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卷

  第五卷

  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十页:

  

  甲二、依标广释分(分十:乙一所知依分; 乙二所知相分; 乙三入所知相分;乙四彼入因果分; 乙五彼因果修差别分;乙六增上戒学; 乙七增上心学; 乙八增上慧学; 乙九彼果断分; 乙十彼果智分)

  

  第五卷

  

  我们前一科是「总标纲要分」,无著菩萨他在整个修行大乘的法要当中,列出了十种的殊胜法门。这十种法门,前面一科是一个纲要性的说明;这以下就是各别「广」泛的来解「释」。这当中有十科:第一科是「所知依分」,第二是「所知相分」,第三是「入所知相分」,第四是「彼入因果分」,第五是「彼因果修差别分」,第六是「增上戒学」,第七是「增上心学」,第八是「增上慧学」,第九「彼果断分」,第十「彼果智分」。这十科,前面二科是讲到甚深见,讲到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建立的知见;第三到第八是广大行,讲到六波罗蜜自利利他的妙行;第九跟第十是究竟果,大乘的二种果报。现在我们先看第一科的「乙一、所知依分」。

  

  乙一、所知依分(分二:丙一牒前出体;丙二六门分别) 丙一、牒前出体

  

  在讲这一科之前,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纲要性的说明。大乘佛法在观察生命,从经典上的开导,佛陀是引导我们从二个方向来观察这个生命。第一个是所谓的生灭门。这个生灭门,就是观察相对的差别生命。这种差别的生命现象,在经论当中提出三种:第一个是生灭相的差别。就是说有些法它本来没有,后来因为我们的造作,而出现了,这叫做「生」;生起以后,经过一段时间,从有变成没有,这叫做「灭」:第一个是生灭相的差别。第二个是增减相的差别。这个法它生起以后,假设我们随顺它,一次一次的随顺,这种势力就会增加;假设我们用对治的方式来抗拒它,它就会减损:所以生灭门的第二个观察,就是它有增减的相貌差别。第三个它有垢净相的差别。这个法它生起以后,有的法是随顺于我们清净本性的,这个是一种清净的力量;有的法是违背我们清净本性的,它所代表的就是一种杂染的力量:所以第三种有一种垢净相的差别。因为我们的整个差别生命当中,有生灭相、有增减相、有垢净相,就构成了我们一个错综复杂的生命了。在这么复杂当中,佛陀告诉我们可以分成二类:第一种是清净力量的生起跟增长,能够招感安乐果报的;第二种是一种杂染力量的生起跟增长,是招感痛苦的果报。所以生灭门基本上就讲到我们在人生当中,杂染力量跟清净力量的一种生灭,跟它的一个增灭的情况。这样子的观察,是一种对立的观察,叫做生灭门。第二种观察,就是把这种对立的差别相,以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把这些如梦如幻相对的相貌都拨开来以后,就看到了我们生命的清净本性。这个时候,我们看到的本性是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的,它是一个绝待平等的相貌,这叫做真如门。也就是说大乘佛法观察生命,基本上是以二门:一者生灭门,二者真如门来观察。在次第当中,龙树菩萨的《中观论》上说:「若不依俗谛,不得第一义。」所以我们刚开始应该从世俗谛的生灭门,先了解它的差别相、它的对立相;然后才能够悟入到无差别的胜义谛。

  

  所以这个「所知依」,就是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生命的时候,要先观察它的差别相。这个「所知」,就是假藉因缘所生的这种杂染法跟清净法。想要了解这二种法的生起跟还灭,我们先了解它的根源。这个「依」,就是它的依止处、它的根源。杂染法跟清净法,这二个法有它的依止处,你要掌控这个生灭法,你就必须先掌控它的根源。所以在本科当中,无著菩萨引导我们去了解:这些杂染法跟清净法是怎么生起的、它是怎么增加,乃至于怎么消失的。就讲这一个道理,叫做「所知依分」。这当中分二科:第一「牒前出体」,第二「六门分别」。先把所知依分的自体标出来;然后以六个角度,来详细说的明所知依的相貌。先看第一科「牒前出体」,先连接前文,来指出所知依的自体。我们看论文:

  

  此中最初,且说所知依,即阿赖耶识。

  

  在整个大乘的十种殊胜法门当中,我们第一个所要去了解的是「所知依」,就是假藉因缘所生的这些杂染法跟清净法,它的依止处是什么?这个依止处简单的说,就是「阿赖耶识」。这个地方是把所知依的自体,先把它作一个总标。这以下用六个角度,把所知依的相貌、功能,详细的发挥出来。看「丙二」的「六门分别」:

  

  丙二、六门分别(分六:丁一阿赖耶识句义;丁二阿赖耶识异门 ;丁三阿赖耶识体相;丁四阿赖耶识决择 ;丁五阿赖耶识差别;丁六阿赖耶识性摄)

  

