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八卷
請大家打《講義》第一二叁頁。我們上一科講到「庚二、能入」的「處」所,這當中有二個主題:第一個說明悟入大乘止觀的處所。這個大乘止觀的處所,簡單的說,就是你要不斷的如理思惟,這是悟入真理唯一的處所。假設一個大乘行者,平常的功課只是拜拜佛、念念佛、誦誦經,對于佛陀所說的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的道理從來不加以思惟,那表示說:你根本就沒有找到一個悟入真理的處所,你還是在真理的外面徘徊。這樣子講,我們只是在叁寶當中,成就一個善根而已;內心當中說要轉凡成聖,改造命運,就變成不可能。因爲你的思想是由你的命運來主導,沒有如理的思惟,你不可能改變你的命運。當然在叁寶清淨莊嚴的因緣攝受之下,你暫時不會造業;但是來生就不敢講,因爲你沒有産生一種對治的力量。所以這個對治力就是處所,你一定要産生一個正確的觀照力──如理思惟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悟入真理轉凡成聖的門。這個處所、這個門,到底如理思惟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?什麼叫如理思惟呢?簡單的說就是「于一切法唯有識性」。也就是說,你要能夠修習大乘的無分別智,你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你要把心中那種對立的思考全部抹平,一切法沒有得、也沒有失,沒有好、也沒有壞。那這個法是什麼呢?這個法就是因緣法,依他如幻,如此而已,它只是表現一切法的因緣,如此而已,這個叫做無分別智。透過這無分別智,「隨聞勝解故,如理通達故,治一切障故,離一切障故」,剛開始都是這樣悟入的。這個地方是把大
乘止觀的處所,跟行相加以說明。我們看「庚叁」的「能入」的「因」緣:
庚叁、能入因(分二:辛一問;辛二答) 辛一、問
當我們知道大乘止觀的行相,也知道處所以後,應該要作什麼加行,才能夠快速的進入這個門?這當中講快速進門的因緣。看「問」:
由何能入?
有些人開始在修無分別智,也開始有一定的時間,遇境逢緣不斷的調整自己對立的思考。但是爲什麼有些人快、有些人慢?大家都找到門了,但是有些人在門裏面就是走得很慢,有些人就是走得比較快,這到底是什麼因緣呢?這個悟「入」的因緣有快、有慢是什麼道理?我們看回「答」:
辛二、答(分二:壬一總標列;壬二隨難釋) 壬一、總標列
回「答」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總標列」,第二個「隨難釋」。先看「總標列」:
由善根力所住持故。謂叁種相練磨心故;斷四處故;緣法義境,止觀恒常,殷重加行,無放逸故。
這個地方,先把前面的觀念作一個總結。「由善根力所住持故」,一個人能夠悟入大乘止觀的門,就是大乘的善根。我們前面說過:大乘的善根,主要就是菩提心跟空正見,你能夠依止這二種根本善根來住持,這個住持就是使令你大乘的功德不退轉,任何八風的吹動,你的菩提心、空正見的資持,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當然只有保持不退轉是不夠的,要進步,這以下講到快速入門的叁種加行:「謂叁種相練磨心故」,你應該以「叁種」法門來「磨練」你的菩提「心」,加強你對無上菩提的追求。「斷四處故」,就是斷除障礙菩提心的四個法。前面是屬于增長善根,這個地方是遠離過失,這二個都是修練菩提心的重點,一個是生起菩提心,第二個是斷除障礙菩提心的因緣。「緣法義境,止觀恒常,殷重加行,無放逸故」,這個地方是修空正見,你平常思惟大乘的「法義」。什麼叫大乘法義呢?簡單的說就是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的道理,依止這個的道理,「恒常」不間斷,以珍「重」、不放逸的心來修行。這個地方等于是有叁種的加行,叁種的加行,可以使令我們快速的入門。
壬二、隨難釋(分二:癸一釋練磨心;癸二釋斷四處) 癸一、釋練磨心(分二:子一長行;子二偈頌) 子一、長行(分叁:醜一初練磨心,醜二次練磨心, 醜叁後練磨心) 醜一、初練磨心(分二:寅一令住大願;寅二結名次第) 寅一、令住大願
前面是總標,這以下是「隨難釋」。因爲快速入門,修習空正見,這個大家可以理解。爲什麼修習大乘的止觀,又要修習菩提心呢?這個一般人容易忽略,所以就「隨」順比較困「難」的部分來加以解「釋」。解「釋」當中:第一個說明「練磨」其「心」,第二個說明「斷四處」。「練磨」其「心」當中有「長行」跟「偈頌」。「長行」當中有叁段:「初練磨心,二練磨心」,最後「叁練磨心」。看「初」,「初」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令住大願」,第二個「結名次第」。我們看第一個:
無量諸世界,無量人有情,剎那剎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。
寅二、結名次第
是爲第一練磨其心。
