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华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」,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法门。就是这个杯子的玻璃太薄了,你这个甘露水装到这个杯子,就破掉了。所以佛陀就给他一些小法门,先了脱生死再说了。所以菩萨是为了大乘根机的人,来宣说大乘法的。
庚三、结依大乘
是故应知:但依大乘,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。
所以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啊,我们要深深的相信:只有在「大乘」的教法当中,「诸佛世尊」才「有」这「十相殊胜殊胜语」的教授。这个地方我们把「约法门明殊胜」作个总结。就是说佛在世的时侯,大小乘的教法是同时并显的:佛陀为小乘根机的人说小乘法,为大乘根机的人说大乘法。佛陀灭度以后,弟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,各立门户,就有各式各样的部派、各式各样的宗派建立。建立宗派以后,他就不学其他宗派的教法了;甚至有些小乘的学者,对于他所不知道的领域,就妄生毁谤,就是有这个过失出现。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要深信:大乘佛法有它不共小乘的地方,而且是殊胜的。
无著菩萨的另外一个著作《大乘庄严经论》,他提出了七点的理由来证明大乘是佛说。我提出其中的一点,这一点就是说:「有,无有故。」我们对于佛法的教授,有二种看法:第一个是「有」,就是说,小乘是佛说,大乘也是佛说,这叫做有,这当然是没问题;第二个是「无有」,「无有」的意思就是说,如果大乘不是佛说,那小乘法也不是佛说。你否定了大乘,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宗派。为什么这样子讲呢?因为小乘的教法,不能引发一个众生发菩提心,没办法的!不能发菩提心,当然不能成佛。小乘的教法,是引导所有的人入涅槃,那谁出来说法呢?没有人说法,没有佛显出三身来说法。那没有佛出生说法,这个小乘教法是谁说的呢?就没有人说了!所以你否定了大乘,你就否定了佛的存在;没有佛,也就没有小乘法了:这个地方就自相矛盾了。所以一定是先有大乘法,才有所谓的成佛,有成佛以后呢,才开示种种三乘的法门,应该是这样子讲的。
智者大师说:「大小乘的学者,都观照四谛。」其实我们对生命的观察离不开四谛的,就是染净的缘起。但是小乘的学者,在观察四谛的时候,偏重苦谛,他苦谛观察太偏重了。这个无常、无我的观,对治烦恼当然是好;但是什么东西都不能过犹不及,你无常观太强烈、对三界的厌离太深了以后,就变成你生命当中对立的思考。所以小乘的观四谛,他观察的结果,人生只有二个选择,你只有二种选择:第一个、你在生死流转;第二个、你到涅槃。这二种选择,你当然到涅槃去了。大乘在观照四谛的时候,它的重点是观道谛,这个道就是戒定慧。大乘佛法认为:
生命是无自性的,它不决定是苦,也不决定是乐,重点不在于生命,重点是你心中是不是有戒定慧的正念。你要是没有正念,你就是流转门;你有正念,你就是还灭门。所以智者大师认为:大乘菩萨观照四谛,是观照「道」谛,以道谛为主,以道谛来带动整个生命的主轴,这个地方是不同的思考。只有以道谛为主轴的思考,才能够成佛;你以苦谛为主轴的修行,是趋向阿罗汉。这个地方,我们必须把不同的教授简别出来。当然这个跟一个人的个性有关系,他有什么样的个性,他就会有怎么样的思想。这个地方是「约法门明殊胜」。我们看下一段,「己二、显是大乘性」,这个地方约「人」。
己二、显是大乘性(分二:庚一牒前更征;庚二显义重答) 庚一、牒前更征
这当中分二科:第一科「牒前更征」,第二科「显义重答」。第一段是先传承前面的内涵,再提出一个「征」问。
复次,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,显于大乘真是佛语,遮声闻乘是大乘性?
