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即此識,于彼攝藏爲因性故,是故說名阿賴耶識。」它不但是把這個功能攝受,它還能夠保存,這個地方的「能藏」是約持種。它對「于彼」,「于彼」這個「彼」指的是它的種子,這前七轉識它熏習以後,所留下來的種子,它能夠把它「攝藏爲因性故」,這個「因」有招感果報的功能,所以叫做「阿賴耶識」。這個地方是講我們內心當中阿賴耶它的因相──受熏、持種。第一個、它接受雜染法的熏習;第二個、它把這個熏習所留下這些殘余的功能,盡未來際的保存下去,使令它不失不亡;即使死亡現前,也不能破壞這個功能,它會貫穿死亡,帶到來生去。所以一個人的功能,不管善的功能、好的功能,它都是逐漸逐漸形成的,不可能說它沒有這樣的熏習,就有這種功能,不可能。當然你今生的努力也會使它改變。我們說過:「種現相熏」它是一種循環,種子起現行,現行又熏種子。假設你對你內心有某一種不好的功能,比如說:貪欲、瞋恚、高慢、嫉妒,你想要破壞它,你要把「種子起現行、現行熏種子」這種相續性中斷。就是說當它種子起現行的時候,你要對治它、抗拒它,不要讓它産生「現行又熏種子,種子又起現行」,你要中斷它的一種相續力量。你要是隨順它,它就是不斷的增長,因爲它有受熏跟持種的功能。這個地方是從它的因相,來證明我們內心當中有受熏、持種的功能,所以叫能藏、所藏。這以下從果相,約這個執藏,這是說它會釋放果報。

  

  庚二、約執藏義釋

  

  或諸有情,攝藏此識爲自我故,是故說名阿賴耶識。

  

  這個顛倒的「有情」衆生,對于「攝藏此識」,這個第八識的攝藏識,它把內心的業力釋放成果報的時候,它的速度是非常的快速,行相是非常的微細。所以我們會誤認爲第八識在釋放業力的時候,它是不生不滅的,是一個恒常不變異的「自我」,使令我們第七意識産生了錯誤的認知,所以叫做「阿賴耶」。阿賴耶識,它身爲因果的一個依止處,它保存業力、釋放果報的過程當中,被第七意識産生的自我意識給執取,這個就是所謂的阿賴耶。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,我們今天要是不明白什麼叫所知依,我們今天如果不把因果的根源加以探討,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會認爲:我今天去拜佛,是我來拜佛;是誰去持戒?是我來持戒;我去造善業,也是由我去得果報。這樣子的思考,就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:就是你這樣子的業力,因爲自我意識的執取,這個業力就是在叁界裏面得雜染果報,這個業力,它升不上去了。所以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面,警告所有的修淨土者,就是:你不要一天到晚想著你的善業!你想:诶,我今天造很多善業啊。你每想一次,便增長你一次叁界的力量。你一定要把你的善業:唉!我沒有造善業。把所有的善業,回向淨土,我不可得,要把你的善業升華。如果你一天到晚想著你造很多的善業啊,剛好就是這句話啦:「攝藏此識爲自我故」,就是以自我爲中心,攝藏很多的善業,以後也是由這個我去得果報。所以你修善業,修善業本身沒有錯,問題是:你不要一直認爲有一個我在造善業。這樣子的話,對于你臨終正念是障道的。因爲你每一次這樣的思考,都産生一個反方向的力量,就是在叁界得果報的力量。到臨終的時候,你的歸依彌陀是正念,但是你平常也累積很多的功能,這樣子善惡就開始抵抗,爲你臨終構成障礙。你說「願我臨終無障礙」,那你平常的時候就不要去創造這種的障礙力量,你不能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再來化解。所以蕅益大師在《楞嚴文句》上說:「無量劫來生死本,癡人認作本來人。」阿賴耶識它本身是生死的根本,我們本來就應該修我空觀、法空觀,來對治阿賴耶、來破壞阿賴耶,結果你把阿賴耶當作自我意識,「無量劫來生死本」,結果「癡人認作本來人」。這個地方是解釋「攝藏此識爲自我故」,這個顛倒的衆生,以阿賴耶識爲自我,就産生在叁界當中一個強大的流轉力量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回向,把所有的善業回向,不要讓這個善業跟自我合在一起。就是誰造善業呢?就是一念的心去造業嘛,我一念的菩提心去造業,也是由菩提心得果報;不要說是「我」去造善業,不要有這樣的思考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講到這個「攝藏」,我們把它複習一下。「攝藏」有二層意思: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」,就是在我們生命當中,有一種攝藏因地的功能,攝藏「種現相熏」的一個因地的功能;第二個「由此有諸趣,及涅槃證得」,等到這個業力成熟的時候,這個攝藏又會變現果報。這個地方是作一個總標,把「所知依」作一個總標。這以下「阿賴耶識異門」,就把這個「攝藏義」從因到果之間的變化,詳細的說明,講得愈來愈微細。我們看:

