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提心,這個願菩提心更堅強。
講到這個地方,我們作一個說明。我相信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菩提心,但是我們是不是經常去檢查這個菩提心?到底它是堅固的本質,還是脆弱的本質?就像蓋房子,有些房子你蓋下去,鋼筋水泥,風吹、雨打、日曬不會破壞;有些房子它蓋了以後,茅蓬風一吹、雨一打就破壞掉了。所以我們要經常檢查菩提心的本質是堅固性的,還是脆弱性的?在《大乘起信論》上說:菩提心的成就有二種因緣:第一個,你的菩提心是外境引生的。就是你爲什麼發菩提心?你爲什麼想要成佛?诶,我看到佛的功德很莊嚴,看到佛菩薩長得很莊嚴;或者是依佛、或者依僧;有善知識的攝受,或是剛好就是遇到大乘的善知識,他攝受我、他教導我發菩提心,我就發菩提心。假設你現在心中所依止的菩提心是依外境建立的,這個叫做脆弱的菩提心,你遇到惡因緣隨時會退,我希望你能夠稍微修正一下。第二種菩提心叫堅固的菩提心,你生起的因緣是經過法義的思惟産生勝解,透過你對大乘佛法的聽聞思惟,你相信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、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而發起的菩提心,這個菩提心就不容易退了,所有的人都不成佛,你還是繼續走你的成佛之道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爲什麼要「練磨其心」,就是你必須從信心到願力,當然這個信心就是信根本,來加強你菩提心的本質。
醜叁、後練磨心(分二:寅一當獲佛果;寅二結名次第) 寅一、當獲佛果(分二:卯一舉可愛生;卯二例勝善滿) 卯一、舉可愛生
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當獲佛果」,第二個「結名次第」。「當獲佛果」當中分二段:第一個「舉可愛生」,第二個「例勝善滿」。我們看論文:
若有成就諸有障善,于命終時,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。
卯二、例勝善滿
我有妙善無障礙善。雲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。
寅二、結名次第
是名第叁練磨其心。
前面講我希望能夠成就佛的功德,這個地方進一步說:「若有成就諸有障善」,假設有一個人,他內心依止的是有所得的心、不平等的心,他要追求生命的安樂,用貪瞋的煩惱來修習善法,那他不是追求無上菩提。這個人他修行善法是依止有所得的心,那這個善法當然是卑劣的善法;但是他臨「命終」的時候,能夠假藉這個人天卑劣的善法,去創造一個「可愛」的五蘊「自體」,讓自己來受用。他心中依止有所得的煩惱修習善法,尚且可以成就「圓滿」的五蘊自體來受用,那我們修菩薩道是怎麼回事呢?「我有妙善無障礙善」,我今天依止的是一個菩提心跟空正見(大乘的二種善根),來修習六波羅蜜的善法,也就是說我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的時候,我內心當中經常觀照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,這樣的一個善法,經過二種善根的攝受,怎麼不會成就「圓滿」的佛果呢?這就是「第叁練磨其心」。前面的菩提心是信願,我相信我可以成就佛的功德、我希望能夠成就佛的功德;這一段是我已經開始成就佛的功德,行動,我開始成就行動,已經累積很多的波羅蜜,而且對于已經累積的波羅蜜未來的果報,充滿了信心,我相信我這些波羅蜜的「無障礙善」,一定可以成佛。所以這個是信、願、行,慢慢的慢慢的練磨你的菩提心。
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把大乘的止觀跟小乘的止觀作一個分別。小乘的止觀,它不重視菩提心,它重視出離心,它以出離心來修無常觀,它對生命的思考,是從無常當作一個下手的處所。大乘是以無分別智,小乘的空觀是修無常觀。這個無常觀,觀察生命是變化的,我昨天跟今天是不一樣的,所以我今天跟明天也不一樣,沒有一件事情是一樣,所以生命是流動變化的,無常所以是苦,所以這個生命是不安穩的,沒有一個真實的依止處,所以苦即無我,所以我知道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,沒有主宰性,所以生命的本性是畢竟空,就進入到空性去了。諸位想想看,你用無常觀來抉擇一切法,什麼東西都被你否定,你也可以用無常觀來觀察諸法的功德莊嚴,它也是生滅變化的,佛的法身以外,其他都是生滅,都是有爲相、都是生滅相。所以小乘的空觀,從大乘的角度來說,它空得太徹底,所以我們經常說「偏空」,是全盤的否定。你看大乘的空觀多妙,怎麼說呢?什麼叫大乘空觀?簡單的說就是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。