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叁頁,「壬二、釋名」,這一科是講到「所知依」。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佛法,我們想要去改造我們的生命。那你要改造生命,你要知道生命的根源在哪裏?否則你沒辦法改造它的。生命的根源,簡單的說就是「所知依」。這個「所知依」,本論提出了叁種相貌。前面是講到「阿賴耶」,所謂的攝藏;這以下是講到「阿陀那」,就是執持。執持前面是引聖言量來說明它的存在;這以下是依止它的義理,來證明阿陀那的存在。這以下有一個問答,先看「問」:
第六卷
壬二、釋名(分叁:癸一問;癸二答;癸叁結) 癸一、問
何緣此識,亦複說名阿陀那識?
怎麼知道所知依的自體,又可以稱爲「阿陀那識」呢?又可以稱爲執持識呢?它除了是有攝藏義,所知依又可以當作執持義,這個執持義是怎麼安立的?它提出這個問,這以下回答:
癸二、答(分叁:子一標;子二征;子叁釋) 子一、標
回「答」當中有叁科:「標、征、釋」。先看「標」的部分。
執受一切有色根故,一切自體取所依故。
「執持」這句話,在本論當中有二層意思:第一個是「執受」義,這個「受」是感受的受;第二個是「執取」義,「取」就是取著的取。這個執受跟執取合起來就是執持。我們從它生起的次第,先解釋什麼叫執取,執取就是下面這一段。什麼叫「執取」義呢?「一切自體取所依故」。這個「自體」就是我們有情衆生生命的自體,就是它五蘊色心的自體。這個五蘊的色心自體,爲什麼叫「取所依故」呢?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這個「取所依」就是說:在十二因緣當中,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這個識到名色的過程,就是由阿陀那識這個執取,來扮演這個角色,使令我們從這個識而變成名色。我們解釋一下。就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前六識都停止活動了,這個時候就只有一個所知依,就是第八識,或者阿陀那識現前。阿陀那識它有很多的種子,就像瀑流一樣,在那個地方生滅變化。這當中會有一群成熟的業力,它會表現出來,來主導我們的心識,去跟父母遺體相結合。就是阿陀那識當中的業力,有一群是成熟的,這個成熟的業力,會引導我們的心識、或者講推動我們的心識,去投胎,投入到父母遺體當中去。當阿陀那識進入到父母遺體的時候,這就是所謂的執取,就是「一切自體取所依故」。這樣子講,等于是一個有情衆生新生命的開始。這個新的開始之所以能夠開始,是由阿陀那來主導的。剛開始的時候,這個色心諸法是由父母的遺傳基因,但是慢慢的「執受一切有色根故」,他能夠增長廣大,他能夠活活潑潑的生存在世間。就是阿陀那不但是去執取這個遺體,它還把這個遺體慢慢慢慢的把它執受,使令它不失掉,它不會死亡。這個有色根,什麼叫有色根?這六根當中,前面的五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它是由四大所成的,叫有色根;第六意根,非四大所成,叫無色根。它能夠執持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使令它慢慢的增長廣大。這個就是阿陀那識的功能,就是它引導你的心識去投胎,然後把這樣的一個胞胎,慢慢慢慢的把它執受,使令它增長廣大。這以下「征」:
子二、征
所以者何?
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?這底下解釋了。
子叁、釋
有色諸根,由此執受,無有失壞,盡壽隨轉。 又于相續正結生時,取彼生故,執受自體。
我們先解釋這個執取義,看下面那一段。「又于相續正結生時」,在我們生命的相續當中「正結生時」,這個「正結生時」就是我們在受胎的時候,或者說是投胎的時候。我們前面說過:有情衆生的生命,是果報相續的。你死亡以後,它又會有一個新生命的開始,就是所謂的「相續正結生時」。這個時候,阿陀那扮演什麼角色呢?「取彼生故,執受自體。」它能夠在他內心當中,成熟業力的推動,「取彼生故」。這個「生」就是父母遺體,它能夠引導我們去跟父母遺體相結合,而産生一個色心的自體,就是名色。這就是我們生命的變化當中,阿陀那是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。這樣的一個父母遺體,經過阿陀那的執受,它會慢慢的廣大,我們看前面那一段:「有色諸根,由此執受,無有失壞,盡壽隨轉。」慢慢慢慢的長大,阿陀那又把這樣的根身執受。它能夠執受,它也不斷的釋放業力,使令它不失不壞,盡其生命相續的轉生。所以有人說:一個人以四十歲爲中間點,就是你四十歲以前的相貌,多少帶點遺傳;但四十歲以後的相貌,就跟你業力有關系。因爲你這個阿陀那它……,當然剛開始你有這樣的色身,是阿陀那這個心識去跟你父母遺體和合,所以你一定會帶有你父母遺體,這個是很正常的;但是隨著年紀的長大,因爲你阿陀那本身也有業力,它本身不斷的釋放業力,這業力也會主導色法不斷的變化。所以四十歲以後,你就不能再怪你父母親,把你生得好不好(哈──);因爲這阿陀那已經慢慢在主導這個色法,不斷的變化。我們看前面的阿賴耶,它只是很粗分的講到攝藏,它攝藏業力,變現果報。這個業力怎麼變現果報,它沒有講出來,但是阿陀那講出來。就是在內心深處當中,有一群業力來主導我們去投胎;投胎以後又不斷的去滋潤這個色法,使令它「無有失壞,盡壽隨轉」,慢慢的增長廣大。最後作一個總結:
癸叁、結
是故,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。
前面的阿賴耶叫攝藏;這個地方就是執持,有執取義跟執受義。不過這個地方「阿陀那」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。我們淨土宗很重視臨命終,你平常千念萬念,就是求得臨終正念。所以這個臨命終對淨土宗來說,可以說是判定一個人成功失敗的標准。所以我平常跟煩惱很多次的作戰,有時候成功、有時候失敗,但這都還不算成功失敗。真正的成功失敗,是臨終那一個最後的大決戰──真妄交攻的大決戰。成功了,永做閑漢,「拚個今生,永做閑漢」,從此以後解脫這些苦惱的叁界;失敗的話,你再來一次,就這樣子。
這個地方的成功失敗,我們淨土宗很習慣說:臨終有隨業往生,有隨念往生,是不是。你這個人如果正念沒有現前,就隨業往生。其實這個隨業往生,跟心念也是有關系的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臨終的時候,是由成熟的業力來主導你的心識(阿陀那識)去投胎。什麼樣的業力叫成熟呢?這個地方是個問題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你要是臨終的時候,不斷的去憶念某一個事情,這件事情的業力就容易成熟。就是說:你平常在用功的時候,你稍微檢查一下你這個阿陀那識的功能。當然檢查是第六意識,就是說你第六意識當中:有些事情是揮之不去,它經常會出現,哪些事情你總是放不下?這件事情好象你一定要把它做了以後,你才滿意了。這樣子,這個念頭對你就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危機了。就是說臨終的時候,它就會對你的生命産生主導。你不斷的去憶念某一件事情,你就很容易碰觸到這一部分的業力,使令它成熟。當然你要是臨終的時候不斷的憶念彌陀,這個時候阿陀那識就不是跟父母遺體結合,而是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結合。所以說我在這個地方,我們必須要跟所有修淨土宗的人互相勉勵:我們修淨土宗的人,往往是偏重修善,不重視斷惡,就是你只要念佛就好。其實你念佛是培養往生淨土的一個正面力量;但是我們內心當中,有很多負面的力量,你要盡量排除。如果你只是栽培正面的力量,你也栽培負面的力量,而負面的力量是熟境界,往生的力量是生疏的境界,臨終可能你就跳不過去了。所以你不能夠說很多事情,臨終再請人家來開導我。其實一個修行人,你平常檢查你就知道──足以引導你內心業力的是哪些心念?當它出現的時候,你不能夠說:啊!轉念念佛,把它轉掉。因爲即使你把它轉掉,那個功能還是在啊!只是它變成潛伏!你要能夠很徹底的放下,就一定要修觀,說服你自己這個東西是虛妄相、是苦惱相,這個念頭就永遠不再生起了,這個負面的力量就會消失掉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要跟淨土宗的學者,互相勉勵!念佛是培養正面的力量;但是你也要盡量消除一些負面的力量,就是這個阿陀那的勢力。它今天會引導我們在叁界裏面執取,這種力量要盡量把它破壞掉。你說臨終無障礙,其實你自己占百分之九十;外境的刺激,其實那只是增上緣。所以這個地方阿陀那就講得很清楚了,我們今天從業力會變成果報,就是「又于相續正結生時,取彼生故,執受自體」,就是我們自己要去投胎的,不是別人強迫我們去投胎的。這個地方的所知依體,講到阿陀那的執持義,把業力變成果報的過程,講得更加的清楚了。看下一科:
辛二、釋心(分二:壬一引教;壬二釋名)
壬一、引教
這個所知依的自體,除了阿賴耶、阿陀那,還有第叁種功能叫做「心」,那麼心也是一樣,先引聖言量,再引義理來證明。先引聖教量,看論文:
此亦名心。如世尊說:「心、意、識叁。」
這個所知依的自體,也可以叫做「心」。怎麼知道呢?因爲世尊在經典當中,經常提到「心、意、識叁。」佛陀在經典當中,習慣性把我們這一念明了分別的心識,分成叁大類:一者、心,心者積集義,就是第八識;二者、意,意者思量義,就是第七意識;叁者、識,就是了別意,就是前六轉識。佛陀習慣性把我們這個明了分別的心識分成叁類。這個地方是說:前面在講到所知依的時候,是單單的講到第八識,它的阿賴耶、阿陀那。但事實上,我們要知道第八識,是受著前六識跟第七意識的影響,所以八識是相互作用的。你要談所知依,你不能夠只講第八識,因爲阿陀那爲什麼會投胎呢?因爲第六識不斷的憶念某一個法,去刺激它的業力,所以觸動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