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阿陀那去投胎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前面只是单独的讲第八识,这个地方讲到所知依,就把八识的相互作用都标出来。我们看无著菩萨怎么解释心、意、识?
壬二、释名(分二:癸一例释意名;癸二正释心名) 癸一、例释意名(分三:子一出体;子二证成;子三性摄) 子一、出体(分三:丑一出二体;丑二显识依;丑三释得名
丑一、出二体(分二:寅一无间灭意;寅二染污意) 寅一、无间灭意
「释名」当中分二科:「例释意名、正释心名」。先「例释意名」,解释这个意。在心、意、识当中,先解释这个「意」。「意」当中分三科:「出体、证成、性摄」。先「出体」,先指出它有二种自体:「显识依、释得名」。二种自体当中,第一个是「无间灭意」,第二个是「染污意」。身为意,当然是一种恒审思量。恒审思量,基本上在我们生命当中,它扮演二种功能:第一个「无间灭意」,第二个「染污意」。先看第一个功能:
此中意有二种:第一、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,无间灭识,能与意识作生依止;
这个思量、这个「意」,有二种差别的作用:「第一」个「与作等无间缘」,这个「等无间缘」,就是说心识它是相续的,它生起消失、消失又生起,中间没有间隔,它不会中断停止。这样子第七意识的相续作用,它能够当作「所依止性」,它能够当作第六意识生起的依止,叫做染净依。就是说第六意识要生起,它必须要仰仗第七意识相续的作用,第六意识才能生起的。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,后面会说明。你要依止它生起,那你就要受它影响了。这个地方「所依止性」,下面地方就解释什么叫「所依止性」呢?因为「无间灭识,能与意识作生依止」。就是说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常相续,它能够当作第六意识生起的依止,这第六意识生起,要有第七意识当作染净依,就是讲这个意思,就是说它能够当作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。「第二、染污意」,它本身是染污的,看第二个。
寅二、染污意
第二、染污意,与四烦恼恒共相应者:一者、萨迦耶见;二者、我慢;三者、我爱;四者、无明。
第七意识的思量,它思量的结果,是「染污」的思量。这个「染污」,在唯识学有二层意思。第一个、覆盖真如,让你对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产生迷惑,就是染污了。有时候我们总是觉得:内心当中有一个自我,我生命的本来面目不是空性的。那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?就是这个「染污」,这个第七意识在干扰你,它覆盖真如。第二个、障碍圣道。当你想要进步的时候,这个第七意识会释放一种讯息,叫你不要修行,障碍圣道。所以这个第七意识,是非常严重的过失。今天第六意识依止第七意识生起,当然它会受它影响。那第七意识它的缺点在哪里呢?它有四种的「烦恼」经常释放出来,来干扰第六意识。我们看哪四种烦恼:这四种烦恼生起的因缘,「一者、萨迦耶见;二者、我慢;三者、我爱;四者、无明。」它生起的次第,应该先讲「无明」。这个「无明」就是愚痴,这个地方的愚痴,特别指的是「我痴」,对我空真理的迷惑不清,就是「无明」。对我空真理的迷惑,无明只是迷惑不清,长时间的不清以后,就产生了「萨迦耶见」。这个「痴」跟「见」不同。「见」它是产生一种颠倒的认知,「愚痴」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对、也不知道什么是错,他还犹豫不决。当它变成「见」的时候,他很清楚的知道,他已经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对;但是他所认知的对,是错误的、颠倒的认知,所以叫做「我见」。由愚痴的增长,而变成我见,我见以后产生「我慢」。所以我们在团体的生活,习惯性总是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,自己是不可取代的,把自己的地位高举起来。所以我们在修大悲心,第一个就是修自他平等,其实我们跟其他众生没有什么差别,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,想要离苦得乐,就是这样子而已。但是我们习惯性会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,这是我慢。「三者、我爱」,我们不但与众不同,我们还爱着自己,在一切人事因缘当中,跟自己利益有关系的,我们会去保护自己。这就是第七意识,它所释放出来的四种邪恶的功能:「我痴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爱」。我们看:
丑二、显识依
这个地方开「显」是第六意「识」所「依」止的。
此即是识杂染所依。识复由彼第一依生,第二杂染,了别境义故。
这个「此」就是染污意,它就是第六意「识杂染」的依止处。怎么说呢?怎么说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「杂染依」止呢?因为第六意识,「识复由彼第一依生」,这第六意识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。就是前面说的无间灭意,第六意识要活动,一定要附在第七意识的身上,它不能离开第七意识单独活动,不可以的。你要活动,你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才能活动。生起以后呢,「第二杂染」。(这个「第二杂染」的下面,要加一个逗号,就是第二杂染,逗号,了别境义故,应该是这样子的。)那这个地方是说明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:第一个、它要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;第二个、它受到了第七意识的杂染,来了别这六尘的境界。所以我们作个总结:
