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卷
好,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七頁,這個地方是講到「總標」。「總標」當中,無著菩薩第一個先贊歎大乘佛法的殊勝,來建立我們的信心;第二個是開顯大乘的修學法要。第一個先講大乘的殊勝,殊勝當中又分二段:第一個約法明殊勝,約著法門的自體來說明殊勝,這當中有十個法門。
我們現在講菩薩律儀,看第七頁的第一段:「菩薩律儀,說名此中增上戒體。」前面的唯識性、六波羅蜜多,它是一個別相的說明,把這個自利跟利他各別的說明。這以下的是一個總相,把菩薩的自利、利他,會歸到菩薩一念心中的戒定慧,把自利跟利他合起來講。身爲一個菩薩,剛開始就是受菩薩戒,你要成爲一個菩薩,你必須要有一個菩薩的戒體,就是在佛前發願,生起一個增上心,發起誓斷一切惡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衆生的願,來受持菩薩的戒法。這樣的戒法當中,在內心運作的時候,能夠産生一種增上的功能。這個「增上」就是一個很強大的力量,能夠滅惡生善,這叫「增上」。這個就是所謂的菩薩叁聚淨戒。這叁聚淨戒,在攝律儀戒的部分,有一大部分是共聲聞學的,其實菩薩在修律儀戒的時候,要等同聲聞來修學。譬如說,殺、盜、淫、妄,菩薩不能做;連微細的威儀,身爲一個菩薩也不能被譏嫌。所以諸多的攝律儀戒,絕大部分都是共聲聞修學的。但是攝善法戒、攝衆生戒,這個地方是完全不共聲聞,因爲聲聞人的戒法,你打開,沒有攝善法戒,聲聞的戒法沒有鼓勵你修善的,不鼓勵,也不鼓勵你度化衆生。這個地方是說明:菩薩律儀有些是共聲聞,有些是不共聲聞。這是講到戒,你內心當中,先成就一個增上的戒體。
第四卷
第二個「首楞伽摩、虛空藏等叁摩地,說名此中增上心體」,講禅定。菩薩所要(成就)的禅定,它舉出二個做代表:第一個、首楞嚴王叁昧;第二個、虛空藏叁昧。這個「首楞嚴」,翻成中文叫究竟堅固,就是這個禅定是不可破壞的。「虛空藏」,就是取這個虛空,說是「清淨法性,猶如虛空」,這個虛空藏叁昧,事實上就是真如叁昧。我們作一個說明。小乘法的禅定,當然是四禅八定。我們就會:四禅八定跟首楞嚴王叁昧、真如叁昧,有什麼差別呢?都是一種「不動」,所謂的內心跟境界的時候,「心于境緣,內心不動」;但是這個地方「不動」,有淺深的差別。小乘四禅定的不動,他是從事相的因緣上修行,講得明白一點,小乘的禅定是依生滅心來修。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觀照內心的時候,觀照我們剎那生剎那滅的心念,而且這個心念它是一種多元化的攀緣,它不是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。這樣的一個擾動性,就會折損我們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力量,堪能性就薄弱。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強我們心的專注力,你會攀緣,我就讓你專注,透過我們心中的「心于所緣,專一安住;心于所緣,相續安住」,這個時候強迫我們這一念攀緣的心,安住在一個所緣境,這個時候達到禅定。這樣的禅定就是依止生滅心來修禅定,這樣的禅定就容易破壞了,因爲它是依止生滅心的。你只要有病痛的因緣、或者是有一些複雜人事的幹擾,你這個禅定就失掉了,因爲它因地是生滅心,它的果報也容易生滅。
「蠻、滿」二字于副詞當很、十分時多見混用。如:蠻好與滿好,蠻不錯與滿不錯等。 就字之本義推之,「滿」本有十分的意思,「蠻」則爲種族名,所以若欲選一較適當之用字,于很、十分的意思上,以使用「滿」字較宜。
第二種的禅定,是從內心的理體上修禅定。就是說,我們剛開始觀察我們內心的時候,是從內心的表層來觀察,我們觀察到我們內心是生滅變化的。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修我空觀、法空觀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我們把這個觀照力現前,就把這個生滅心都撥開來,這觀進去啊,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。這時候我們觀到我們這一念──離開種種生滅作用,一個清淨本然不生不滅的心性現前。這個時候我們發覺:其實我們的心──何期自性,本不動搖。它本來就不動的,你幹嘛修禅定呢?你這不是多此一舉嗎?所以在首楞嚴王叁昧,《楞嚴經》所說的首楞嚴王叁昧;或者是虛空藏,所謂的真如叁昧:它的禅定都是先觀後止,就是先起觀,就是你透過觀照,先通過你表層的心性這種生滅心,然後進入到你不生滅本性,這個地方你安住下來就對了。你不用刻意去專注。它是怎麼修呢?套一句印光大師的開示說:「心常覺照,不隨妄轉。」你只要做一件事情──不隨妄轉就好了,不要隨妄想心。妄想心一定會有,因爲它是你內心的種子在釋放一種功能,它有時候想東想西,但重點是你心保持覺照。禅宗的大德他看到你,他告訴你說:你要經常注意啊,主人翁啊!你要醒一醒。(呵──)就是說你這主人翁一睡著了,你就被妄想牽著走,那你就隨業流轉了。主人翁,你要醒一醒!你就是正念真如,把你內心的清淨本性、那種覺照保持住,而這樣的禅定是不容易破壞的。
