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叁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五頁,「參、隨文釋義」。
本論是印度的祖師無著菩薩所作的,他當初造作本論的根據,主要是根據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,另外他也參考了《般若經》《華嚴經》《辯中邊論》跟《瑜伽師地論》。所以本論的內容結構,它等于是融合了「性、相」二宗的經論,把它會歸成十種的修學法要,來開展大乘的道次第。我們從佛教史上來看,不管是印度、不管是中國的祖師,對本論都相當的重視,可以說是把本論列做修學大乘的根本論典。爲什麼它能夠當做根本論典呢?我們過去在學習大乘經論的時候,都是局部性的學習,就是根據某一個重點來學習,所以我們過去必須廣學多聞,你必須要從很多的經論當中,去了解大乘的全貌。本論的特色,在于它的一個內容的完整、次第的分明,所以它能夠引導我們,很正確的了解大乘的道次第,所以它的確有資格當做修學大乘的根本論典。這以上是簡單把我們前面所說的前言,說明本論的內容跟特色,作一個複習。接下來我們就正式的說明「隨文釋義」,隨順論文,來解釋它的義理。
○入文分叁:甲一、總標綱要分;甲二、依標廣釋 分;甲叁、結指釋竟分。
這當中有叁大科:一個是「總標」,第二個是「廣釋」,第叁個作總「結」。我們先看第一個「總標」:
第叁卷
甲一、總標綱要分(分二:乙一明造論意;乙二明論所依) 乙一、明造論意
「總標」當中分二科:先說明「造論」的宗旨,再說明本「論依」止的法要。我們看論文:
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中,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,爲顯大乘體大故說。
這一段的論文,它的前半段是說明本論的一個傳承。本論的十種法要,事實上是根據「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」,在佛陀前面的這些法身「菩薩」所宣說的。無著菩薩是根據這些法門,把它開展出來。這十種法門,它所要表達的宗旨,是開顯大乘佛法的體性,是特別的廣大、特別的殊勝。
「大乘體大」這句話,我們簡單的把它說明一下。天臺宗智者大師,他認爲法門都有一個依止的理體,因爲你依止的理體不同,你就開出不同的知見、修行方法,最後影響你的果證。智者大師認爲:小乘的理體叫做偏空的法性,大乘的理體是中道實相。小乘的教法,它根本的理體是偏空的法性。爲什麼叫「偏」呢?就是說它沒有完全看到生命的真相,只看到生命「空」的這部分;諸佛菩薩種種的莊嚴妙有,小乘的學者沒有真實的觀察到。大乘的學者在觀察的時候,看到生命的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的全貌,所以叫中道的實相。這樣一個廣大的體性,在本論的下一科說明它所依止法要的地方,它開出了整個大乘的信、解、行、證,信、解、行、證都是廣大的。相信大乘的實相、理解大乘實相、修行大乘實相、最後證入大乘實相,不管信、解、行、證都是甚深廣大,所以它稱爲「大」。這個地方就是說,作爲本論的開頭,它先把造論的宗旨標出來,讓大家知道:我們學習本論,是要了解到、或者說是要悟入整個大乘的中道實相,而來學習本論的。這個地方是先標出造論的宗旨。
乙二、明論所依(分叁:丙一標顯;丙二辨次第;丙叁顯能攝) 丙一、標顯(分二:丁一長行;丁二頌) 丁一、長行(分二:戊一標;戊二顯) 戊一、標(分叁:己一標十相數;己二列十相名;己叁結顯佛語) 己一、標十相數
要開顯這樣的宗旨,這當中有叁個法要必須要開顯:「丙一」的「標顯」,「丙二」的「辨次第」,「丙叁」是「顯能攝」。這個「標顯」,它主要是標顯大乘佛法的殊勝。這個地方等于是先建立大乘的信心,先從法門的殊勝而建立信心。這個「辨次第」是說明法門的內容,包括甚深見、廣大行、究竟果的一個道次第,正式說明它的次第。第叁個是總結這些大乘的信心、大乘的修學法要,本論都能夠圓滿的收攝。也就是說整個大乘的信、解、行、證,本論都能夠收攝,而沒有任何的欠缺,第叁科「顯能攝」是作一個總結。所以說這個地方的「總標」,把大乘的信心,還有大乘的修學法要,先把它作一個說明。
先看信心的部分。「標顯」當中有「長行」跟偈「頌
」,這都是印度說法的標准模式,先講長行再講偈頌。我們先看「長行」。「長行」當中,分成「標」跟「顯」,先作一個略標,然後再詳細的開顯。略標當中有叁科:「標十相數、列十相名、結顯佛語」。先看「標十相數」,我們看論文:
謂依大乘,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:
這個地方是說明,在佛陀的教法當中有小乘、大乘,事實上,只有「依」止「大乘」的教法,叁世「諸佛」才有所謂「十相殊勝殊勝語」的教授,這個是小乘所沒有的。「殊勝殊勝語」這句話,我們解釋一下,先解釋「殊勝」。第一個「殊」叫差別義,就是說它跟小乘,有不共的地方,有差別。我們身爲一個菩薩,我們剛開始在調伏叁界煩惱的時候,我們也觀察無常、觀察不淨,這個地方它是共聲聞修學的;但是在大乘的佛法當中,廣學無量的善法、廣攝無量的衆生,這個地方是不共于聲聞的地方,大乘佛法有它不共于聲聞的地方,所以叫差別。第二個「勝」是超越,它不但跟它有所不共,而且它不共的地方,是超越小乘的,所以叫「殊勝」,有它的一個差別義、有它的一個超越義。這個地方的「殊勝」跟「殊勝語」有什麼差別呢?古德解釋說:這個「殊勝」是約著契理來說,它能夠上契諸佛實相的道理;「殊勝語」是約著契機,它能夠下契衆生差別的根機。正如《法華經》上說,整個大乘的妙法,智者大師將它分成二類,說是「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」。這個方便門就是權法,真實相是實法。就是說佛陀要引導一切衆生悟入中道的實相,開出無量的方便法門,你可以從拜佛、也可以從持咒、也可以從觀想,這種方便法門的施設,這樣的一個教法叫做「殊勝語」,是佛陀所施設的一個方便法門。我們依止這個方便法門,我們趨向真實的道理,這個叫「殊勝」。所以這個「殊勝」是約著果地的功德來說,這個「殊勝語」是一個因地的教法,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,大乘佛法若因、若果都是殊勝。這個地方是把本論的十種修行法門,先作一個贊歎,或者說是把它的項目標出來。
己二、列十相名
前面是標出十個法門的數目,這以下是把它的名稱給列出來,我們把它念一遍:
一者,所知依殊勝殊勝語; 二者,所知相殊勝殊勝語; 叁者,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; 四者,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; 五者,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; 六者,即于如是修差別中,增上戒殊勝殊勝語; 七者,即于此中,增上心殊勝殊勝語; 八者,即于此中,增上慧殊勝殊勝語; 九者,彼果斷殊勝殊勝語; 十者,彼果智殊勝殊勝語。
這個地方,把本論所開展出的大乘修學次第,這十種法門的名稱標出來,後面會解釋。
己叁、結顯佛語
由此所說,諸佛世尊契經諸句,顯于大乘,真是佛語。
(這個地方少了一個逗號,我們應該在「諸佛世尊契經諸句」下面加一個逗號,這個義理才會清楚。)好,我們把這句話消釋一下。「由此所說」的這十種殊勝殊勝語,它是出自「諸佛世尊」在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當中所開顯的。這個「殊勝殊勝語」,是佛陀在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中所開出的名相。由這十種法門,可以知道「大乘」法門的殊勝,也可以知道大乘法門「真是佛」所宣說的。所以這個地方,就是你要修大乘佛法,你要先建立大乘的信心。當然整個信心來自于對法門的傳承,就是說我們身爲一個宗教師,跟做一個學術研究者的差別,我們對所修的法門,生起一個強烈歸依的心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這樣的歸依心,主要就是說:你要相信大乘佛法的殊勝,你就能夠相信大乘是佛說。
我們接觸到南傳佛教的修行者、或者有些學術界的學者,他們總是會有一種錯誤的思想:認爲佛陀只有講小乘法。你要問他說:這些大乘經典是怎麼來的呢?他說:佛陀只講原始佛教──《阿含經》,這些大乘經典,是後人根據《阿含經》的思想,開展出來的。這樣的思想當然是非常的錯謬,因爲在大乘裏面很多的思想,是小乘的思想所沒有的,它不可能從這地方開展出來。所以《法華經》很明顯的說明:佛陀出世的本懷,是要「開示一切衆生,悟入佛之知見」,悟入中道實相的真理。這意思就是說:
其實佛陀出世的本懷,是要講大乘佛法的。大乘佛法應該是根本法門,因爲有些衆生不能接受,佛陀只好不得已「于一佛乘,分別說叁」。所以正確的說:大乘佛法是整個佛法的根本法門,小乘的佛法是枝末法門。不應該說:大乘是小乘開展出來的;應該說:小乘佛法,是大乘佛法開展出來的。因爲你不能全盤接受,那你就先接受一部分,接受空性的部分。應該是這樣講。所以這個地方,等于是先作總標,就是:我們學習這十種法門的殊勝以後,我們了解到大乘佛法是特別的殊勝,而且是佛所宣說的。我們應該建立一個這樣的信心,相信大乘佛法的殊勝,也相信大乘佛法是佛陀出世的本懷。那作爲一個「標」,它是把重點標出來,這樣的理由,後面會說明,會有一些足夠的理由,讓你相信大乘的殊勝,跟大乘是佛說的。無著菩薩作出這樣的一個宗旨以後,以下這個「顯」,他必須把這樣一個宗旨的理由說出來。
戊二、顯(分二:己一顯是佛語;己二顯是大乘性) 己一、顯是佛語(分叁:庚一乘前起問;庚二出體正答 ;庚叁結依大乘) 庚一、乘前起問
「顯」當中分二科:第一科「顯是佛語」,第二科「顯是大乘性」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