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果报的变现,都有一个所知依的自体,来作一个保存,来当作一个依止。
我们也可以从二个角度来观察这个偈颂:第一个、从生灭门,从它的作用,就是「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」。从生灭门来看这个偈颂,你可以看得出来,就像《楞严经》说的:它是一种所谓的三种相续。《楞严经》在有情众生的生命相续,提出三种相续:第一个、果报是相续的。就是说因为我们有一个依止处,所以我们果报不会断灭。就是你今生死亡以后,你来生一定还会有一个果报的相续,这个果报不会断灭的。那果报为什么相续呢?因为你有业力的相续,因为你不断的造业,你不断的保存业力,所以第二个是业力的相续。业力之所以能够相续的储存,是来自于你心识的相续,就是现前一念心识的相续。所以在《楞严经》上说:有情众生的生命相续,有果报的相续、业力的相续跟心识的相续。不过《楞严经》的意思是说:因果不管是果报、业力,都是由心识来主导。所以你心念改变,你的业力就改变,果报就改变。我们去看修行者,如果这个人是特别的勇猛精进,就是说他的心念本来是非常放逸的,突然间勇猛精进,他就很容易业障现前。就是说他这个心识的等流性,本来是趋向三恶道的方向,突然间改变方向了,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相应的杂染力量,一定会先把它逼出来。所以你愈精进,魔障就会愈多,就是这样。当然你要撑得过去,那又是海阔天空。放逸也是这样,你以前很认真的持戒,你的生命是趋向于安乐的,突然间你破戒了,所以有人说「破戒和尚福报大」。因为你一开始在转变方向的时候,你的善业也会先逼出来。当然有些人的修行是渐进式的,他从杂染变成清净,他是慢慢来的,那这个业障就不容易那么明显。那你是突然间的,那这个业障就容易表现出来,因为你的生命、心识产生很大方向的扭转。所以你内心的业力,一定要先释放出来,因为它跟你的方向不相应了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:我们的因果都有一个保存处,这个保存处就是我们一念相续的心识,来摄持我们的业力、来变现我们果报,这个是从生灭门来说。
第二个、我们也可以从真如门。真如门就是「无始」,这个地方是一个重点。就是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造业的功能?善恶的功能啊?在经典上说是没有开始的。比如说:上帝赐给你一个好的功能、或者大梵天赐给你一个好的功能,这样子就是有始,有个开始。佛陀认为:我们生命的原点是没有开始的;如果你一定要说有开始,那只好说是我空、法空的真如圆成实性。所以这个地方的「无始」,我们在读这个偈颂的时候,要把这个味道──它所蕴藏的那种真如的味道,要把它读出来。这个偈颂就是说明:我们有情众生生命当中的生灭变化,基本上是有一个根源,有这个根源来掌控着我们生命的变化的。这个就是「证为所知依体」,这个「所知依体」,是存在的,这个因缘法的依止处是存在的。我们再看第二科,「庚二、证得阿赖耶」识的「名」称。
庚二、证得阿赖耶名
这个所知依存在,怎么知道这个所知依就是阿赖耶呢?我们看论文:
即于此中,复说颂曰: 由摄藏诸法,一切种子识, 故名阿赖耶,胜者我开示。
我们先把这个文作一个消释。在我们的生命当中,有一种「摄藏诸法」的功能,这个功能叫做「一切种子识」。这个「摄」就是摄受,「藏」是含藏。摄受跟含藏的意思,下文会解释,它有它不同的意思。我们能够摄受跟含藏诸法的功能,这个「一切种子识」呢,它的名称叫「阿赖耶」,所以阿赖耶的意思叫做藏,或者讲摄藏。这个阿赖耶识的内涵,「胜者我开示」,我只有对于具足大乘善根的众生,才加以开示的。因为以小乘的根性,他的对立性很重;对立性很重,你讲阿赖耶识,他就会产生自性执,反而产生修道的障碍。所以只有对这种大乘善根,能够接受非空非有中道实相的人,佛陀才开示阿赖耶识的名称。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:「摄藏诸法,一切种子识」。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犯罪心理学,它专门研究一个人他怎么会犯罪?像美国最近有一个小学生,他才七八岁,他跟弟弟吵架的时候,到抽屉拿枪,把他弟弟打死了。这件事情,震惊整个美国心理的这些专家,说:诶,他才七八岁,他内心当中,没有杀人的经验,也就是说他没有杀人的功能,他这个杀人的意识形态是怎么生起的?这没办法解释的。因为在心理学它只看得到今生嘛!但是我们在佛法当中是讲:「摄藏诸法,一切种子识」,其实他以前就有这种功能,功能是累积的、储存的。
比如说:我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(呵──),要持这个非时食戒,我觉得好象有点困难。就是我刚开始内心的功能,对于饥饿的抗拒,这个功能比较薄弱。所以我觉得每一天的持午,时间在晚上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,特别难过。但是慢慢的,诶!这功能增加了。而且经过几次的断食,我现在可以三天不吃饭,没有饿的感觉,而且体力也不太会下降。这表示说:我们内心的功能,的确可以经过我们的训练而增加的,这是可以改变的,就是「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」。就是说你所有造作的功能,都可以保存下来,所以你才有办法进步的。如果功能不能累积,那诸行无常,这个法做完就消失了,我们每一次都要从零开始,那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的。
