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果報的變現,都有一個所知依的自體,來作一個保存,來當作一個依止。
我們也可以從二個角度來觀察這個偈頌:第一個、從生滅門,從它的作用,就是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諸趣,及涅槃證得」。從生滅門來看這個偈頌,你可以看得出來,就像《楞嚴經》說的:它是一種所謂的叁種相續。《楞嚴經》在有情衆生的生命相續,提出叁種相續:第一個、果報是相續的。就是說因爲我們有一個依止處,所以我們果報不會斷滅。就是你今生死亡以後,你來生一定還會有一個果報的相續,這個果報不會斷滅的。那果報爲什麼相續呢?因爲你有業力的相續,因爲你不斷的造業,你不斷的保存業力,所以第二個是業力的相續。業力之所以能夠相續的儲存,是來自于你心識的相續,就是現前一念心識的相續。所以在《楞嚴經》上說:有情衆生的生命相續,有果報的相續、業力的相續跟心識的相續。不過《楞嚴經》的意思是說:因果不管是果報、業力,都是由心識來主導。所以你心念改變,你的業力就改變,果報就改變。我們去看修行者,如果這個人是特別的勇猛精進,就是說他的心念本來是非常放逸的,突然間勇猛精進,他就很容易業障現前。就是說他這個心識的等流性,本來是趨向叁惡道的方向,突然間改變方向了,這個時候他內心當中相應的雜染力量,一定會先把它逼出來。所以你愈精進,魔障就會愈多,就是這樣。當然你要撐得過去,那又是海闊天空。放逸也是這樣,你以前很認真的持戒,你的生命是趨向于安樂的,突然間你破戒了,所以有人說「破戒和尚福報大」。因爲你一開始在轉變方向的時候,你的善業也會先逼出來。當然有些人的修行是漸進式的,他從雜染變成清淨,他是慢慢來的,那這個業障就不容易那麼明顯。那你是突然間的,那這個業障就容易表現出來,因爲你的生命、心識産生很大方向的扭轉。所以你內心的業力,一定要先釋放出來,因爲它跟你的方向不相應了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:我們的因果都有一個保存處,這個保存處就是我們一念相續的心識,來攝持我們的業力、來變現我們果報,這個是從生滅門來說。
第二個、我們也可以從真如門。真如門就是「無始」,這個地方是一個重點。就是我們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造業的功能?善惡的功能啊?在經典上說是沒有開始的。比如說:上帝賜給你一個好的功能、或者大梵天賜給你一個好的功能,這樣子就是有始,有個開始。佛陀認爲:我們生命的原點是沒有開始的;如果你一定要說有開始,那只好說是我空、法空的真如圓成實性。所以這個地方的「無始」,我們在讀這個偈頌的時候,要把這個味道──它所蘊藏的那種真如的味道,要把它讀出來。這個偈頌就是說明:我們有情衆生生命當中的生滅變化,基本上是有一個根源,有這個根源來掌控著我們生命的變化的。這個就是「證爲所知依體」,這個「所知依體」,是存在的,這個因緣法的依止處是存在的。我們再看第二科,「庚二、證得阿賴耶」識的「名」稱。
庚二、證得阿賴耶名
這個所知依存在,怎麼知道這個所知依就是阿賴耶呢?我們看論文:
即于此中,複說頌曰: 由攝藏諸法,一切種子識, 故名阿賴耶,勝者我開示。
我們先把這個文作一個消釋。在我們的生命當中,有一種「攝藏諸法」的功能,這個功能叫做「一切種子識」。這個「攝」就是攝受,「藏」是含藏。攝受跟含藏的意思,下文會解釋,它有它不同的意思。我們能夠攝受跟含藏諸法的功能,這個「一切種子識」呢,它的名稱叫「阿賴耶」,所以阿賴耶的意思叫做藏,或者講攝藏。這個阿賴耶識的內涵,「勝者我開示」,我只有對于具足大乘善根的衆生,才加以開示的。因爲以小乘的根性,他的對立性很重;對立性很重,你講阿賴耶識,他就會産生自性執,反而産生修道的障礙。所以只有對這種大乘善根,能夠接受非空非有中道實相的人,佛陀才開示阿賴耶識的名稱。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:「攝藏諸法,一切種子識」。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犯罪心理學,它專門研究一個人他怎麼會犯罪?像美國最近有一個小學生,他才七八歲,他跟弟弟吵架的時候,到抽屜拿槍,把他弟弟打死了。這件事情,震驚整個美國心理的這些專家,說:诶,他才七八歲,他內心當中,沒有殺人的經驗,也就是說他沒有殺人的功能,他這個殺人的意識形態是怎麼生起的?這沒辦法解釋的。因爲在心理學它只看得到今生嘛!但是我們在佛法當中是講:「攝藏諸法,一切種子識」,其實他以前就有這種功能,功能是累積的、儲存的。
比如說:我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(呵──),要持這個非時食戒,我覺得好象有點困難。就是我剛開始內心的功能,對于饑餓的抗拒,這個功能比較薄弱。所以我覺得每一天的持午,時間在晚上到第二天早上的時間,特別難過。但是慢慢的,诶!這功能增加了。而且經過幾次的斷食,我現在可以叁天不吃飯,沒有餓的感覺,而且體力也不太會下降。這表示說:我們內心的功能,的確可以經過我們的訓練而增加的,這是可以改變的,就是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」。就是說你所有造作的功能,都可以保存下來,所以你才有辦法進步的。如果功能不能累積,那諸行無常,這個法做完就消失了,我們每一次都要從零開始,那就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的。
