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華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」,他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法門。就是這個杯子的玻璃太薄了,你這個甘露水裝到這個杯子,就破掉了。所以佛陀就給他一些小法門,先了脫生死再說了。所以菩薩是爲了大乘根機的人,來宣說大乘法的。

  

  庚叁、結依大乘

  

  是故應知:但依大乘,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。

  

  所以我們身爲一個大乘的佛弟子啊,我們要深深的相信:只有在「大乘」的教法當中,「諸佛世尊」才「有」這「十相殊勝殊勝語」的教授。這個地方我們把「約法門明殊勝」作個總結。就是說佛在世的時侯,大小乘的教法是同時並顯的:佛陀爲小乘根機的人說小乘法,爲大乘根機的人說大乘法。佛陀滅度以後,弟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,各立門戶,就有各式各樣的部派、各式各樣的宗派建立。建立宗派以後,他就不學其他宗派的教法了;甚至有些小乘的學者,對于他所不知道的領域,就妄生毀謗,就是有這個過失出現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要深信:大乘佛法有它不共小乘的地方,而且是殊勝的。

  

  無著菩薩的另外一個著作《大乘莊嚴經論》,他提出了七點的理由來證明大乘是佛說。我提出其中的一點,這一點就是說:「有,無有故。」我們對于佛法的教授,有二種看法:第一個是「有」,就是說,小乘是佛說,大乘也是佛說,這叫做有,這當然是沒問題;第二個是「無有」,「無有」的意思就是說,如果大乘不是佛說,那小乘法也不是佛說。你否定了大乘,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宗派。爲什麼這樣子講呢?因爲小乘的教法,不能引發一個衆生發菩提心,沒辦法的!不能發菩提心,當然不能成佛。小乘的教法,是引導所有的人入涅槃,那誰出來說法呢?沒有人說法,沒有佛顯出叁身來說法。那沒有佛出生說法,這個小乘教法是誰說的呢?就沒有人說了!所以你否定了大乘,你就否定了佛的存在;沒有佛,也就沒有小乘法了:這個地方就自相矛盾了。所以一定是先有大乘法,才有所謂的成佛,有成佛以後呢,才開示種種叁乘的法門,應該是這樣子講的。

  

  智者大師說:「大小乘的學者,都觀照四谛。」其實我們對生命的觀察離不開四谛的,就是染淨的緣起。但是小乘的學者,在觀察四谛的時候,偏重苦谛,他苦谛觀察太偏重了。這個無常、無我的觀,對治煩惱當然是好;但是什麼東西都不能過猶不及,你無常觀太強烈、對叁界的厭離太深了以後,就變成你生命當中對立的思考。所以小乘的觀四谛,他觀察的結果,人生只有二個選擇,你只有二種選擇:第一個、你在生死流轉;第二個、你到涅槃。這二種選擇,你當然到涅槃去了。大乘在觀照四谛的時候,它的重點是觀道谛,這個道就是戒定慧。大乘佛法認爲:

  

  生命是無自性的,它不決定是苦,也不決定是樂,重點不在于生命,重點是你心中是不是有戒定慧的正念。你要是沒有正念,你就是流轉門;你有正念,你就是還滅門。所以智者大師認爲:大乘菩薩觀照四谛,是觀照「道」谛,以道谛爲主,以道谛來帶動整個生命的主軸,這個地方是不同的思考。只有以道谛爲主軸的思考,才能夠成佛;你以苦谛爲主軸的修行,是趨向阿羅漢。這個地方,我們必須把不同的教授簡別出來。當然這個跟一個人的個性有關系,他有什麼樣的個性,他就會有怎麼樣的思想。這個地方是「約法門明殊勝」。我們看下一段,「己二、顯是大乘性」,這個地方約「人」。

  

  己二、顯是大乘性(分二:庚一牒前更征;庚二顯義重答) 庚一、牒前更征

  

  這當中分二科:第一科「牒前更征」,第二科「顯義重答」。第一段是先傳承前面的內涵,再提出一個「征」問。

  

  複次,雲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,顯于大乘真是佛語,遮聲聞乘是大乘性?

  

  前面是約教法,接下來是說:我們是不是有另外的角度,來知道這「十」種的「殊勝殊勝語」,是「大乘」佛法當中「佛」所宣說的;「遮」止「聲聞乘」,他能夠引生大乘的因種?小乘的教法不能引生菩提心、不能引生大乘的功德,我們怎麼知道只有大乘佛法可以呢?這以下約著「人」,來說明大乘的殊勝。看下一段「顯義重答」,這當中先看第一科「重舉標簡」。

  

  庚二、顯義重答(分二:辛一重舉標簡;辛二顯成大性) 辛一、重舉標簡

  

  由此十處,于聲聞乘曾不見說,唯大乘中處處見說。

  

  《攝大乘論釋》: 「是最能引大菩提性,是善成立隨順無違……複有異門。 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,謂此能引無戲論無分別智故。 是善成立者,謂與四理不相違故。 言隨順者,謂與叁量不相違故。 言無違者,非先隨順後相違故。」 《大正》31,頁323b

  

  這個地方把前面的觀念,再作一個重複的回答。這十種法門在聲聞的教法當中,是未曾宣說的。因爲在聲聞乘當中,衆生的根性不具足,佛陀就暫時不宣說;只有在大乘的法門當中,爲具足大乘根性的人來宣說的。這是重新的回答。看第二段「顯成大性」,這個地方是重點。