  这当中有六科:第一个「阿赖耶识句义」,第二是「阿赖耶识异门」,第三「阿赖耶识体相」,第四「阿赖耶识决择」,第五个「阿赖耶识差别」,第六「阿赖耶识的性摄」。我们先看第一个「阿赖耶识」的「句义」:

  

  丁一、阿赖耶识句义(分二:戊一引教;戊二释名) 戊一、引教(分二:己一问;己二答)

  

  这个「句」就是它的名称,这个「义」是它的义理,这阿赖耶识的名称跟义理,是怎么建立的?这个地方先把它作一个说明。这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「引教」,引圣言量;第二个「释名」,根据它的义理来解释。第一个是依止圣教量,第二个是依止它的义理,来建立阿赖耶识的存在。我们首先看「引教」,这当中有一个「问、答」,先看「问」:

  

  己一、问

  

  世尊何处说阿赖耶?名阿赖耶识?

  

  这个地方等于是提出二个问题。身为一个所知依,就是我们整个有情生命的一个根源。前面提到说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,那这个地方先提出问,就是佛陀在什么地方、什么经典当中,说明这个所知依的自体是存在的?到底什么是所知依?生命当中真的有依止处吗?问所知依的一个存在性。第二个「名阿赖耶识?」所知依如果存在,怎么知道所知依就是「阿赖耶」呢?提出二个问题。第一个是问所知依的存在性,第二个是怎么知道所知依就是阿赖耶?就提出这二个问题,以下就根据这个问题作一个回答。

  

  己二、答(分二:庚一证为所知依体;庚二证得阿赖耶名) 庚一、证为所知依体

  

  回答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「证为所知依体」,第二个「证得阿赖耶识名」。第一个先证明这个所知依自体的存在,第二个是证明所知依就是阿赖耶。我们看第一科「证为所知依体」。佛陀在经典当中,曾经明确的说明:有情众生的生命,真实的有一个依止处。你要把那个根源找出来,否则你要扭转生命是不可能的。好,我们看论文:

  

  伽陀者,译为孤起颂。

  

  谓薄伽梵于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伽陀中说: 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, 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。

  

  这以下无著菩萨就根据「薄伽梵」,这「薄伽梵」就是世尊,世尊在「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」当中,讲了一个「伽陀」(偈颂)。这个偈颂在唯识学是相当重要的,也可以说是相当有名气的一个偈颂,很多的论典都喜欢引用这个偈颂。这个偈颂是:「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。」说明我们有情众生的一个因相,因地的相貌。第二个「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。」这是有情众生的一个果相,它所招感的果报。我们先看因相。「无始」,就是我们众生的造因,是没有开始的。就是它什么时候开始造业的呢?没有开始的。这无量劫来我们造了很多的业力,这个业力当造完以后,就变成了一种「界」,这个「界」就是种子,一种潜伏的功能,它没有表现出来,但是它存在。这种功能、这种界,当它遇到环境刺激的时候,它就变成「一切法」,这个「一切法」是一个现行,可能是一个杂染的现行、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现行。这样子的因相,包括:种子生起现行,现行在活动时候,又熏习了另一类的种子。这就是唯识学所说的:有情众生的业力之所以展转增胜,来自于种子跟现行的展转熏习──种现互熏。这个种现互熏,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力量,它有一个依止处、它有一个依止处。比如说我们的因相(分析我们造业的力量,其实有二种:一种是杂染的因相,一种是清净的因相。),你今天去拜一部《八十八佛》,这个《八十八佛》如果你从来没有拜过,那你没有这种功能,所以你刚开始拜会很困难。刚开始,不能拜要它拜,你仰仗对《八十八佛》清净的信心,你相信它有灭除罪障的功能,强迫自己去拜。每一拜都很虔诚的归依把它拜完,这个时候你的心中就产生一种「界」,一种功能。这种功能当遇到了因缘的刺激,它又会再表现出来,你又很想要去拜这《八十八佛》。你很想拜的时候,又产生了一个强大功能,这样子就产生了一种清净的展转力量,在你的生命当中生起。反过来,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生起一种贪欲,贪欲的烦恼它现起的时候,你有二个选择:第一个你选择随顺,第二个你对治。假设你随顺它,这样子也是一样「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」,它让你随顺了以后,它每随顺一次的现行,你就又增加一种杂染的功能。所以说在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当中,我们会有二种的力量:一种是杂染的力量,一种是清净的力量。这二种力量都有一个依止处,有一个所知依的自体,都是先保存在这个依止处里面。等到这样的一个业力成熟的时候,依止处就会把这个业力释放出来。「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。」由于有所知依这样一种保存业力的功能,所以「由此」,这个「此」就是所知依的自体,因为有它的保存,所以才有六道轮回痛苦的果报,也才有不生不灭涅槃安乐的果报出现。如果没有所知依的自体,从因到果是不能建立的,没办法建立的。这个偈颂就讲到有情众生,不管你因地的造作、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