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阿陀那去投胎的。所以這個地方,前面只是單獨的講第八識,這個地方講到所知依,就把八識的相互作用都標出來。我們看無著菩薩怎麼解釋心、意、識?
壬二、釋名(分二:癸一例釋意名;癸二正釋心名) 癸一、例釋意名(分叁:子一出體;子二證成;子叁性攝) 子一、出體(分叁:醜一出二體;醜二顯識依;醜叁釋得名
醜一、出二體(分二:寅一無間滅意;寅二染汙意) 寅一、無間滅意
「釋名」當中分二科:「例釋意名、正釋心名」。先「例釋意名」,解釋這個意。在心、意、識當中,先解釋這個「意」。「意」當中分叁科:「出體、證成、性攝」。先「出體」,先指出它有二種自體:「顯識依、釋得名」。二種自體當中,第一個是「無間滅意」,第二個是「染汙意」。身爲意,當然是一種恒審思量。恒審思量,基本上在我們生命當中,它扮演二種功能:第一個「無間滅意」,第二個「染汙意」。先看第一個功能:
此中意有二種:第一、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,無間滅識,能與意識作生依止;
這個思量、這個「意」,有二種差別的作用:「第一」個「與作等無間緣」,這個「等無間緣」,就是說心識它是相續的,它生起消失、消失又生起,中間沒有間隔,它不會中斷停止。這樣子第七意識的相續作用,它能夠當作「所依止性」,它能夠當作第六意識生起的依止,叫做染淨依。就是說第六意識要生起,它必須要仰仗第七意識相續的作用,第六意識才能生起的。那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,後面會說明。你要依止它生起,那你就要受它影響了。這個地方「所依止性」,下面地方就解釋什麼叫「所依止性」呢?因爲「無間滅識,能與意識作生依止」。就是說這個第七意識的恒常相續,它能夠當作第六意識生起的依止,這第六意識生起,要有第七意識當作染淨依,就是講這個意思,就是說它能夠當作第六意識生起的因緣。「第二、染汙意」,它本身是染汙的,看第二個。
寅二、染汙意
第二、染汙意,與四煩惱恒共相應者:一者、薩迦耶見;二者、我慢;叁者、我愛;四者、無明。
第七意識的思量,它思量的結果,是「染汙」的思量。這個「染汙」,在唯識學有二層意思。第一個、覆蓋真如,讓你對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産生迷惑,就是染汙了。有時候我們總是覺得:內心當中有一個自我,我生命的本來面目不是空性的。那你爲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呢?就是這個「染汙」,這個第七意識在幹擾你,它覆蓋真如。第二個、障礙聖道。當你想要進步的時候,這個第七意識會釋放一種訊息,叫你不要修行,障礙聖道。所以這個第七意識,是非常嚴重的過失。今天第六意識依止第七意識生起,當然它會受它影響。那第七意識它的缺點在哪裏呢?它有四種的「煩惱」經常釋放出來,來幹擾第六意識。我們看哪四種煩惱:這四種煩惱生起的因緣,「一者、薩迦耶見;二者、我慢;叁者、我愛;四者、無明。」它生起的次第,應該先講「無明」。這個「無明」就是愚癡,這個地方的愚癡,特別指的是「我癡」,對我空真理的迷惑不清,就是「無明」。對我空真理的迷惑,無明只是迷惑不清,長時間的不清以後,就産生了「薩迦耶見」。這個「癡」跟「見」不同。「見」它是産生一種顛倒的認知,「愚癡」是他不知道什麼是對、也不知道什麼是錯,他還猶豫不決。當它變成「見」的時候,他很清楚的知道,他已經清楚的知道什麼是對;但是他所認知的對,是錯誤的、顛倒的認知,所以叫做「我見」。由愚癡的增長,而變成我見,我見以後産生「我慢」。所以我們在團體的生活,習慣性總是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,自己是不可取代的,把自己的地位高舉起來。所以我們在修大悲心,第一個就是修自他平等,其實我們跟其他衆生沒有什麼差別,就是一個明了的心識,想要離苦得樂,就是這樣子而已。但是我們習慣性會覺得自己是與衆不同的,這是我慢。「叁者、我愛」,我們不但與衆不同,我們還愛著自己,在一切人事因緣當中,跟自己利益有關系的,我們會去保護自己。這就是第七意識,它所釋放出來的四種邪惡的功能:「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」。我們看:
醜二、顯識依
這個地方開「顯」是第六意「識」所「依」止的。
此即是識雜染所依。識複由彼第一依生,第二雜染,了別境義故。
這個「此」就是染汙意,它就是第六意「識雜染」的依止處。怎麼說呢?怎麼說第七意識是第六意識的「雜染依」止呢?因爲第六意識,「識複由彼第一依生」,這第六意識依止第七意識而轉生。就是前面說的無間滅意,第六意識要活動,一定要附在第七意識的身上,它不能離開第七意識單獨活動,不可以的。你要活動,你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識才能活動。生起以後呢,「第二雜染」。(這個「第二雜染」的下面,要加一個逗號,就是第二雜染,逗號,了別境義故,應該是這樣子的。)那這個地方是說明第六意識的生起因緣:第一個、它要依止第七意識而轉生;第二個、它受到了第七意識的雜染,來了別這六塵的境界。所以我們作個總結:
