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卷

  第三卷

  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五页,「参、随文释义」。

  

  本论是印度的祖师无著菩萨所作的,他当初造作本论的根据,主要是根据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,另外他也参考了《般若经》《华严经》《辩中边论》跟《瑜伽师地论》。所以本论的内容结构,它等于是融合了「性、相」二宗的经论,把它会归成十种的修学法要,来开展大乘的道次第。我们从佛教史上来看,不管是印度、不管是中国的祖师,对本论都相当的重视,可以说是把本论列做修学大乘的根本论典。为什么它能够当做根本论典呢?我们过去在学习大乘经论的时候,都是局部性的学习,就是根据某一个重点来学习,所以我们过去必须广学多闻,你必须要从很多的经论当中,去了解大乘的全貌。本论的特色,在于它的一个内容的完整、次第的分明,所以它能够引导我们,很正确的了解大乘的道次第,所以它的确有资格当做修学大乘的根本论典。这以上是简单把我们前面所说的前言,说明本论的内容跟特色,作一个复习。接下来我们就正式的说明「随文释义」,随顺论文,来解释它的义理。

  

  ○入文分三:甲一、总标纲要分;甲二、依标广释 分;甲三、结指释竟分。

  

  这当中有三大科:一个是「总标」,第二个是「广释」,第三个作总「结」。我们先看第一个「总标」:

  

  第三卷

  

  甲一、总标纲要分(分二:乙一明造论意;乙二明论所依) 乙一、明造论意

  

  「总标」当中分二科:先说明「造论」的宗旨,再说明本「论依」止的法要。我们看论文:

  

  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中,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,为显大乘体大故说。

  

  这一段的论文,它的前半段是说明本论的一个传承。本论的十种法要,事实上是根据「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」,在佛陀前面的这些法身「菩萨」所宣说的。无著菩萨是根据这些法门,把它开展出来。这十种法门,它所要表达的宗旨,是开显大乘佛法的体性,是特别的广大、特别的殊胜。

  

  「大乘体大」这句话,我们简单的把它说明一下。天台宗智者大师,他认为法门都有一个依止的理体,因为你依止的理体不同,你就开出不同的知见、修行方法,最后影响你的果证。智者大师认为:小乘的理体叫做偏空的法性,大乘的理体是中道实相。小乘的教法,它根本的理体是偏空的法性。为什么叫「偏」呢?就是说它没有完全看到生命的真相,只看到生命「空」的这部分;诸佛菩萨种种的庄严妙有,小乘的学者没有真实的观察到。大乘的学者在观察的时候,看到生命的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的全貌,所以叫中道的实相。这样一个广大的体性,在本论的下一科说明它所依止法要的地方,它开出了整个大乘的信、解、行、证,信、解、行、证都是广大的。相信大乘的实相、理解大乘实相、修行大乘实相、最后证入大乘实相,不管信、解、行、证都是甚深广大,所以它称为「大」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作为本论的开头,它先把造论的宗旨标出来,让大家知道:我们学习本论,是要了解到、或者说是要悟入整个大乘的中道实相,而来学习本论的。这个地方是先标出造论的宗旨。

  

  乙二、明论所依(分三:丙一标显;丙二辨次第;丙三显能摄) 丙一、标显(分二:丁一长行;丁二颂) 丁一、长行(分二:戊一标;戊二显) 戊一、标(分三:己一标十相数;己二列十相名;己三结显佛语) 己一、标十相数

  

  要开显这样的宗旨,这当中有三个法要必须要开显:「丙一」的「标显」,「丙二」的「辨次第」,「丙三」是「显能摄」。这个「标显」,它主要是标显大乘佛法的殊胜。这个地方等于是先建立大乘的信心,先从法门的殊胜而建立信心。这个「辨次第」是说明法门的内容,包括甚深见、广大行、究竟果的一个道次第,正式说明它的次第。第三个是总结这些大乘的信心、大乘的修学法要,本论都能够圆满的收摄。也就是说整个大乘的信、解、行、证,本论都能够收摄,而没有任何的欠缺,第三科「显能摄」是作一个总结。所以说这个地方的「总标」,把大乘的信心,还有大乘的修学法要,先把它作一个说明。

  

  先看信心的部分。「标显」当中有「长行」跟偈「颂

  

  」,这都是印度说法的标准模式,先讲长行再讲偈颂。我们先看「长行」。「长行」当中,分成「标」跟「显」,先作一个略标,然后再详细的开显。略标当中有三科:「标十相数、列十相名、结显佛语」。先看「标十相数」,我们看论文:

  

  谓依大乘,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:

  

