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即此识,于彼摄藏为因性故,是故说名阿赖耶识。」它不但是把这个功能摄受,它还能够保存,这个地方的「能藏」是约持种。它对「于彼」,「于彼」这个「彼」指的是它的种子,这前七转识它熏习以后,所留下来的种子,它能够把它「摄藏为因性故」,这个「因」有招感果报的功能,所以叫做「阿赖耶识」。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内心当中阿赖耶它的因相──受熏、持种。第一个、它接受杂染法的熏习;第二个、它把这个熏习所留下这些残余的功能,尽未来际的保存下去,使令它不失不亡;即使死亡现前,也不能破坏这个功能,它会贯穿死亡,带到来生去。所以一个人的功能,不管善的功能、好的功能,它都是逐渐逐渐形成的,不可能说它没有这样的熏习,就有这种功能,不可能。当然你今生的努力也会使它改变。我们说过:「种现相熏」它是一种循环,种子起现行,现行又熏种子。假设你对你内心有某一种不好的功能,比如说:贪欲、瞋恚、高慢、嫉妒,你想要破坏它,你要把「种子起现行、现行熏种子」这种相续性中断。就是说当它种子起现行的时候,你要对治它、抗拒它,不要让它产生「现行又熏种子,种子又起现行」,你要中断它的一种相续力量。你要是随顺它,它就是不断的增长,因为它有受熏跟持种的功能。这个地方是从它的因相,来证明我们内心当中有受熏、持种的功能,所以叫能藏、所藏。这以下从果相,约这个执藏,这是说它会释放果报。
庚二、约执藏义释
或诸有情,摄藏此识为自我故,是故说名阿赖耶识。
这个颠倒的「有情」众生,对于「摄藏此识」,这个第八识的摄藏识,它把内心的业力释放成果报的时候,它的速度是非常的快速,行相是非常的微细。所以我们会误认为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,它是不生不灭的,是一个恒常不变异的「自我」,使令我们第七意识产生了错误的认知,所以叫做「阿赖耶」。阿赖耶识,它身为因果的一个依止处,它保存业力、释放果报的过程当中,被第七意识产生的自我意识给执取,这个就是所谓的阿赖耶。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,我们今天要是不明白什么叫所知依,我们今天如果不把因果的根源加以探讨,我们习惯性的思考会认为:我今天去拜佛,是我来拜佛;是谁去持戒?是我来持戒;我去造善业,也是由我去得果报。这样子的思考,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:就是你这样子的业力,因为自我意识的执取,这个业力就是在三界里面得杂染果报,这个业力,它升不上去了。所以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面,警告所有的修净土者,就是:你不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善业!你想:诶,我今天造很多善业啊。你每想一次,便增长你一次三界的力量。你一定要把你的善业:唉!我没有造善业。把所有的善业,回向净土,我不可得,要把你的善业升华。如果你一天到晚想着你造很多的善业啊,刚好就是这句话啦:「摄藏此识为自我故」,就是以自我为中心,摄藏很多的善业,以后也是由这个我去得果报。所以你修善业,修善业本身没有错,问题是:你不要一直认为有一个我在造善业。这样子的话,对于你临终正念是障道的。因为你每一次这样的思考,都产生一个反方向的力量,就是在三界得果报的力量。到临终的时候,你的归依弥陀是正念,但是你平常也累积很多的功能,这样子善恶就开始抵抗,为你临终构成障碍。你说「愿我临终无障碍」,那你平常的时候就不要去创造这种的障碍力量,你不能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再来化解。所以蕅益大师在《楞严文句》上说:「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认作本来人。」阿赖耶识它本身是生死的根本,我们本来就应该修我空观、法空观,来对治阿赖耶、来破坏阿赖耶,结果你把阿赖耶当作自我意识,「无量劫来生死本」,结果「痴人认作本来人」。这个地方是解释「摄藏此识为自我故」,这个颠倒的众生,以阿赖耶识为自我,就产生在三界当中一个强大的流转力量。所以我们应该要回向,把所有的善业回向,不要让这个善业跟自我合在一起。就是谁造善业呢?就是一念的心去造业嘛,我一念的菩提心去造业,也是由菩提心得果报;不要说是「我」去造善业,不要有这样的思考。
