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三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离开你一念心。我们看菩萨的制戒,它是一种心地戒。什么叫心地戒?就是菩萨戒重视的是生命的过程,你内心是不是累积能够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那种善良的功能?你是不是成就这样的功能、这样的戒体?而不在乎你能够做多少的事情。

  

  这个地方就是说:因为一切法,你造作的影像,都是你自己心中所显现的,你在你心中的影像造作,然后这个影像变成一个种子,最后变现果报,还是在你的心中让你受用。所以说:「由此比量,菩萨虽未得真智觉,于唯识中,应可比知。」我们因地的造业、果报的受用,都不能够离开这一念心的。所以蕅益大师说:「妙因妙果,不离一心」,就这个道理。这个地方是从道理上来推论「唯识无义」的道理。看「癸二、解妨难」:

  

  癸二、解妨难(分二:子一有色非识难;子二色相非心难) 子一、有色非识难(分二:丑一结前起难;丑二例前答释) 丑一、结前起难

  

  前面一段是偏重在因地的造业,这以下是从果报的受用来说明「唯识无义」。「解妨难」当中有二科:「一、有色非识难;二、色相非心难。」「有色非识难」是偏重在色法的体性,「色相非心难」是从色法的形状,从体性跟形状的一种相续的坚固性,来问难唯识道理。先看第一「有色非识难」,这当中有二段:「一、结前起难;二、例前答释」。先看它提出什么问难:

  

  如是已说种种诸识,如梦等喻。

  

  即于此中,眼识等识可成唯识。 眼等诸识,既是有色,亦唯有识,云何可见?

  

  前面「种种」的十一个「识」,说依他起相,从「梦」中的譬「喻」,我们知道这整个依他起都是一念心所变现的。但是这个地方,问难人他从二个角度来问难:第一个「眼识等识」,这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这六个识它是一个心法,那心法是由心所变现、是从阿赖耶识所变现,这个我们容易理解;但是「眼等诸识」,眼等五根,还有六尘,五根、六尘这是一个色法,「色」法是有质碍的,譬如说地是坚性的、水是湿性的、火是热性的、风是动性的,这个色法是有它固定的体性;我们的心是变化多端的,一下子起善、一下子起恶,这么一个地水火风固定的体性,怎么能够说是变化的心所变现的呢?就是从色法,「有色非心难」,色法是有质碍的,心是没有质碍的,怎么能够说色法是心法所变现呢?「云何可见?」提出这个问难。这以下回答:

  

  丑二、例前答释

  

  此亦如前,由教及理。

  

  这个地方,论主说:「前」面「教」法的如梦如幻,或者从道「理」当中已经作说明了。就是说,这个色法的体性是坚定的,是因为这个色法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,这个阿赖耶识它的体性也是稳定的,所以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,它所显现的影像也是稳定的,只要种子的能力没有消失之前,这一期生命当中的这个色法也是稳定的,因为色法不是第六意识变现的,是第八识,第八识是稳定的。比如说:水,人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,水释放的是湿性;但是饿鬼道众生接触的水,是一种燥热的火性。所以你不应该说一切法的体性,是离心别有自体,不能这样子讲。它如果有自体,所有的众生接触它,都应该是同一个体性;但事实上不同的众生去接触这个法的时候,这个色法是有变化的,所以是由心来决定这个法的性质。前面是「有色非识难」,从色法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风的体性来问难唯识的道理;这以下「色相非心难」,从物质的形状来问「难」:

  

  子二、色相非心难(分二:丑一难;丑二释) 丑一、难

  

  若此诸识,亦体是识,何故乃似色性显现,一类坚住,相续而转?

  

  「若此」五根、六尘色法的「诸识」,是由心所变现的影像,为什么「色」法的形状是「一类坚住,相续而转」呢?它是这么稳定而且相续的「现」前!既然心的形状是变化多端的,为什么能够变化出形状这么稳定的东西呢?其实这个回答跟前面是一样,因为它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。前面一段的说明是从业力的造作,这个地方是从果报的受用。

  

  果报的受用,在《楞严经》讲到唯心所现,它说: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清净本然的。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明了的心,虽然是有很多很多的业力;但是我们把这个心归零,把心带回家以后,我们的本性是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的。既然是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,那为什么有山河大地存在呢?佛陀回答说:这个叫做「循业发现」。每一个人内心当中,循着自己的业,去发现自己的果报。比如说:今天虽然大家都住在同一间寺庙,但是每一个人在受用寺庙的果报是有差异的,就是你眼睛所见的颜色、耳朵所听的声音、所接触的感受都不同,没有一个人相同。同样一个音声,有些人觉得这个音声是悦耳,有些人觉得这个声音对他是伤害的、是逼迫的。就是说,每一个人遵循他心中的业力,去发现外面的果报。你有业力,你自己的业力变现一个影像,然后让你自己去受用,不是外面有业力来趋导你,不是这个意思,是自变、自缘,你循业发现,你自己有这个业种子,就变现了五根、六尘,你自己再去受用这个果报。因为业力本身是相续的,所以你感到果报好象「一类相续」;但是等到业力结束的时候,果报就消失掉了,你就换另外一个果报。这个地方,从「循业发现」来说明果报的受用,也是不离开心识。这以下回答:

  

  丑二、释(分二:寅一长行;寅二颂) 寅一、长行(分三:卯一标所须因;卯二逐理征责; 卯三结成正义) 卯一、标所须因

  

  这当中有二段:「一、长行;二、颂」。「长行」当中有三段:「一、标所须因;二、逐理征责;三、结成正义」。我们先看果报受用的回答:

  

  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。

  

  这个地方,论主没有直接从「循业发现」的角度回答,是从色法所造成的过失,从过失的因缘来说明。说「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」,就是说这个五根、六尘──众生的果报相,有很多快乐的果报、痛苦的果报,这种果报,就是引生我们内心「颠倒诸杂染法」的依止处。这个「颠倒」就是无明,我们对所知影像一种错误的认知,因为「颠倒」就产生「杂染」──烦恼杂染、业杂染跟生杂染,这一切颠倒的三杂染,都是因为果报相似坚固的显现,才使令我们产生颠倒。就是说众生所有「颠倒」的根源,就是贪爱的烦恼。为什么会起贪爱?当然是面对色法起贪,就是对色声香味触这六尘的境界产生贪爱。为什么会贪爱呢?因为色法显现的时候,它有一种相续性。你今天看到房子存在,昨天也存在,前天也存在,它不断的存在,你就认为这个法是真实的,产生了常、乐、我、净四种颠倒。这个时候,人一颠倒以后,就容易起烦恼、造罪业了。所以这个色法的「一类坚住,相续而转」,是我们整个众生起颠倒,生起三杂染的主要根源。我们凡夫在受用果报的时候,就很容易在果报当中产生迷惑颠倒。

  

  卯二、逐理征责

  

  若不尔者,于非义中起义颠倒,应不得有。 此若无者,烦恼、所知二障杂染,应不得有。 此若无者,诸清净法,亦应无有。

  

  假设这个色法的体性不是「一类坚住,相续而转」,是变化的,比如说:你要是生长在无色界,那就好了,因

  

  为无色界的色法是变化多端,它没有业果色,它是定自在所生色,它的色法是随心而随时变化的。我们欲界众生的色法是一类坚住的,所以我们会在「非义」的我空、法空体性当中,产生一种真实「义」的「颠倒」。假设色法的颠倒不存在,「烦恼障、所知障二」种「杂染」就会「不」存在了。没有烦恼障、所知障,所有的戒、定、慧的熏修就不需要了。所以追根究底,众生的杂染就是从六尘─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──常、乐、我、净的颠倒,就很容易勾引我们去造业了。

  

  卯三、结成正义

  

  是故诸识,应如是转。

  

  前面五根、六尘种种的色法,其实是一念的心所相续变现、相续「转」生的,不是离心别有的。我们凡夫的颠倒,开展出来有常、乐、我、净四种颠倒;但是最严重的颠倒就是「常见」,我们一直认为生命是恒常住不变异的,这样的颠倒,就很很容易使令我们产生错误判断而起烦恼造业。

  

  这个常见的颠倒,我以前在佛学院的时候,有一个学生,差不多是二十岁的年轻人,这个人很有善根。他来读佛学院的时候,他整个依他起的因缘法,可以说是福报享尽、业障现前──身体也不好,整个因缘都不是很好。后来他发心出家修行,在佛学院用功了五年,很有长进,他的身体变得健康,身相变得庄严,福报也现前,供养也变多了。这当然是一个因缘的改变,好的现象。但是后来他起了常见的颠倒,他认为:我现在的因缘非常具足,身体健康、福报又现前,我现在还俗回去,可以好好的享受人生。那个时候我就劝他:你不能有这个的念头,这是不对的!但是他没有听从我们同参道友的建议,他还俗了。后来还俗不到半年,他整个身体的健康、福报的因缘,全部破坏消失掉,变成以前的苦恼相、业障相。这怎么回事呢?就是你现在的影像是因为归依三宝,有出家众戒体的摄受,你有福报相现前,这个影像的背后是有因缘的力量资持的;结果你破坏你的根本,你去追求枝末!就是说,我们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影像受用,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那是因为我们奉持佛陀的教法,努力的熏修戒定慧;假设你忘了后面内心的功德,你去追逐外在的影像,那你后面的功德没有了,你外在的影像也没有了,因为它是心所变现的,它是某一方面善根的心所变现的影像。

  

  我经常在想:我们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,在佛前很真实、很认真的宣布:从今以后,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。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佛前许下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