前面是约教法,接下来是说:我们是不是有另外的角度,来知道这「十」种的「殊胜殊胜语」,是「大乘」佛法当中「佛」所宣说的;「遮」止「声闻乘」,他能够引生大乘的因种?小乘的教法不能引生菩提心、不能引生大乘的功德,我们怎么知道只有大乘佛法可以呢?这以下约着「人」,来说明大乘的殊胜。看下一段「显义重答」,这当中先看第一科「重举标简」。
庚二、显义重答(分二:辛一重举标简;辛二显成大性) 辛一、重举标简
由此十处,于声闻乘曾不见说,唯大乘中处处见说。
《摄大乘论释》: 「是最能引大菩提性,是善成立随顺无违……复有异门。 是最能引大菩提性者,谓此能引无戏论无分别智故。 是善成立者,谓与四理不相违故。 言随顺者,谓与三量不相违故。 言无违者,非先随顺后相违故。」 《大正》31,页323b
这个地方把前面的观念,再作一个重复的回答。这十种法门在声闻的教法当中,是未曾宣说的。因为在声闻乘当中,众生的根性不具足,佛陀就暂时不宣说;只有在大乘的法门当中,为具足大乘根性的人来宣说的。这是重新的回答。看第二段「显成大性」,这个地方是重点。
辛二、显成大性
谓此十处,是最能引大菩提性,是善成立,随顺无违,为能证得一切智智。
这个地方是说:这「十」种法门,我们佛弟子去修以后:第一个、「能」够「引」生广「大」的「菩提」种姓,就是发菩提心,建立大乘的正见,这个地方是成就大乘的正见。第二个、「随顺无违」,依止这样的正见来修行,我们开始返妄归真,成就广大自利、利他的妙行,开始去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开始随顺中道的知见来修行。第三个讲果,「为能证得一切智智」。这个「一切智」,就是根本智,观照生命的总相,回归到生命的本性、本体,
就是把这个生命先把它归零,先观到空性;然后从空性当中,再出来,这第二个「智」叫做后得智,观照生命的十种的差别,十法界的差别。
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这个地方是约着能修行的人,来赞叹大乘的殊胜。这个大乘法门,「大」这个字,其实有很深的涵义。蕅益大师在解释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时候说:这个「大」,「绝待圆融,不可思议,谓之名大」。我们经常讲:我是大乘的菩萨。那这个「大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它是「绝待圆融」。当你的心是一种对立的,那你就不是大了!不管你是对错、或者空有的对立,都不是大。也就是说:菩萨在因地的时候,有一大部分都是调伏三界的烦恼。我们大家知道,调伏三界的烦恼,《阿含经》里面的四念处最好用了。所以菩萨在因地的时候,特别是凡位的菩萨,诸多的修行是共声闻学。但问题是:虽然大乘的菩萨他修四念处,他能够引生大菩提心。这个地方是很奇怪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有大乘的宗见。也就是说:小乘的思考,它是对立的;大乘是不二法门。什么叫「对立」?我们举一个例子。比如说:我们经常在回光返照我们的心念,我们跟人事的因缘接触的时候,我们开始注意到:事情本身没有对错,重要的是我要生起善念。我们开始观照、注意、保护我们心念的时候,我们开始发觉:我们起善念,但是有时候也起恶念,这个事情就很严重。阿赖耶识有时候释放一些邪恶的功能,比如说贪欲。当然这就要对治,因为这会招感痛苦的果报,会造业的。小乘的学者,他对贪欲,他的看法是认为说:贪欲是内心的本质,人的欲望是由心所生的。所以他在对治贪欲的时候,
《说文》:「彻,通也。」《庄子.外物》:「目彻为明,耳彻为聪。」《玉篇》:「澈,水澄也。」《水经注.沅水》:「清潭镜澈。」「镜澈」就是像镜子一样明净。「彻」是动词,「澈」是形容词。「彻底」是动宾结构,「清澈」是并列结构。「彻底」应该用「彻」,「清澈」应该用「澈」。
把第六意识的明了性也消灭了,二个都不要。他比较偏激,就是灭色取空。所以小乘的学者在对治贪欲的时候,他是彻底的消灭。大乘的学者,在对治贪欲的时候,当然他也从对治的角度,他也修不净观,观察所贪欲的境界是不清净的;能贪欲的心,也是剎那剎那的生灭,它是不真实的,你不要当真,它一下子就过去了。他在对治的时候,他是有所破坏、有所建设的。所以在《维摩诘经》当中,维摩诘居士在引导天女的时候,他说:你们天女在天上都干什么呢?她说:我们都在享受五欲的快乐,很快乐啊!维摩诘居士说啊:你不要享受五欲的快乐啊!这会产生过失的,产生烦恼、产生罪业、产生老病死的痛苦。天女说:那怎么办呢?我们喜欢那个乐受怎么辨呢?他说:你可以修习大乘佛法啊!你去大殿拜佛、诵经、持咒,这个也会产生乐受,这个乐受是没有过失的。所以说,大乘佛法在对治贪欲的时候,它是扭转它的方向,转识成智。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,也就是说:同样是调伏烦恼,但是大乘的人有善巧。他认为心是无自性的,他今天会起贪欲,是因为他阿赖耶识当中有贪欲的功能,不是阿赖耶识有错,是那个功能有错,把那个功能消灭掉就好了;你不要把这个心识消灭了。你把心识消灭了,你就破坏了大菩提性,你就不能成佛了。所以我们要知道:我们不能从他修行的行为,来判断他是大乘小乘。因为凡位的菩萨在对治烦恼,共声闻修学;但是他的思考不同,他在断的时候,有所断除、有所保留,他那个心性的本体他不破坏,这个地方一破坏,你就完了。所以这个地方,值得我们注意!
舜做皇帝的时候,黄河泛滥。舜叫了很多人去治水,有些人就:诶,你会泛滥,我就做墙壁把你挡住,让你不动。那你怎么挡得住呢?它这个水累积那么久,无量劫来累积这样的能量,一下就被冲坏了嘛。大禹就很聪明:我不跟你抗拒,我就疏导,把你升华。他把这个水,疏导到干旱的地方灌溉,你看──不但不会够破坏,又产生功德。所以水本身,你不能说它错。这个地方就是值得我们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