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叁種, 謂因緣、引發、數習生差別故。
「加行智」就是一種觀照的智慧,假藉名言的觀照,叫四尋思。這個尋思的智慧,「有叁種」因緣會生起。第一個是「因緣生」:「因緣生」指的是,你過去生曾經聽聞大乘佛法,有這樣的正見善根,所以你今生遇到大乘佛法,很自然的産生歡喜好樂的心情,這個是過去正見的善根。第二個「引發」:你在過去生當中,曾經修習無分別智的止觀加行,有這個思慧,這個就不是正見了,而是正念。所以你前生有這樣正念的善根,你聽到大乘佛法,很快的就隨順悟入。第叁個「數習生」:「數習生」是指你今生能夠聽聞、又能夠修習止觀,使令它增長。所以這個「加行智」,「有叁種」的因緣可以生起。蕅益大師在菩薩戒,講到大乘善根,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菩薩種姓,有二種。一種菩薩種姓是不堅固的:就是說你發了菩提心以後,很容易退的,就是你只有過去的善根,而今生沒有數數的栽培;或者你前生沒有善根,今生才開始栽培的:這種善根都是容易退的。有一種菩薩種姓的善根是堅固的:就是你有「因緣生」跟「引發生」的前生的栽培,又有今生的數「數」熏「習」,這樣子菩薩的善根就堅固了。所以這個「加行智」,「有叁種」差別。
庚二、根本智
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, 謂喜足、無顛倒、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。
這個「根本智」也「有叁種」的品類:第一個是「喜足無分別」。這個地方,古德的解釋有一點不太一樣,我們就根據天親菩薩的解釋。天親菩薩說這個「喜足」,是指勝解行地的菩薩。這個菩薩,他透過聞、思的智慧,能夠思惟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內心産生一種歡喜、滿足的心情,這就是「喜足」。這個「喜足」,就是形容菩薩跟真如相應的那種相貌,就是我們一個人從小波浪回到大海的時候的那個心情,感到非常的歡喜跟滿足。這個講勝解行地菩薩的無分別智。第二個是「無顛倒無分別」。這個地方,古德是一致認爲是小乘四果的無分別。小乘的學者修習四念處觀,對治凡夫的常、樂、我、淨四種顛倒,所以他在我空的真理當中,是遠離凡夫顛到的,所以他這個無分別叫做「無顛倒無分別」,這個地方是指小乘我空的智慧。「無戲論無分別」,這個地方是指大乘,大乘的我空觀、法空觀,它在一念的清淨心當中,是決斷名言、契會真如,是我不可得,一切的法──清淨的法相,生死、涅槃的法都不可得,這個是大乘真正的無分別智,「無戲論無分別」。我們看第叁段的「後得智」:
庚叁、後得智
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,謂通達、隨念、安立、和合、如意思擇差別故。
這個後得智「有五種」,「後得無分別智」,就是後得智。第一個是「通達思擇」:後得智當然是要分別,但是它這個分別叫做「通達」,就是說他證到真如叁昧,從真如叁昧出來以後,他自己能夠證知自己已經通達真如了,所以這個五分法身講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爲什麼他解脫以後,要多一個解脫知見呢?就是說,他自己能夠證知自己已經解脫了,不必靠別人的印證。這個「通達」真如,就是說他自己能夠證知自己已經通達真如理,它能作出這樣的「思擇」。第二個是「隨念思擇」:這個地方是說這個菩薩能夠憶念真如的相貌。前面的通達,是講通達真如的道理;這個地方是憶念真如的相貌,真如是清淨的、廣大的,他能夠憶念它的相貌。第叁個是「安立思擇」:他能夠安立種種的名言,來宣說真如的相貌,來開導衆生。第四個是「和合思擇」:這個「和合」的意思,就是說它能夠統攝一切的六度,會歸到真如。剛開始他可能是觀照這一念心,最後他能夠曆事練心,把這一念心,普遍的運用到整個五度的修行上去。第五個是「如意思擇」:這個「如意思擇」是講神通,菩薩從真如叁昧出來以後,它能夠隨所思念皆能如願,成就種種無礙的神通。