比如说我们打佛七也是这样。诸位你想想看,你第一天在打佛七的时候,你心中要启动佛号的时候,是多么困难!你心中的妄想抗拒你的佛号,所以你刚开始是强迫的:不能念要他念,不能专要他专。但是慢慢的,经过你佛号不断的种现相熏以后,到了第三天第四天,你觉得你的佛号,能够念个十分钟十五分钟的相续,是非常轻松容易。就是说我们内心善恶的功能,的确是可以累积的,可以去栽培的。从菩萨戒的角度,就特别强调我们内心的功能。所以诸位还记得吗?诸位所受的菩萨戒的戒体,所谓的三聚净戒──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戒体,都是约着内心功能安立的。比如说摄律仪戒,摄律仪戒戒体的安立,它不在于你今天能够减少做什么错事,你说:诶,你也没有做什么错事。但是你内心当中,跟染污境界接触的时候,你没有防非止恶的功能,你就没有这个戒体。你之所以不造恶,只是缘缺不生,这样子不能安立为戒体。修善也是这样,你内心当中有禅定跟智慧的功能;摄众生戒,你有大悲的功能。所以在菩萨戒就是说:你今生的生命──你出生以后到你的死亡,这个过程当中,检查你是不是进步,它不在于你造作什么事情;它看你今天死亡的时候,跟你出生的时候,你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功能是不是增加了?这种功能增加了,你今生的生命就值得了。它看你的过程,不是看你的结果。
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:大乘佛法很重视你内心的功能,因为你有这种功能,你就有因缘能够生起善法,这个善法是属于枝末,这种内在的功能才是根本。所以「由摄藏诸法」,就是我们内心当中,的确有一种摄藏染净诸法的功能,这个功能叫做「一切种子识」,或者叫「阿赖耶」。这种功能,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,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有它,所以才能够产生整个生命的流转,也可以产生生命的还灭。这个地方,是证得阿赖耶识的名称;前面的二科都是引圣教量,来证明所知依自体的存在,所知依就是阿赖耶。这以下「释名」,就是依止这个义理,从义理上的判断,来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。
戊二、释名(分二:己一结前起问;己二依义正答) 己一、结前起问
这当中又分二科:第一个「结前起问」,第二个「依义正答」。首先我们提出一个问,看论文:
如是且引阿笈摩证。复何缘故,此识说名阿赖耶识?
「如是且引」就是结前,前面是「引阿笈摩」,「阿笈摩」翻成中文叫「传来」。传来就是佛陀所说的这些经典,是三世诸佛展转相传的,有它的传承,所以叫传来。前面是以经典来作证明。如果我们今天要从义理上来判断,你怎么知道有「阿赖耶识」的存在呢?我们不以圣言量,依止义理来义判。这个地方是提出一个问,看第二段的回答。
己二、依义正答(分二:庚一约能所藏义释; 庚二约执藏义释) 庚一、约能所藏义释
「依义正答」当中分二科:「庚一、约能所藏义释;庚二、约执藏义释」。就是把这个藏,开出能藏、所藏跟执藏。我们先看「约能所藏」,看论文:
一切有生杂染品法,于此摄藏为果性故;又即此识,于彼摄藏为因性故,是故说名阿赖耶识。
首先我们先解释这个「所藏义」。「所藏」这个「所」,就是一种被动性的;「能」是主动的。在「一切」的「有生」,这个「生」,就是有生有灭的有为法;有为法当中,特别指的是「杂染法」,有漏的「杂染法」。这个地方有漏的「杂染法」,是指前七转识的现行法,依止自我意识所带动的前六识的活动。前七识的现行法呢,「于此摄藏为果性故」。前七识的现行法,相对于第八识的「摄藏」来说,第八识它是一个「果性」。因为前七识是能熏习,就是说你在造业的时候,前七识它能够释放讯息,如果你造的是有漏的善、或者有漏的恶,都会释放一种讯息出来。这个摄藏识──阿赖耶识,它就是一种受熏,它接受你的讯息,所以它是一个果性。身为一个受熏的摄藏识,它毕竟是无记的,这个地方要注意。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受熏,因为它本身是无记性的。如果它是善的,它就不能够接受恶的熏习;如果它是恶的,就不能接受善的熏习。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:阿赖耶识它有受熏的功能,这叫所藏。它有摄受一切的善恶功能讯息的功能,所以这个地方的「摄藏」,它偏重在这个摄,它能够摄受前七转识所释放的讯息。
第二个「能藏义」。「又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