平常修止觀的時候,你要想一件事情,你要想:這個世界不只是我這個世界,而是有「無量」無邊的「世界」。有世界的依報,一定有人,這個「無量」無邊的「世界」當中,有「無量」無邊的「有情」衆生。他們幹什麼呢?他們「剎那剎那」當中,都在成就「無上菩提」。這句話簡單的說就是:你要思惟在這個時空當中,每一秒鍾都有人在成佛,不是一個衆生,是每一秒當中都有無量的衆生在成佛,每一秒!我們在觀內心的時候,總覺得內心很多障礙,總是覺得成佛好象是遙不可及。其實不是的,事實上我們從佛陀大智慧的開導,我們知道在每一秒當中,都有無量的衆生正在成佛,這表示成佛不難,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。這個就是你要成就菩提心的第一個,你要相信
成佛是可以做到的。我相信諸位學習過菩薩戒,菩薩的第一個基本精神──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之佛,其體無別」,這就是修菩提心的第一個基本精神。你相信你的內心雖然業障深重,但是它是如夢如幻,這些如夢如幻的因緣把它去掉以後,你的清淨本性跟諸佛的本性是沒有差別的。換句話說,誓斷一切惡,誓修一切善是可以做到的,生命真的是可以改變的。這個就是我們《大乘起信論》說的信根本,信根本是信自體性有成佛的可能性,信叁寶是信外在的因緣。
我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個老和尚的開示,他一生也是修大乘止觀,他說:當我們在觀心的時候,一開始會看到內心當中有很多的煩惱,當然每一個人的煩惱不同,有些人貪欲、有些人瞋恚、有些人高慢。然後你再觀下去,你會發現你的煩惱很多,還不是一個,而且勢力強大。這個時候,我們開始對修無上菩提産生怯弱:唉呀!誓斷一切惡,這是怎麼斷法?那麼多的惡!所以諸位要知道,當我們在觀照現前一念心識的時候,你不能只是在點狀上觀察。點狀的觀察,我看到煩惱,那我怎麼可以成佛?你在觀心的時候,你要作全體的觀察、整體的觀察:其實這個煩惱,只是你這個體性上的幾個小汙點。你整天看那個小汙點,你當然不可能成佛,你被這個暫時的作用所迷惑。那你應該怎麼觀呢?什麼叫觀察整體呢?只有一句話──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。你要永遠的相信一個真理:妄想的本性是畢竟空,而你清淨的本性是本來具足的。所以我們在觀照內心的時候,我們有時候要看看這個清淨光明的心中,牆角是有些垃圾,這個我們要承認;但是你對垃圾太過執取,你就不能成佛,你每次都觀察那個點狀!所以你要相信──你有成就諸佛功德的可能性。爲什麼呢?憑什麼說這句話呢?憑著就是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這個真理。所以這個地方你要相信,每一秒中有無量衆生在成佛,所以成佛的功德是可能做到的,這就是第一個成就無上菩提的信心,這第一個。看第二個「次練磨心」:
醜二、次練磨心(分二:寅一圓修勝行;寅二結名次第) 寅一、圓修勝行(分二:卯一省己意樂,卯二信有堪能) 卯一、省己意樂
這當中有二段:「一、圓修勝行;二、結名次第」。「圓修勝行」當中分二段:「省己意樂,信有堪能」,我們看論文:
由此意樂,能行施等波羅蜜多,我已獲得如是意樂。
卯二、信有堪能
我由此故,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,當得圓滿。
寅二、結名次第
是爲第二練磨其心。
我們前面講到成佛的信心,我們由這個信心,就能夠産生行動。所有的行動一定要有信心,你相信這個事情是可以做到的,你相信你心的本性是清淨的,所以所有的惡法都可以斷除、所有的善法都可以生起。有這種強烈的信心,你就可以去「行施波羅蜜」、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。爲什麼呢?因爲「我已經獲得如是意樂」,我已真實的了解到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在清淨的心中,蘊藏著無量無邊的寶藏,等待我去開發。怎麼把這無量的寶藏開展出來呢?我應該要發起堅固的誓願,誓斷一切惡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衆生。所以我們剛開始發起菩薩大願的時候,所依止的是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的意樂,剛開始是這樣子。
再看下一段,「我由此故,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,當得圓滿。」我依止的是這樣清淨的信心,我只要「少」少的「用功」,不必像以前執著煩惱是真實的,而跟煩惱在那個地方作點狀的抗拒,其實你可以不必在那個地方作抗拒。你可以看到心的整體,然後你看到煩惱只是你整體當中的一個生滅的虛妄相,這樣子對治煩惱、修習善法的時候,叫做「少用功力」,因爲你有善巧,你有大乘的善巧。你沒有看到整體性,只是點狀的對治,你這個人修行就辛苦了。所以說我們仰仗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的意樂,我們相信這些「波羅蜜」的功德「當得圓滿」,總有一天會圓滿,「是爲第二練磨其心」。前面只是對無上菩提的信心,我相信可以成就諸佛的功德;這個地方從相信轉成希望,我希望能夠成就諸佛的功德,這是願菩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