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「摄藏」,我们把它复习一下。「摄藏」有二层意思:「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」,就是在我们生命当中,有一种摄藏因地的功能,摄藏「种现相熏」的一个因地的功能;第二个「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」,等到这个业力成熟的时候,这个摄藏又会变现果报。这个地方是作一个总标,把「所知依」作一个总标。这以下「阿赖耶识异门」,就把这个「摄藏义」从因到果之间的变化,详细的说明,讲得愈来愈微细。我们看:
丁二、阿赖耶识异门(分二:戊一训释安立;戊二叙破异执) 戊一、训释安立(分三:己一依大乘教;己二依声闻乘教; 己三总成) 己一、依大乘教(分二:庚一释异名;庚二释妨难) 庚一、释异名(分二:辛一释阿陀那名;辛二释心) 辛一、释阿陀那名(分二:壬一引教;壬二释名) 壬一、引教
「阿赖耶识」的「异门」,这个「异门」就是它其他的功能。阿赖耶识,这个第八识,它是以名称、以功能来受称,它有不同的功能,它就有不同的名称,所以它有不
同的名称,代表不同的功能。这当中分二科:第一个「训释安立」,依止它的名词来安立它的功能;第二个「叙破异执」,破除其他的邪执。先看不同名称所安立的功能,「训释安立」当中分三科:「一、依大乘教;二、依声闻教;三、总结」。在「依大乘教」当中分二科:第一个「解释异名」,第二个「释妨难」。「释异名」当中又分二科:第一个「阿陀那」,第二个「心」。所以本论的所知依,主要有三个重点:一个阿赖耶,一个阿陀那,第三个是心,有三种功能。前面阿赖耶讲完了,这以下解释阿赖耶识异名,它提出二种功能,先解释「阿陀那」。「阿陀那」当中,先「引教」,再「释名」。无著菩萨在解释所知依的自体,都是引圣言量,再引义理来证明。先引圣言量来证明,看论文:
复次,此识亦名阿陀那识。此中阿笈摩者,如《解深密经》说:阿陀那识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瀑流,我于凡愚不开演,恐彼分别执为我。
「阿陀那」翻成中文就是「执持」,执持名号的执持。佛陀在「《解深密经》」当中,曾经很明确的说明:在我们内心深处,有一个执持的心识,这个心识是非常的「深」沉而微「细」的。不要说是凡夫的禅定,就是阿罗汉的九次第定,都不够发觉它的存在。身为一个「阿陀那」,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?「一切种子如瀑流」,它能够执持我们所有善恶的功能,这个种子在内心当中,它不是寂静状态的,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,不断的剎那剎那的生灭流动。「瀑流」这句话,在《成唯识论》它提出二个相貌:第一个是恒,它是恒常相续的。这个种子,假设你没有对治,它是不会失掉的;它不表现出来,但是它潜伏在你的内心深处,它相续的。第二个功能是转,它前后的变异。因为它不断的释放出来,你有时候随顺、有时候对治,所以它的功能在内心当中,也就不断的增减。所以我们内心当中的种子,它是一个生灭门,就是它不断的生、灭、垢、净、增、减。这样子就好象是水流一样,不断在心中流动变化,随着这个境界风的吹,你遇到染污的因缘,增长了杂染的功能;你来到三宝里面听经闻法,就加强你善的功能。所以我们内心的功能,其实是每天不断的变化、不断的变化的。这样子的一个瀑流,「我于凡愚不开演,恐彼分别执为我。」佛陀对于凡夫跟愚痴的二乘种姓,不加以开演。为什么呢?因为害怕他执为我。因为二乘人的根性,他的思想是对立的,他不是有,就是空,他很难接受中道的。既然这样子的话,佛陀只好为他说明,无常、无我的道理,趋向偏空涅槃就好。这个地方是说明「阿陀那识」的存在。好,我们休息十分钟。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