比如說我們打佛七也是這樣。諸位你想想看,你第一天在打佛七的時候,你心中要啓動佛號的時候,是多麼困難!你心中的妄想抗拒你的佛號,所以你剛開始是強迫的:不能念要他念,不能專要他專。但是慢慢的,經過你佛號不斷的種現相熏以後,到了第叁天第四天,你覺得你的佛號,能夠念個十分鍾十五分鍾的相續,是非常輕松容易。就是說我們內心善惡的功能,的確是可以累積的,可以去栽培的。從菩薩戒的角度,就特別強調我們內心的功能。所以諸位還記得嗎?諸位所受的菩薩戒的戒體,所謂的叁聚淨戒──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戒體,都是約著內心功能安立的。比如說攝律儀戒,攝律儀戒戒體的安立,它不在于你今天能夠減少做什麼錯事,你說:诶,你也沒有做什麼錯事。但是你內心當中,跟染汙境界接觸的時候,你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,你就沒有這個戒體。你之所以不造惡,只是緣缺不生,這樣子不能安立爲戒體。修善也是這樣,你內心當中有禅定跟智慧的功能;攝衆生戒,你有大悲的功能。所以在菩薩戒就是說:你今生的生命──你出生以後到你的死亡,這個過程當中,檢查你是不是進步,它不在于你造作什麼事情;它看你今天死亡的時候,跟你出生的時候,你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功能是不是增加了?這種功能增加了,你今生的生命就值得了。它看你的過程,不是看你的結果。
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:大乘佛法很重視你內心的功能,因爲你有這種功能,你就有因緣能夠生起善法,這個善法是屬于枝末,這種內在的功能才是根本。所以「由攝藏諸法」,就是我們內心當中,的確有一種攝藏染淨諸法的功能,這個功能叫做「一切種子識」,或者叫「阿賴耶」。這種功能,在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,是非常重要的,因爲有它,所以才能夠産生整個生命的流轉,也可以産生生命的還滅。這個地方,是證得阿賴耶識的名稱;前面的二科都是引聖教量,來證明所知依自體的存在,所知依就是阿賴耶。這以下「釋名」,就是依止這個義理,從義理上的判斷,來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。
戊二、釋名(分二:己一結前起問;己二依義正答) 己一、結前起問
這當中又分二科:第一個「結前起問」,第二個「依義正答」。首先我們提出一個問,看論文:
如是且引阿笈摩證。複何緣故,此識說名阿賴耶識?
「如是且引」就是結前,前面是「引阿笈摩」,「阿笈摩」翻成中文叫「傳來」。傳來就是佛陀所說的這些經典,是叁世諸佛展轉相傳的,有它的傳承,所以叫傳來。前面是以經典來作證明。如果我們今天要從義理上來判斷,你怎麼知道有「阿賴耶識」的存在呢?我們不以聖言量,依止義理來義判。這個地方是提出一個問,看第二段的回答。
己二、依義正答(分二:庚一約能所藏義釋; 庚二約執藏義釋) 庚一、約能所藏義釋
「依義正答」當中分二科:「庚一、約能所藏義釋;庚二、約執藏義釋」。就是把這個藏,開出能藏、所藏跟執藏。我們先看「約能所藏」,看論文:
一切有生雜染品法,于此攝藏爲果性故;又即此識,于彼攝藏爲因性故,是故說名阿賴耶識。
首先我們先解釋這個「所藏義」。「所藏」這個「所」,就是一種被動性的;「能」是主動的。在「一切」的「有生」,這個「生」,就是有生有滅的有爲法;有爲法當中,特別指的是「雜染法」,有漏的「雜染法」。這個地方有漏的「雜染法」,是指前七轉識的現行法,依止自我意識所帶動的前六識的活動。前七識的現行法呢,「于此攝藏爲果性故」。前七識的現行法,相對于第八識的「攝藏」來說,第八識它是一個「果性」。因爲前七識是能熏習,就是說你在造業的時候,前七識它能夠釋放訊息,如果你造的是有漏的善、或者有漏的惡,都會釋放一種訊息出來。這個攝藏識──阿賴耶識,它就是一種受熏,它接受你的訊息,所以它是一個果性。身爲一個受熏的攝藏識,它畢竟是無記的,這個地方要注意。阿賴耶識之所以能夠受熏,因爲它本身是無記性的。如果它是善的,它就不能夠接受惡的熏習;如果它是惡的,就不能接受善的熏習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:阿賴耶識它有受熏的功能,這叫所藏。它有攝受一切的善惡功能訊息的功能,所以這個地方的「攝藏」,它偏重在這個攝,它能夠攝受前七轉識所釋放的訊息。
第二個「能藏義」。「又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