丑三、释得名
等无间义故,思量义故,意成二种。
讲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时候六祖就彻悟了。当时他就说: 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」,我哪里想得到,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;「何期自性本不生灭」,我哪里想得到,我的自性从本以来就是不生不灭; 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我本来就具足一切,佛说具足如来智慧德相,他没听过佛的话,他自己证实了; 「何期自性本无动摇」,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,一口气说了这几句。五祖知道他彻悟了,衣钵就给他了。 ──黄念祖
第七意识,它有「等无间义」、有恒审「思量」,产生我爱、我痴、我慢这样的「义故」,而构成这个「意」的「成」立。这个地方的第七意识,大家要注意: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不了解第七意识的存在,你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修行。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邪恶的功能,我们自己也非常不喜欢,自私的心态,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做;但是它就会表现出来,高慢心、嫉妒心。这个心念,有时候你看它看久了、看不习惯以后,你就会产生断灭的思想:啊!干脆全部消灭掉。你就一股脑的把心的功能全部消灭掉。这样子的话,你把邪恶功能消灭了,你要生善、度众生也不可能,灰身泯智了,这就是小乘学者的悲哀了。大乘学者就告诉你说:第六意识没有错,第六意识本身它是无记性的;今天它有邪恶的功能,是受到第七意识的干扰。所以我们经常说:你修行,你在对治烦恼之前,你先思惟一个法语──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就把这一念分别的心,用真如门把它回归到原点:原来我们本性是我空、法空的清净。你把这个「何期自性……」念三遍,这个时候,你要对治烦恼会比较容易。也就是说,我们第六意识习惯跟第七意识在一起,受到它我爱、我痴、我见、我慢的影响。这个时候,你在对治烦恼的时候,先念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先对治这个染污意,让它跟染污意脱钩,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它就醒过来了,它就比较好对治。所以你要不知道有第七意识的存在,你对第六意识会产生错误,以为「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」,这第六意识是染污的根源;其实第六意识它没有错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:因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时候,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,而不幸的是,第七意识是染污的,所以它受到它染污的影响;但第六意识本身没有染污,所以它还是有希望,它可以发菩提心,修六波罗蜜,成就万德庄严。所以你要对治的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,所以这个地方讲第七意识的建立很重要。怎么知道有第七意识的存在呢?这以下,看「子二」的「证成」,证明第七意识的存在。
子二、证成(分二:丑一长行;丑二颂) 丑一、长行(分二:寅一问;寅二答) 寅一、问
这当中分二科:第一个「长行」,第二个「偈颂」。「长行」当中有一个「问答」,先看「问」。「问」当中,我们看论文:
复次,云何得知有染污意?
怎么知道我们内心当中的明了活动,我们这第六意识是受到染污意的干扰影响呢?因为在小乘的经论当中,幷没有提到第七意识的存在,所以小乘的学者对第六意识,就全部的封杀掉了。大乘的学者,为了挽救这个过失,他就必须要建立染污意的存在,让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撇清。
寅二、答(分六:卯一无不共无明过;卯二无五同法过 ;卯三无训释词过; 卯四无二定别过 ;卯五无想无染过; 卯六我执不恒行过)
这当中证明第七意识的存在,有六个回答:「一、无不共无明过;二、无五同法过;三、无训释词过;四、无二定别过;五、无想无染过;六、我执不恒行过。」先看第一个,没有「不共无明」的「过」失。
卯一、无不共无明过
这个「不共无明」,我们内心的无明有二种:第一个叫「相应无明」,这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,由环境的刺激引生的,叫相应无明,或者也叫做枝末无明;第二个叫做「不共无明」,它不必环境的刺激,它就会存在的、俱生的,或者叫做根本无明。如果没有第七意识,这样子不共无明就不能建立了,我们看这个论文的意思:
谓此若无,不共无明则不得有,成过失故。
假设没有第七意识,这个「不共无明」这个「不共」,这个无明烦恼是不共于其他烦恼的,很特别的,可以说
是俱生的,你不用其他烦恼的资助,它就会存在的。如果没有第七意识,那不共无明就「不」存在了,这样子就会产生凡圣混滥的「过失」。怎么说凡圣混滥的过失呢?因为第七意识的无明是「相应无明」,这个「相应无明」它必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