  

  丁二、阿賴耶識異門(分二:戊一訓釋安立;戊二敘破異執) 戊一、訓釋安立(分叁:己一依大乘教;己二依聲聞乘教; 己叁總成) 己一、依大乘教(分二:庚一釋異名;庚二釋妨難) 庚一、釋異名(分二:辛一釋阿陀那名;辛二釋心) 辛一、釋阿陀那名(分二:壬一引教;壬二釋名) 壬一、引教

  

  「阿賴耶識」的「異門」,這個「異門」就是它其他的功能。阿賴耶識,這個第八識,它是以名稱、以功能來受稱,它有不同的功能,它就有不同的名稱,所以它有不

  

  同的名稱,代表不同的功能。這當中分二科:第一個「訓釋安立」,依止它的名詞來安立它的功能;第二個「敘破異執」,破除其他的邪執。先看不同名稱所安立的功能,「訓釋安立」當中分叁科:「一、依大乘教;二、依聲聞教;叁、總結」。在「依大乘教」當中分二科:第一個「解釋異名」,第二個「釋妨難」。「釋異名」當中又分二科:第一個「阿陀那」,第二個「心」。所以本論的所知依,主要有叁個重點:一個阿賴耶,一個阿陀那,第叁個是心,有叁種功能。前面阿賴耶講完了,這以下解釋阿賴耶識異名,它提出二種功能,先解釋「阿陀那」。「阿陀那」當中,先「引教」,再「釋名」。無著菩薩在解釋所知依的自體,都是引聖言量,再引義理來證明。先引聖言量來證明,看論文:

  

  複次,此識亦名阿陀那識。此中阿笈摩者,如《解深密經》說:阿陀那識甚深細,一切種子如瀑流,我于凡愚不開演,恐彼分別執爲我。

  

  「阿陀那」翻成中文就是「執持」,執持名號的執持。佛陀在「《解深密經》」當中,曾經很明確的說明:在我們內心深處,有一個執持的心識,這個心識是非常的「深」沈而微「細」的。不要說是凡夫的禅定,就是阿羅漢的九次第定,都不夠發覺它的存在。身爲一個「阿陀那」,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?「一切種子如瀑流」,它能夠執持我們所有善惡的功能,這個種子在內心當中,它不是寂靜狀態的,就像是一個急速的水流,不斷的剎那剎那的生滅流動。「瀑流」這句話,在《成唯識論》它提出二個相貌:第一個是恒,它是恒常相續的。這個種子,假設你沒有對治,它是不會失掉的;它不表現出來,但是它潛伏在你的內心深處,它相續的。第二個功能是轉,它前後的變異。因爲它不斷的釋放出來,你有時候隨順、有時候對治,所以它的功能在內心當中,也就不斷的增減。所以我們內心當中的種子,它是一個生滅門,就是它不斷的生、滅、垢、淨、增、減。這樣子就好象是水流一樣,不斷在心中流動變化,隨著這個境界風的吹,你遇到染汙的因緣,增長了雜染的功能;你來到叁寶裏面聽經聞法,就加強你善的功能。所以我們內心的功能,其實是每天不斷的變化、不斷的變化的。這樣子的一個瀑流,「我于凡愚不開演,恐彼分別執爲我。」佛陀對于凡夫跟愚癡的二乘種姓,不加以開演。爲什麼呢?因爲害怕他執爲我。因爲二乘人的根性,他的思想是對立的,他不是有,就是空,他很難接受中道的。既然這樣子的話,佛陀只好爲他說明,無常、無我的道理,趨向偏空涅槃就好。這個地方是說明「阿陀那識」的存在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鍾。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