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八卷
请大家打《讲义》第一二三页。我们上一科讲到「庚二、能入」的「处」所,这当中有二个主题:第一个说明悟入大乘止观的处所。这个大乘止观的处所,简单的说,就是你要不断的如理思惟,这是悟入真理唯一的处所。假设一个大乘行者,平常的功课只是拜拜佛、念念佛、诵诵经,对于佛陀所说的「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」的道理从来不加以思惟,那表示说:你根本就没有找到一个悟入真理的处所,你还是在真理的外面徘徊。这样子讲,我们只是在三宝当中,成就一个善根而已;内心当中说要转凡成圣,改造命运,就变成不可能。因为你的思想是由你的命运来主导,没有如理的思惟,你不可能改变你的命运。当然在三宝清净庄严的因缘摄受之下,你暂时不会造业;但是来生就不敢讲,因为你没有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。所以这个对治力就是处所,你一定要产生一个正确的观照力──如理思惟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悟入真理转凡成圣的门。这个处所、这个门,到底如理思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?什么叫如理思惟呢?简单的说就是「于一切法唯有识性」。也就是说,你要能够修习大乘的无分别智,你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你要把心中那种对立的思考全部抹平,一切法没有得、也没有失,没有好、也没有坏。那这个法是什么呢?这个法就是因缘法,依他如幻,如此而已,它只是表现一切法的因缘,如此而已,这个叫做无分别智。透过这无分别智,「随闻胜解故,如理通达故,治一切障故,离一切障故」,刚开始都是这样悟入的。这个地方是把大
乘止观的处所,跟行相加以说明。我们看「庚三」的「能入」的「因」缘:
庚三、能入因(分二:辛一问;辛二答) 辛一、问
当我们知道大乘止观的行相,也知道处所以后,应该要作什么加行,才能够快速的进入这个门?这当中讲快速进门的因缘。看「问」:
由何能入?
有些人开始在修无分别智,也开始有一定的时间,遇境逢缘不断的调整自己对立的思考。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快、有些人慢?大家都找到门了,但是有些人在门里面就是走得很慢,有些人就是走得比较快,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呢?这个悟「入」的因缘有快、有慢是什么道理?我们看回「答」:
辛二、答(分二:壬一总标列;壬二随难释) 壬一、总标列
回「答」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「总标列」,第二个「随难释」。先看「总标列」:
由善根力所住持故。谓三种相练磨心故;断四处故;缘法义境,止观恒常,殷重加行,无放逸故。
这个地方,先把前面的观念作一个总结。「由善根力所住持故」,一个人能够悟入大乘止观的门,就是大乘的善根。我们前面说过:大乘的善根,主要就是菩提心跟空正见,你能够依止这二种根本善根来住持,这个住持就是使令你大乘的功德不退转,任何八风的吹动,你的菩提心、空正见的资持,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当然只有保持不退转是不够的,要进步,这以下讲到快速入门的三种加行:「谓三种相练磨心故」,你应该以「三种」法门来「磨练」你的菩提「心」,加强你对无上菩提的追求。「断四处故」,就是断除障碍菩提心的四个法。前面是属于增长善根,这个地方是远离过失,这二个都是修练菩提心的重点,一个是生起菩提心,第二个是断除障碍菩提心的因缘。「缘法义境,止观恒常,殷重加行,无放逸故」,这个地方是修空正见,你平常思惟大乘的「法义」。什么叫大乘法义呢?简单的说就是「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」的道理,依止这个的道理,「恒常」不间断,以珍「重」、不放逸的心来修行。这个地方等于是有三种的加行,三种的加行,可以使令我们快速的入门。
壬二、随难释(分二:癸一释练磨心;癸二释断四处) 癸一、释练磨心(分二:子一长行;子二偈颂) 子一、长行(分三:丑一初练磨心,丑二次练磨心, 丑三后练磨心) 丑一、初练磨心(分二:寅一令住大愿;寅二结名次第) 寅一、令住大愿
前面是总标,这以下是「随难释」。因为快速入门,修习空正见,这个大家可以理解。为什么修习大乘的止观,又要修习菩提心呢?这个一般人容易忽略,所以就「随」顺比较困「难」的部分来加以解「释」。解「释」当中:第一个说明「练磨」其「心」,第二个说明「断四处」。「练磨」其「心」当中有「长行」跟「偈颂」。「长行」当中有三段:「初练磨心,二练磨心」,最后「三练磨心」。看「初」,「初」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「令住大愿」,第二个「结名次第」。我们看第一个:
无量诸世界,无量人有情,剎那剎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。
寅二、结名次第
是为第一练磨其心。