  

  辛二、顯成大性

  

  謂此十處,是最能引大菩提性,是善成立,隨順無違,爲能證得一切智智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說:這「十」種法門,我們佛弟子去修以後:第一個、「能」夠「引」生廣「大」的「菩提」種姓,就是發菩提心,建立大乘的正見,這個地方是成就大乘的正見。第二個、「隨順無違」,依止這樣的正見來修行,我們開始返妄歸真,成就廣大自利、利他的妙行,開始去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,開始隨順中道的知見來修行。第叁個講果,「爲能證得一切智智」。這個「一切智」,就是根本智,觀照生命的總相,回歸到生命的本性、本體,

  

  就是把這個生命先把它歸零,先觀到空性;然後從空性當中,再出來,這第二個「智」叫做後得智,觀照生命的十種的差別,十法界的差別。

  

 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這個地方是約著能修行的人,來贊歎大乘的殊勝。這個大乘法門,「大」這個字,其實有很深的涵義。蕅益大師在解釋《大乘起信論》的時候說:這個「大」,「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,謂之名大」。我們經常講:我是大乘的菩薩。那這個「大」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它是「絕待圓融」。當你的心是一種對立的,那你就不是大了!不管你是對錯、或者空有的對立,都不是大。也就是說: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有一大部分都是調伏叁界的煩惱。我們大家知道,調伏叁界的煩惱,《阿含經》裏面的四念處最好用了。所以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特別是凡位的菩薩,諸多的修行是共聲聞學。但問題是:雖然大乘的菩薩他修四念處,他能夠引生大菩提心。這個地方是很奇怪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有大乘的宗見。也就是說:小乘的思考,它是對立的;大乘是不二法門。什麼叫「對立」?我們舉一個例子。比如說:我們經常在回光返照我們的心念,我們跟人事的因緣接觸的時候,我們開始注意到:事情本身沒有對錯,重要的是我要生起善念。我們開始觀照、注意、保護我們心念的時候,我們開始發覺:我們起善念,但是有時候也起惡念,這個事情就很嚴重。阿賴耶識有時候釋放一些邪惡的功能,比如說貪欲。當然這就要對治,因爲這會招感痛苦的果報,會造業的。小乘的學者,他對貪欲,他的看法是認爲說:貪欲是內心的本質,人的欲望是由心所生的。所以他在對治貪欲的時候,

  

  《說文》:「徹,通也。」《莊子.外物》:「目徹爲明,耳徹爲聰。」《玉篇》:「澈,水澄也。」《水經注.沅水》:「清潭鏡澈。」「鏡澈」就是像鏡子一樣明淨。「徹」是動詞,「澈」是形容詞。「徹底」是動賓結構,「清澈」是並列結構。「徹底」應該用「徹」,「清澈」應該用「澈」。

  

  把第六意識的明了性也消滅了,二個都不要。他比較偏激,就是滅色取空。所以小乘的學者在對治貪欲的時候,他是徹底的消滅。大乘的學者,在對治貪欲的時候,當然他也從對治的角度,他也修不淨觀,觀察所貪欲的境界是不清淨的;能貪欲的心,也是剎那剎那的生滅,它是不真實的,你不要當真,它一下子就過去了。他在對治的時候,他是有所破壞、有所建設的。所以在《維摩诘經》當中,維摩诘居士在引導天女的時候,他說:你們天女在天上都幹什麼呢?她說:我們都在享受五欲的快樂,很快樂啊!維摩诘居士說啊:你不要享受五欲的快樂啊!這會産生過失的,産生煩惱、産生罪業、産生老病死的痛苦。天女說:那怎麼辦呢?我們喜歡那個樂受怎麼辨呢?他說:你可以修習大乘佛法啊!你去大殿拜佛、誦經、持咒,這個也會産生樂受,這個樂受是沒有過失的。所以說,大乘佛法在對治貪欲的時候,它是扭轉它的方向,轉識成智。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,也就是說:同樣是調伏煩惱,但是大乘的人有善巧。他認爲心是無自性的,他今天會起貪欲,是因爲他阿賴耶識當中有貪欲的功能,不是阿賴耶識有錯,是那個功能有錯,把那個功能消滅掉就好了;你不要把這個心識消滅了。你把心識消滅了,你就破壞了大菩提性,你就不能成佛了。所以我們要知道:我們不能從他修行的行爲,來判斷他是大乘小乘。因爲凡位的菩薩在對治煩惱,共聲聞修學;但是他的思考不同,他在斷的時候,有所斷除、有所保留,他那個心性的本體他不破壞,這個地方一破壞,你就完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值得我們注意!

  

  舜做皇帝的時候,黃河泛濫。舜叫了很多人去治水,有些人就:诶,你會泛濫,我就做牆壁把你擋住,讓你不動。那你怎麼擋得住呢?它這個水累積那麼久,無量劫來累積這樣的能量,一下就被沖壞了嘛。大禹就很聰明:我不跟你抗拒,我就疏導,把你升華。他把這個水,疏導到幹旱的地方灌溉,你看──不但不會夠破壞,又産生功德。所以水本身,你不能說它錯。這個地方就是值得我們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