這個「依他如幻」很妙,它空掉的是你心中有所得的不平等思考,它把你的不平等永遠抹平;然後依他如幻,這個依他如幻就是說當你修空觀的時候,你不能夠空掉你心中的希望跟責任,你對成佛的希望、對衆生一分度化的責任不能空掉。所以你看大乘佛法在講法的時候,絕對避免講單邊的話,你看《華嚴經》「猶如蓮華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」(呵──)。佛陀講「空」,他一定要講「有」來平衡。小乘著有,大乘著空。所以我們說菩薩道:「凡事盡心盡力,成敗交給業力」。你說一個人修行,他修行只有修一句話,「凡事盡心盡力」,這個人肯定要累死。(呵──)盡心盡力嘛,他的壓力肯定很大,我看他遲早會失眠。對不對?那你說一個人,完全「成敗交給業力」,那這個人又太消極。所以說,當你把「凡事盡心盡力」跟「成敗交給業力」平衡起來的時候,就是你不對成敗的思想産生對立的名言,成敗交給業力,這是遍計本空。遍計本空就是成敗交給業力,得失不是你該想的,雖然成敗交給業力,但是依他如幻,你要做你該做的事,盡量做你該做的事情。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思惟大乘佛法的時候,盡量遠離空有二邊,走第叁條路,用中道的思想來思惟大乘佛法。所以你看大乘佛法說「遍計本空」,它一定告訴你「依他如幻」來平衡。所以你真正通達大乘佛法,你看小乘其實沒什麼困難。小乘佛法是走單邊的思想,跟人天乘差不多,只是人天乘它的單邊是走在有相的攀緣,而小乘是攀緣空性,這也是單邊的思想。難就難在中道,有所放下,有所承當。
我們大乘佛教有一種很悲哀的現象:很多大乘的學者,對大乘佛法慢慢慢慢的失掉信心;他參加小乘的止觀,覺得他們講得很好。其實小乘的止觀,是很簡單的東西,如果你要修小乘的止觀,你只要心夠狠就可以了,反正就是一路的否定。但是大乘止觀就不是這樣了,你要有所否定、有所肯定,你要觀察「遍計本空」,調伏你心中的有所得;你又要「依他如幻」,承當你該做的事情。我們可以這樣講:小乘佛教的相貌,是先甘後苦,先享受後痛苦。爲什麼呢?小乘是用比較偏激的手段來修空觀,很快的就把心中的我執全部消滅掉,最快六生,最晚六十劫(六十劫也不多,大乘要一萬劫),你很快就能夠進入到阿羅漢;但是你遲早要成佛!當你從阿羅漢要回小向大的時候,你就苦惱了。因爲你的心性已經被你搞得不正常了,你的心性已經不在中道,你已經偏了。這種法執要調回來,那你就很麻煩,非常困難,你後半段的路就很難走下去。諸位如果讀《維摩诘經》,你會發覺佛陀在《維摩诘經》上,大談平等中道實相的時候,小乘的阿羅漢每一個人都痛哭流涕,尤其是迦葉尊者,他跟佛陀說:佛陀啊!你現在跟我們講這種中道的妙法,對我們來說太遲了。爲什麼呢?我們現在看到佛的功德莊嚴是不生不滅,是生滅變化的,我根本不生好樂,我沒有生起好樂的心情。所以迦葉尊者說:你要一個定性的聲聞發菩提心,比生死凡夫還困難。生死凡夫他有煩惱,他有煩惱就有感情,有感情就有依他起,就有依他如幻,就能夠生起菩提心。阿羅漢是灰身泯智,你要他發菩提心,幾乎不可能,那得慢慢來。所以你修習小乘法,叫做先享受後痛苦,你先離開叁界,但是你要成就功德莊嚴,那就苦惱了,你一定會後悔。大乘佛法是先痛苦後安樂(哈──),前半段很難走,因爲大乘佛法實在是太難了,你要我「猶如蓮華不著水」,又要「亦如日月不住空」,你要調伏自己的感情,又要承當責任,這要花一萬劫的時間!但是當這個大乘佛法的心准備好以後,這個大白牛車開始啓動的時候,後半段就非常順利了。你看一個菩薩,他成就到加行位的時候,後面就很快,那個大白牛車一旦啓動,其疾如風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,頓超。所以我們對成佛之道,你應該想一想,該怎麼走?我必須告訴大家一個實話:我們如果讀《法華經》,其實佛陀說小乘法是不得已的,你可以讀得出來,佛陀本來是想講大乘法的,本來是要告訴大家一個中間的、中和的路;但是有些人沒有辦法接受,他一定要偏激的,佛陀只好爲實施權,開設方便。所以這個地方,剛剛有一個同學問我:大乘的空觀跟小乘空觀的差別,這個地方順便回答。小乘的空觀,他只有修空觀,沒有觀依他如幻,沒有把因緣法保留下來,他把妄想消滅,因緣法也消滅,我們認爲他消滅得太徹底,他把菩提的願力也消滅掉。大乘的空觀,他所對治的是心中不平等的有所得的心,但是他對于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的因緣,他的菩提願力(菩提心)是加以保留的,就在這個地方。大乘的空觀有「依他如幻」來加以調和,所以它前面修空正見、修無分別智,他這個地方以叁法「練磨其心」,就是在修空正見的時候,你不要落入偏空,應該以菩提心,把這個心再帶動起來。我們看偈「頌」,偈頌是把前面的文加以重複:
子二、頌(分叁:醜一初練磨心;醜二次練磨心;醜叁後練磨 心) 醜一、初練磨心
此中有頌: 人趣諸有情,處數皆無量, 念念證等覺,故不應退屈。
這是「初」法「練磨其心」,就是說「人趣諸有情」,佛一定是從人間成佛,就是無量無邊的衆生在無量無邊的「處」所,在「念念」之間成就正「等」正「覺」,所以你不要害怕,成佛不是那麼困難,每一秒鍾都有無數的衆生在成佛,所以成就佛的功德是可能做到的,這是第一點,你要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