平常修止观的时候,你要想一件事情,你要想:这个世界不只是我这个世界,而是有「无量」无边的「世界」。有世界的依报,一定有人,这个「无量」无边的「世界」当中,有「无量」无边的「有情」众生。他们干什么呢?他们「剎那剎那」当中,都在成就「无上菩提」。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:你要思惟在这个时空当中,每一秒钟都有人在成佛,不是一个众生,是每一秒当中都有无量的众生在成佛,每一秒!我们在观内心的时候,总觉得内心很多障碍,总是觉得成佛好象是遥不可及。其实不是的,事实上我们从佛陀大智慧的开导,我们知道在每一秒当中,都有无量的众生正在成佛,这表示成佛不难,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。这个就是你要成就菩提心的第一个,你要相信
成佛是可以做到的。我相信诸位学习过菩萨戒,菩萨的第一个基本精神──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」,这就是修菩提心的第一个基本精神。你相信你的内心虽然业障深重,但是它是如梦如幻,这些如梦如幻的因缘把它去掉以后,你的清净本性跟诸佛的本性是没有差别的。换句话说,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是可以做到的,生命真的是可以改变的。这个就是我们《大乘起信论》说的信根本,信根本是信自体性有成佛的可能性,信三宝是信外在的因缘。
我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老和尚的开示,他一生也是修大乘止观,他说:当我们在观心的时候,一开始会看到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,当然每一个人的烦恼不同,有些人贪欲、有些人瞋恚、有些人高慢。然后你再观下去,你会发现你的烦恼很多,还不是一个,而且势力强大。这个时候,我们开始对修无上菩提产生怯弱:唉呀!誓断一切恶,这是怎么断法?那么多的恶!所以诸位要知道,当我们在观照现前一念心识的时候,你不能只是在点状上观察。点状的观察,我看到烦恼,那我怎么可以成佛?你在观心的时候,你要作全体的观察、整体的观察:其实这个烦恼,只是你这个体性上的几个小污点。你整天看那个小污点,你当然不可能成佛,你被这个暂时的作用所迷惑。那你应该怎么观呢?什么叫观察整体呢?只有一句话──「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。你要永远的相信一个真理:妄想的本性是毕竟空,而你清净的本性是本来具足的。所以我们在观照内心的时候,我们有时候要看看这个清净光明的心中,墙角是有些垃圾,这个我们要承认;但是你对垃圾太过执取,你就不能成佛,你每次都观察那个点状!所以你要相信──你有成就诸佛功德的可能性。为什么呢?凭什么说这句话呢?凭着就是「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这个真理。所以这个地方你要相信,每一秒中有无量众生在成佛,所以成佛的功德是可能做到的,这就是第一个成就无上菩提的信心,这第一个。看第二个「次练磨心」:
丑二、次练磨心(分二:寅一圆修胜行;寅二结名次第) 寅一、圆修胜行(分二:卯一省己意乐,卯二信有堪能) 卯一、省己意乐
这当中有二段:「一、圆修胜行;二、结名次第」。「圆修胜行」当中分二段:「省己意乐,信有堪能」,我们看论文:
由此意乐,能行施等波罗蜜多,我已获得如是意乐。
卯二、信有堪能
我由此故,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,当得圆满。
寅二、结名次第
是为第二练磨其心。
我们前面讲到成佛的信心,我们由这个信心,就能够产生行动。所有的行动一定要有信心,你相信这个事情是可以做到的,你相信你心的本性是清净的,所以所有的恶法都可以断除、所有的善法都可以生起。有这种强烈的信心,你就可以去「行施波罗蜜」、戒波罗蜜、忍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。为什么呢?因为「我已经获得如是意乐」,我已真实的了解到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在清净的心中,蕴藏着无量无边的宝藏,等待我去开发。怎么把这无量的宝藏开展出来呢?我应该要发起坚固的誓愿,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。所以我们刚开始发起菩萨大愿的时候,所依止的是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的意乐,刚开始是这样子。
再看下一段,「我由此故,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,当得圆满。」我依止的是这样清净的信心,我只要「少」少的「用功」,不必像以前执着烦恼是真实的,而跟烦恼在那个地方作点状的抗拒,其实你可以不必在那个地方作抗拒。你可以看到心的整体,然后你看到烦恼只是你整体当中的一个生灭的虚妄相,这样子对治烦恼、修习善法的时候,叫做「少用功力」,因为你有善巧,你有大乘的善巧。你没有看到整体性,只是点状的对治,你这个人修行就辛苦了。所以说我们仰仗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的意乐,我们相信这些「波罗蜜」的功德「当得圆满」,总有一天会圆满,「是为第二练磨其心」。前面只是对无上菩提的信心,我相信可以成就诸佛的功德;这个地方从相信转成希望,我希望能够成就诸佛的功德,这是愿菩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