有真實相,所以修無分別智是合乎道理的。
庚二、由緣無可得
于過去事等,夢像二影中, 雖所緣非實,而境相成就。
有人就提出一個問難說:既然一切法是沒有真實相,怎麼能夠當所緣境呢?說我們的分別心要有真實境界的刺激,才會有分別心;那一切法的境界是不真實的,一個虛妄的境界怎麼能夠刺激我們的分別心呢?提出這個問題。這個地方回答說:沒有真實性的所緣境,也可以生起分別心。我們提出一個印證:說「于過去事等」,說你「過去」的「事」情,你叁年前曾經拜一部《楞嚴經》,一字一拜,慢慢的拜,很虔誠的拜下去、起來,那這樣的事情過去了,覓之不可得了,但是你一回想起來的時候,那個影像還是可以現前。影像爲什麼會現前?這個事情不存在了,還是可以用心的名言把它捏造出來。「等」,就是未來的事情,說你來生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的果報沒有出現,但是你也可以:哦,極樂世界有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、寶樹、樓閣、鳥語花香,你也可以在心中,把極樂世界的影像現出來。所以說「夢像二影中」:像做「夢」也不真實,但是你在夢中也是真實的有這樣的感受;還有這個「像」,這個定中的影像也不真實。所以說從過去世、未來世、夢中、定中的影像,我們知道:「雖」然「所緣」的境像是不真「實」存在,但是內心所緣的相貌還是可以「成就」的,這個就是我們心中的想象力不可思議,心中的名言不可思議。
庚叁、由無倒成失
這個地方是用反證,就是說如果沒有無分別智,凡夫的智慧就是不顛倒、就是真實的智慧了,那就不須要修無分別智,那衆生的妄想都是真實的。那這樣子跟事實,就有相違的過失。
若義義性成,無無分別智, 此若無佛果,證得不應理。
假設無分別智是佛陀捏造出來的,本來一切法就是真實的,那他看到了真實的相貌,那這樣講,「若義義性成」,那凡夫所分別的每一個義相,每打一個妄想都有一個「義」相,這樣子的「性」都是存在的;換句話說,就沒有「無分別智」的存在,無分別智是顛倒的相貌,是沒有必要的。這樣子就有過失了,「此若無,佛果證得不應理。」假設沒有無分別智,這些十地菩薩的斷惑證真、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,就不合乎道理。因爲所有果地的功德,都必須要把心帶回家,才能夠成就解脫;從解脫當中,再帶動六波羅蜜,成就萬德莊嚴。如果大家沒有經過「解脫」這個關卡,直接修六波羅蜜,所有的波羅蜜通通是有漏,那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。諸位要知道,雖然佛的功德是有相的因緣,但是這個有相的因緣要先通過一關,通過一個無相的真如,這個關卡沒有通過去,你直接趨向有相,所有的相貌都是雜染,這個地方是有問題。所以無分別智,是把有漏的福報轉成無漏功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捩點。所以如果沒有無分別智,佛的功德莊嚴就不能證得,那每一個人都在叁界流轉,這樣子就有跟事實相違背的過失,事實上有很多的佛菩薩存在。所以無分別智是真實存在的,凡夫的「義性」是不成立的。這個是反證,用相反的方式來證明。
庚四、由隨轉有別(分叁:辛一隨自在者智轉;辛二隨觀察者 智轉;辛叁隨無分別智轉) 辛一、隨自在者智轉
凡夫心念不同的轉動,這個相貌就有很多很多的差別,這個地方有叁段。我們先看第一段「隨自在者智轉」:
得自在菩薩,由勝解力故, 如欲地等成,得定者亦爾。
說一個大地「菩薩」,這個地方古德說,「自在菩薩」應該是要八地以上,八地以上的菩薩得相自在、得土自在,他能夠對一切的色法得大自在。所以他在禅定的心中,因爲他對唯識無義的道理,有一種堅固的理「解」,他知道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然後再用禅定的加持,就能夠「如欲」,「欲」就是希望,他希望地、水、火、風成就,就能夠成就──他說這個大地是個黃金,它就變成黃金;大地變成火,就變成火。「得定者亦爾」,得到禅定的凡夫乃至阿羅漢,也能夠有這樣子的少分功德。就這個地方講「境隨心轉」,他的心念能夠轉變外境,表示外境的相貌是不真實的。所以你去看這個大地,這個大地也是不真實的,是你心念一動,産生這樣的業力,才顯現出來。
辛二、隨觀察者智轉
前面是講境隨心轉,這個地方講境隨心生。
成就簡擇者,有智得定者, 思惟一切法,如義皆顯現。
比如說一個人「成就簡擇」,內心有觀照力的人;「有智得定者」,或者這個智慧又有禅定的加持、或者沒有禅定的加持,他能夠在寂靜的心中,「思惟一切法」的義相,這個「義」相就能夠隨順他的心意,就能夠「顯現」出來。你說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極樂世界有依報的莊嚴──種種的寶樹、樓閣、宮殿等等;有正報莊嚴──有佛、阿羅漢、菩薩的圍繞。這樣子是怎麼來的呢?就是境隨心生,你能夠由心中的名言,顯出種種的影像,這樣子也說明一切法是沒有真實相。這二段話都是在修因緣觀,這因緣相貌的觀察。
我們講因緣觀,因緣觀是增上的功德,增上就是突破的意思,你要從你現在的點要往前邁進,這個時候因緣觀是很重要的。現代有很多很多的心理學家,都證明人類的內心當中,最大的潛能就是你的想象力。一個人如果能夠善用想象力,你的生命會有很大很大的突破。比如說阿彌陀佛這個聖號,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完全沒有想象力,那這個佛號是不能帶你到淨土去的,你沒有信願嘛!你看一貫道的人,他爲了讓內心安定,他也念佛,他沒有想象力,他不知道這個佛號的道理,這個佛號念起來,對他只是安定內心。你說我念這句佛號,我認爲我這句佛號,能夠讓我來生做大國王,你念佛的時候,把這個佛號想象成大國王,來生就變成大國王,就是把那個摩尼寶珠變成糖果吃掉。如果說你念這句佛號,你想象這句佛號就是整個彌陀功德的化身,他就是整個功德的代表,你跟佛號接觸的時候,就是「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」,彌陀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,自他不二。你生起這樣的想象,這個佛號就滿你的願。那你說這個佛號的功德是什麼?你說呢?你說它是什麼功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