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七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此中加行无分别智有三种, 谓因缘、引发、数习生差别故。

  

  「加行智」就是一种观照的智慧,假藉名言的观照,叫四寻思。这个寻思的智慧,「有三种」因缘会生起。第一个是「因缘生」:「因缘生」指的是,你过去生曾经听闻大乘佛法,有这样的正见善根,所以你今生遇到大乘佛法,很自然的产生欢喜好乐的心情,这个是过去正见的善根。第二个「引发」:你在过去生当中,曾经修习无分别智的止观加行,有这个思慧,这个就不是正见了,而是正念。所以你前生有这样正念的善根,你听到大乘佛法,很快的就随顺悟入。第三个「数习生」:「数习生」是指你今生能够听闻、又能够修习止观,使令它增长。所以这个「加行智」,「有三种」的因缘可以生起。蕅益大师在菩萨戒,讲到大乘善根,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菩萨种姓,有二种。一种菩萨种姓是不坚固的:就是说你发了菩提心以后,很容易退的,就是你只有过去的善根,而今生没有数数的栽培;或者你前生没有善根,今生才开始栽培的:这种善根都是容易退的。有一种菩萨种姓的善根是坚固的:就是你有「因缘生」跟「引发生」的前生的栽培,又有今生的数「数」熏「习」,这样子菩萨的善根就坚固了。所以这个「加行智」,「有三种」差别。

  

  庚二、根本智

  

  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, 谓喜足、无颠倒、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。

  

  这个「根本智」也「有三种」的品类:第一个是「喜足无分别」。这个地方,古德的解释有一点不太一样,我们就根据天亲菩萨的解释。天亲菩萨说这个「喜足」,是指胜解行地的菩萨。这个菩萨,他透过闻、思的智慧,能够思惟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内心产生一种欢喜、满足的心情,这就是「喜足」。这个「喜足」,就是形容菩萨跟真如相应的那种相貌,就是我们一个人从小波浪回到大海的时候的那个心情,感到非常的欢喜跟满足。这个讲胜解行地菩萨的无分别智。第二个是「无颠倒无分别」。这个地方,古德是一致认为是小乘四果的无分别。小乘的学者修习四念处观,对治凡夫的常、乐、我、净四种颠倒,所以他在我空的真理当中,是远离凡夫颠到的,所以他这个无分别叫做「无颠倒无分别」,这个地方是指小乘我空的智慧。「无戏论无分别」,这个地方是指大乘,大乘的我空观、法空观,它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,是决断名言、契会真如,是我不可得,一切的法──清净的法相,生死、涅槃的法都不可得,这个是大乘真正的无分别智,「无戏论无分别」。我们看第三段的「后得智」:

  

  庚三、后得智

  

 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,谓通达、随念、安立、和合、如意思择差别故。

  

  这个后得智「有五种」,「后得无分别智」,就是后得智。第一个是「通达思择」:后得智当然是要分别,但是它这个分别叫做「通达」,就是说他证到真如三昧,从真如三昧出来以后,他自己能够证知自己已经通达真如了,所以这个五分法身讲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。为什么他解脱以后,要多一个解脱知见呢?就是说,他自己能够证知自己已经解脱了,不必靠别人的印证。这个「通达」真如,就是说他自己能够证知自己已经通达真如理,它能作出这样的「思择」。第二个是「随念思择」:这个地方是说这个菩萨能够忆念真如的相貌。前面的通达,是讲通达真如的道理;这个地方是忆念真如的相貌,真如是清净的、广大的,他能够忆念它的相貌。第三个是「安立思择」:他能够安立种种的名言,来宣说真如的相貌,来开导众生。第四个是「和合思择」:这个「和合」的意思,就是说它能够统摄一切的六度,会归到真如。刚开始他可能是观照这一念心,最后他能够历事练心,把这一念心,普遍的运用到整个五度的修行上去。第五个是「如意思择」:这个「如意思择」是讲神通,菩萨从真如三昧出来以后,它能够随所思念皆能如愿,成就种种无碍的神通。

  

  这个地方的后得智,我们把安立真如说明一下。在大乘的学习当中,我们观照真如有二个方法:第一个是属于教门,第二个是属于宗门。我个人的学习,刚开始是根据教法来学习真如,就是依教起观。佛陀一个字一个字的告诉我们,比如说我们最习惯用的龙树菩萨《中观论》的无生偈,最有名的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观察一切法是因缘生,所以它的自性是空的,它这个空是这样安立的。因为它因缘生,它不是自性生,所以它的本性是空,这个时候就观到空性去了。这是由教法的引导,而悟入真如,这个是教门常用的方法。但是我后来觉得禅宗的方法,也是非常的妙。禅宗是不依止教法,禅宗的祖师在开导真如,是「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」,你看他的传承就知道。比如二祖遇到初祖说:「弟子心不安,乞和尚安心。」我弟子心不安。你看这个初祖,他没有告诉他一个名词让他去思惟,没有!他就说:你心不安,那你「将心来,我与汝安」。结果他回光反照这一念心──觅心了不可得,心就安定下来。三祖去参访二祖的道理,也是这样,你看三祖去参访二祖说:弟子心中有很多障碍,请和尚开示破障的法门。二祖说:是谁障碍你?他一观察,诶,也觅之了不可得,障碍破除。禅宗修行是不靠文字的,它就是说:你从哪里跌倒,就从那个地方站起来。你心中有障碍,你不要去看书本,你就观察那个障碍。你从什么地方来?这个方法非常的妙。这个《楞严经》说是逆流照性,我们一般是顺从它攀缘的流,寻声故流转;它这个逆流就是你回转它这样的流动,往它的根源观进去,你会发觉生命有新的面貌出现。所以禅宗的安立,也是有它不可思议的方法,它不根据文字。就是说,你在那个地方有障碍,他就从那个地方观进去,就路还家,把它的根源找出来。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:我们平常的因缘观,生起善念、生起恶念、生起无记念、生起无量无边的念头,其实这个念头、这样的差别念头,它的根源只有一个,你只要找到一个根源,你其他的根源通通清楚。这个禅宗的理论就是这样,就是安立真如。好,我们看「戊三」说明它「成立」的「因缘」。

  

  戊三、释成立因缘(分二:己一释由义无;己二结成无识) 己一、释由义无(分四:庚一由识相相唯;庚二由缘无可得; 庚三由无倒成失;庚四由随转有别)

  

  这个科判,我们解释一下,看一八六页。一八六页讲到无分别智的「广释」,「广释」当中有六段:第一段「释名无分别智」,第二段「释成立相」,第三段「释成立因缘」,第四段「会释契经」,第五段「释简声闻」,第六段「释妨难」。前面二段,把无分别智的名称跟相貌解释了;这个地方是说明,无分别智的成立的道理,为什么无分别智是可以成立的?它是合乎真相而不颠倒的,这是说明它成立的道理。好,我们看《讲义》的一九二页。前面我们说到无分别智的相貌,这以下我们说明无分别智「成立」的道理。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段「释由义无」,第二段「结成无识」。先说明道理,再作一个总结。「释由义无」的意思,就是说无分别智的成立理由,主要是「义无」,就是唯识无义。一切法本身是没有义相的,是你心识的分别才有义相。这个道理一定要成立,无分别智才能够成立的,它是由唯识无义而安立无分别智的。

  

  庚一、由识相相唯

  

  复有多颂,成立如是无分别智: 鬼傍生人天,各随其所应, 等事心异故,许义非真实。

  

  好,我们先休息一下。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七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