醜叁、釋得名
等無間義故,思量義故,意成二種。
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時候六祖就徹悟了。當時他就說: 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」,我哪裏想得到,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;「何期自性本不生滅」,我哪裏想得到,我的自性從本以來就是不生不滅; 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我本來就具足一切,佛說具足如來智慧德相,他沒聽過佛的話,他自己證實了; 「何期自性本無動搖」,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,一口氣說了這幾句。五祖知道他徹悟了,衣缽就給他了。 ──黃念祖
第七意識,它有「等無間義」、有恒審「思量」,産生我愛、我癡、我慢這樣的「義故」,而構成這個「意」的「成」立。這個地方的第七意識,大家要注意:就是說我們今天要不了解第七意識的存在,你一定會産生錯誤的修行。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邪惡的功能,我們自己也非常不喜歡,自私的心態,我也不喜歡這樣子做;但是它就會表現出來,高慢心、嫉妒心。這個心念,有時候你看它看久了、看不習慣以後,你就會産生斷滅的思想:啊!幹脆全部消滅掉。你就一股腦的把心的功能全部消滅掉。這樣子的話,你把邪惡功能消滅了,你要生善、度衆生也不可能,灰身泯智了,這就是小乘學者的悲哀了。大乘學者就告訴你說:第六意識沒有錯,第六意識本身它是無記性的;今天它有邪惡的功能,是受到第七意識的幹擾。所以我們經常說:你修行,你在對治煩惱之前,你先思惟一個法語──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就把這一念分別的心,用真如門把它回歸到原點:原來我們本性是我空、法空的清淨。你把這個「何期自性……」念叁遍,這個時候,你要對治煩惱會比較容易。也就是說,我們第六意識習慣跟第七意識在一起,受到它我愛、我癡、我見、我慢的影響。這個時候,你在對治煩惱的時候,先念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先對治這個染汙意,讓它跟染汙意脫鈎,這個時候第六意識它就醒過來了,它就比較好對治。所以你要不知道有第七意識的存在,你對第六意識會産生錯誤,以爲「心是惡源,形爲罪薮」,這第六意識是染汙的根源;其實第六意識它沒有錯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:因爲第六意識生起的時候,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識,而不幸的是,第七意識是染汙的,所以它受到它染汙的影響;但第六意識本身沒有染汙,所以它還是有希望,它可以發菩提心,修六波羅蜜,成就萬德莊嚴。所以你要對治的是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,所以這個地方講第七意識的建立很重要。怎麼知道有第七意識的存在呢?這以下,看「子二」的「證成」,證明第七意識的存在。
子二、證成(分二:醜一長行;醜二頌) 醜一、長行(分二:寅一問;寅二答) 寅一、問
這當中分二科:第一個「長行」,第二個「偈頌」。「長行」當中有一個「問答」,先看「問」。「問」當中,我們看論文:
複次,雲何得知有染汙意?
怎麼知道我們內心當中的明了活動,我們這第六意識是受到染汙意的幹擾影響呢?因爲在小乘的經論當中,幷沒有提到第七意識的存在,所以小乘的學者對第六意識,就全部的封殺掉了。大乘的學者,爲了挽救這個過失,他就必須要建立染汙意的存在,讓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撇清。
寅二、答(分六:卯一無不共無明過;卯二無五同法過 ;卯叁無訓釋詞過; 卯四無二定別過 ;卯五無想無染過; 卯六我執不恒行過)
這當中證明第七意識的存在,有六個回答:「一、無不共無明過;二、無五同法過;叁、無訓釋詞過;四、無二定別過;五、無想無染過;六、我執不恒行過。」先看第一個,沒有「不共無明」的「過」失。
卯一、無不共無明過
這個「不共無明」,我們內心的無明有二種:第一個叫「相應無明」,這是第六意識所相應的,由環境的刺激引生的,叫相應無明,或者也叫做枝末無明;第二個叫做「不共無明」,它不必環境的刺激,它就會存在的、俱生的,或者叫做根本無明。如果沒有第七意識,這樣子不共無明就不能建立了,我們看這個論文的意思:
謂此若無,不共無明則不得有,成過失故。
假設沒有第七意識,這個「不共無明」這個「不共」,這個無明煩惱是不共于其他煩惱的,很特別的,可以說
是俱生的,你不用其他煩惱的資助,它就會存在的。如果沒有第七意識,那不共無明就「不」存在了,這樣子就會産生凡聖混濫的「過失」。怎麼說凡聖混濫的過失呢?因爲第七意識的無明是「相應無明」,這個「相應無明」它必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