這個地方的後得智,我們把安立真如說明一下。在大乘的學習當中,我們觀照真如有二個方法:第一個是屬于教門,第二個是屬于宗門。我個人的學習,剛開始是根據教法來學習真如,就是依教起觀。佛陀一個字一個字的告訴我們,比如說我們最習慣用的龍樹菩薩《中觀論》的無生偈,最有名的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觀察一切法是因緣生,所以它的自性是空的,它這個空是這樣安立的。因爲它因緣生,它不是自性生,所以它的本性是空,這個時候就觀到空性去了。這是由教法的引導,而悟入真如,這個是教門常用的方法。但是我後來覺得禅宗的方法,也是非常的妙。禅宗是不依止教法,禅宗的祖師在開導真如,是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,你看他的傳承就知道。比如二祖遇到初祖說:「弟子心不安,乞和尚安心。」我弟子心不安。你看這個初祖,他沒有告訴他一個名詞讓他去思惟,沒有!他就說:你心不安,那你「將心來,我與汝安」。結果他回光反照這一念心──覓心了不可得,心就安定下來。叁祖去參訪二祖的道理,也是這樣,你看叁祖去參訪二祖說:弟子心中有很多障礙,請和尚開示破障的法門。二祖說:是誰障礙你?他一觀察,诶,也覓之了不可得,障礙破除。禅宗修行是不靠文字的,它就是說:你從哪裏跌倒,就從那個地方站起來。你心中有障礙,你不要去看書本,你就觀察那個障礙。你從什麼地方來?這個方法非常的妙。這個《楞嚴經》說是逆流照性,我們一般是順從它攀緣的流,尋聲故流轉;它這個逆流就是你回轉它這樣的流動,往它的根源觀進去,你會發覺生命有新的面貌出現。所以禅宗的安立,也是有它不可思議的方法,它不根據文字。就是說,你在那個地方有障礙,他就從那個地方觀進去,就路還家,把它的根源找出來。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:我們平常的因緣觀,生起善念、生起惡念、生起無記念、生起無量無邊的念頭,其實這個念頭、這樣的差別念頭,它的根源只有一個,你只要找到一個根源,你其他的根源通通清楚。這個禅宗的理論就是這樣,就是安立真如。好,我們看「戊叁」說明它「成立」的「因緣」。
戊叁、釋成立因緣(分二:己一釋由義無;己二結成無識) 己一、釋由義無(分四:庚一由識相相唯;庚二由緣無可得; 庚叁由無倒成失;庚四由隨轉有別)
這個科判,我們解釋一下,看一八六頁。一八六頁講到無分別智的「廣釋」,「廣釋」當中有六段:第一段「釋名無分別智」,第二段「釋成立相」,第叁段「釋成立因緣」,第四段「會釋契經」,第五段「釋簡聲聞」,第六段「釋妨難」。前面二段,把無分別智的名稱跟相貌解釋了;這個地方是說明,無分別智的成立的道理,爲什麼無分別智是可以成立的?它是合乎真相而不顛倒的,這是說明它成立的道理。好,我們看《講義》的一九二頁。前面我們說到無分別智的相貌,這以下我們說明無分別智「成立」的道理。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段「釋由義無」,第二段「結成無識」。先說明道理,再作一個總結。「釋由義無」的意思,就是說無分別智的成立理由,主要是「義無」,就是唯識無義。一切法本身是沒有義相的,是你心識的分別才有義相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成立,無分別智才能夠成立的,它是由唯識無義而安立無分別智的。
庚一、由識相相唯
複有多頌,成立如是無分別智: 鬼傍生人天,各隨其所應, 等事心異故,許義非真實。
好,我們先休息一下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