  这个地方是说明,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有小乘、大乘,事实上,只有「依」止「大乘」的教法,三世「诸佛」才有所谓「十相殊胜殊胜语」的教授,这个是小乘所没有的。「殊胜殊胜语」这句话,我们解释一下,先解释「殊胜」。第一个「殊」叫差别义,就是说它跟小乘,有不共的地方,有差别。我们身为一个菩萨,我们刚开始在调伏三界烦恼的时候,我们也观察无常、观察不净,这个地方它是共声闻修学的;但是在大乘的佛法当中,广学无量的善法、广摄无量的众生,这个地方是不共于声闻的地方,大乘佛法有它不共于声闻的地方,所以叫差别。第二个「胜」是超越,它不但跟它有所不共,而且它不共的地方,是超越小乘的,所以叫「殊胜」,有它的一个差别义、有它的一个超越义。这个地方的「殊胜」跟「殊胜语」有什么差别呢?古德解释说:这个「殊胜」是约着契理来说,它能够上契诸佛实相的道理;「殊胜语」是约着契机,它能够下契众生差别的根机。正如《法华经》上说,整个大乘的妙法,智者大师将它分成二类,说是「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」。这个方便门就是权法,真实相是实法。就是说佛陀要引导一切众生悟入中道的实相,开出无量的方便法门,你可以从拜佛、也可以从持咒、也可以从观想,这种方便法门的施设,这样的一个教法叫做「殊胜语」,是佛陀所施设的一个方便法门。我们依止这个方便法门,我们趋向真实的道理,这个叫「殊胜」。所以这个「殊胜」是约着果地的功德来说,这个「殊胜语」是一个因地的教法,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得出来,大乘佛法若因、若果都是殊胜。这个地方是把本论的十种修行法门,先作一个赞叹,或者说是把它的项目标出来。

  

  己二、列十相名

  

  前面是标出十个法门的数目,这以下是把它的名称给列出来,我们把它念一遍:

  

  一者,所知依殊胜殊胜语; 二者,所知相殊胜殊胜语; 三者,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; 四者,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; 五者,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; 六者,即于如是修差别中,增上戒殊胜殊胜语; 七者,即于此中,增上心殊胜殊胜语; 八者,即于此中,增上慧殊胜殊胜语; 九者,彼果断殊胜殊胜语; 十者,彼果智殊胜殊胜语。

  

  这个地方,把本论所开展出的大乘修学次第,这十种法门的名称标出来,后面会解释。

  

  己三、结显佛语

  

  由此所说,诸佛世尊契经诸句,显于大乘,真是佛语。

  

  (这个地方少了一个逗号,我们应该在「诸佛世尊契经诸句」下面加一个逗号,这个义理才会清楚。)好,我们把这句话消释一下。「由此所说」的这十种殊胜殊胜语,它是出自「诸佛世尊」在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当中所开显的。这个「殊胜殊胜语」,是佛陀在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中所开出的名相。由这十种法门,可以知道「大乘」法门的殊胜,也可以知道大乘法门「真是佛」所宣说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就是你要修大乘佛法,你要先建立大乘的信心。当然整个信心来自于对法门的传承,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宗教师,跟做一个学术研究者的差别,我们对所修的法门,生起一个强烈归依的心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这样的归依心,主要就是说:你要相信大乘佛法的殊胜,你就能够相信大乘是佛说。

  

  我们接触到南传佛教的修行者、或者有些学术界的学者,他们总是会有一种错误的思想:认为佛陀只有讲小乘法。你要问他说:这些大乘经典是怎么来的呢?他说:佛陀只讲原始佛教──《阿含经》,这些大乘经典,是后人根据《阿含经》的思想,开展出来的。这样的思想当然是非常的错谬,因为在大乘里面很多的思想,是小乘的思想所没有的,它不可能从这地方开展出来。所以《法华经》很明显的说明:佛陀出世的本怀,是要「开示一切众生,悟入佛之知见」,悟入中道实相的真理。这意思就是说:

  

  其实佛陀出世的本怀,是要讲大乘佛法的。大乘佛法应该是根本法门,因为有些众生不能接受,佛陀只好不得已「于一佛乘,分别说三」。所以正确的说:大乘佛法是整个佛法的根本法门,小乘的佛法是枝末法门。不应该说:大乘是小乘开展出来的;应该说:小乘佛法,是大乘佛法开展出来的。因为你不能全盘接受,那你就先接受一部分,接受空性的部分。应该是这样讲。所以这个地方,等于是先作总标,就是:我们学习这十种法门的殊胜以后,我们了解到大乘佛法是特别的殊胜,而且是佛所宣说的。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这样的信心,相信大乘佛法的殊胜,也相信大乘佛法是佛陀出世的本怀。那作为一个「标」,它是把重点标出来,这样的理由,后面会说明,会有一些足够的理由,让你相信大乘的殊胜,跟大乘是佛说的。无著菩萨作出这样的一个宗旨以后,以下这个「显」,他必须把这样一个宗旨的理由说出来。

  

  戊二、显(分二:己一显是佛语;己二显是大乘性) 己一、显是佛语(分三:庚一乘前起问;庚二出体正答 ;庚三结依大乘) 庚一、乘前起问

  

  「显」当中分二科:第一科「显是佛语」,第二科「显是大乘性」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