我們淨土宗倒是滿重視首楞嚴王叁昧的,因爲你臨命終的時候,諸位都知道:你往生淨土,它不在乎你修了多
的感應道交、來自于少善業。印光大師再叁強調:往生淨土來自于跟彌陀彌陀本願的攝受。你要不是蒙彌陀本願的攝受,連阿羅漢都去不了淨土。阿羅漢的神通,只能夠到一個十方世界,它十萬億個世界,你怎麼去呢?那你要跟彌陀感應道交,你臨終要正念分明。你不可能依止四禅來正念,因爲臨終的時候禅定會失掉。在唯識學上說:臨終的時候是亂心位,你就算得到禅定,臨終的時候都會破壞掉。但是你修首楞嚴王叁昧,你內心當中很清楚觀察到:這個妄想是不真實的。它不能幹擾你,你只要不隨它轉就好了。這個時候你不管起什麼念頭,說是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人「一切諸根悉皆敗壞,一切眷屬悉皆舍離,一切威勢悉皆退失,一切珍寶不複相隨」,內憂外患;但是他內心當中,把心帶回家,安住在他清淨大智慧光明的心性當中,他不動。他的不動,不是說「我把妄想消滅」,不是這個意思;而是我就「心常覺照,不隨妄轉」就夠了。然後在不隨妄轉當中,把佛號現起來,正念分明,這個就是首楞嚴王叁昧,或者叫真如叁昧。
本論的特色,我們會發覺:它講甚深見的時候,依止阿賴耶識;但它修首楞嚴王叁昧的時候,它不依止阿賴耶識,它不依止生滅門,它把阿賴耶識撥開來,它看到阿賴耶識後面的老板(呵──),它是依止主人翁來修叁昧的,這是本論特別的地方。所以我們不要說:唉呀!這個論是阿賴耶識,那這個是別教!其實這部論是別兼圓,你看它的禅定度,它依止首楞嚴王叁昧、虛空藏叁昧,這個都是圓頓法門,都是稱性起修。所以本論我們不要太盲目的就把它判做別教,應該說它是類似《華嚴經》的別兼圓,有別有圓。它道次第,你看它的唯識性,它是先空、次假、後中,它比不上天臺的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它有的地方強調次第性;但是它修禅定的時候,它是用圓融性修禅定的。這個地方,大家要稍微細心的分別。
「無分別智,說名此中增上慧體。」這個禅定是一種不動,不爲妄想所動。那只有不動,當然是消極的,我們應該主動的攻擊煩惱。怎麼攻擊呢?就是修「無分別智」。其實這個地方只是一個代表,在本論的「增上慧」,它講到加行智、根本智跟後得智,所有菩薩的叁種智慧,它都會廣泛的說明。前面的禅定跟戒,它是消極的,或者說是壓住煩惱,或者說是我們不隨煩惱而轉;但是這個智慧,它是主動的消滅煩惱,采取主動的,開始去觀照煩惱,把煩惱的功能一一地破壞掉。它所依止的有叁種智慧:加行智、根本智、後得智,在本論都會詳細的說明。到這個地方都叫做廣大行,菩薩的一個自利、利他的妙行。
這以下就說明,它的果位的功德。「無住涅槃,說名彼果斷體。」菩薩經過這樣的修行以後,有什麼樣的結果呢?第一個、成就一個斷德的功德,就是涅槃,它有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的中道涅槃。這個涅槃的意思是說:菩薩的生命當中,沒有二種生死的幹擾,沒有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這種擾動相的幹擾。
第叁、「叁種佛身:一、自性身;二、受用身;叁、變化身:說名彼果智體。」菩薩不但是寂靜,他在寂靜的心中,能夠顯現叁種的依正莊嚴:自性身,或者叫法性身,這個法性身是沒有形相的,是一個理體;受用身跟變化
身都是有形相,有自受用跟他受用;變化身就是應化身:這都是菩薩的智德。
這十種法門,就是本論所要探討的──從因到果的一個修行的道次第。這個地方,是先解釋大乘十個法門的自體。
辛叁、顯勝(分二:壬一顯異余乘;壬二顯自最勝) 壬一、顯異余乘
「顯勝」當中分二科:「一、顯異余乘;二、顯自最勝。」先說明「顯異余乘」,我們看論文:
由此所說十處。顯于大乘異于聲聞乘。
我們前面所說的「十」種法門,不管是從正見、修行,到最後的證果,這樣的教授,我們在《阿含經》、阿毗達磨裏面是看不到的。《阿含經》裏面,沒有講到要建立阿賴耶識的知見──修我空觀、法空觀,還修假觀、再曆事練心,它都沒有這樣的教授;它只是一味的厭離生死、欣求涅槃。所以這樣子的教法,其實是不共于聲聞的。你不能夠說大乘是從聲聞裏面開展出來,因爲聲聞教法根本沒有這種傳承,你怎麼開展呢?所以「大乘」佛法有不共于「聲聞」的地方。這個不共于聲聞的地方,是怎麼出現的呢?爲什麼會有這個教法?
壬二、顯自最勝
又顯最勝,世尊但爲菩薩宣說。
這個教法,是菩薩針對內心當中,具足中道實相根性的人來宣說的。因爲小乘的學者,他對苦谛的感受太強烈了。他對生命的苦太強烈了以後,他極度的厭離,你告訴他說:「猶如蓮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