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七卷

  第七卷

  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十六页,「卯四、无二定别过」。

  

  本论的修学纲要,总共有三个:第一个是甚深见,第二个是广大行,第三个是究竟果。首先我们研究的第一科是甚深见。这个「甚深见」,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,我们要先通达生命的真实相。通达生命的真相当中,无著菩萨分成二科:第一个是所知依,第二个是所知相。首先我们讲到「所知依」。我们在了解生命的真相,首先要先了解:什么是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?有关这个「生命的根源」,在本论当中,无著菩萨根据大乘的经典,列出了三种名称:第一个是阿赖耶识,第二个是阿陀那识,第三个是心。这三种名称当中,最有代表性的、最为重要的,就是阿赖耶识。「阿赖耶识」身为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根源,它的一个相貌,简单的说:阿赖耶识的相貌就是「恒转如瀑流」。就是说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,它的一个情况,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,恒常相续、前后变化,从过去流到了今生、也会从今生流到未来。这样生灭变化、又恒常相续的水流,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功能呢?在本论当中讲到:这样的一个生命水流,有二个功能,所谓的「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。」这样的一个生命水流,它本身在不断的流转当中,累积很多很多的种子,有善的种子、有恶的种子。这个种子就像是水流的水,遇到境界风的刺激,就变成了波浪,有种种的善恶现行。那这个波浪又带动了水的前进,所谓的「种现相熏」,这个水跟波浪的交互作用,就产生了一个强大的生命动力。这样的动力,可能是一种善的动力,也可能是一个恶的动力。所以从这样的「种现相熏」,就构成有情众生一个因地的相貌,一个强大善恶业力的产生。第二个它的果相,「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」。因为种现相熏的带动,使令这个生命的水流──有时候流到天上去,享受安乐的果报;有时候流到三恶道,承受痛苦的果报;有时候流到涅槃的境界,享受寂静安乐的果报。所以说这个阿赖耶识它生命的一个水流,就是不断的在累积一种业力,也不断的在释放果报,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。换句话说,我们今天想要返妄归真,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本质:不是上天创造的,也不是自然产生的,而是我们无量劫来累积很多的业力,而且从这个业力的功能当中,又不断的释放果报,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,或者说是「所知依」。这些都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,你要很彻底的了解到、观察到这个生命的根源。这一科是从阿赖耶识到阿陀那识,现到讲到心。这个心就不离开所谓的心、意、识,就是说身为一个生命根源的阿赖耶识,它的一个作用,当然不可能单独的活动,它一定有第七意识末那识的配合,还有前六识造业的配合,才会产生一个生命水流的流动。所以讲到心的时候,无著菩萨把第七意识跟前六意识都带动下来,阿赖耶识当然也跟它有密切关系。第七意识在整个所知依当中,它扮演了重要角色,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要证明第七末那的存在。假设我们今天,根据小乘的经论,没有建立第七意识的存在,有六种的过失。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四种过失,就是「无二定别过」,这个「二定」指的是无想定跟灭尽定。假设没有第七末那的存在,无想定跟灭尽定就没有差别;没有差别,这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过失。这当中分二科:「一、标过;二、释理」。先看「标过」:

  

  卯四、无二定别过(分二:辰一标过;辰二释理) 辰一、标过

  

  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,成过失故。

  

  这个地方是讲到禅定的状态。我们欲界众生的心,或者是昏沉、或者是掉举;但是我们能够透过对一个所缘境的专注力跟相续力,「心于所缘,专一安住;心于所缘,相续安住」,就能够把我们的心,从昏沉、掉举的状态,调整为一个明了寂静的状态,就是所谓的禅定。在所有的禅定当中,无想定跟灭尽定是非常特别的。因为基本上,一般的四禅八定,它第六意识的活动都是存在的;至于无想定跟灭尽定,通通没有「想」。也就是说,这个无想定跟灭尽定,在刚开始修禅定的时候,它的一个作意,就是对这个「想」的厌恶,就是感觉到这个「想」、这个思想是一切过失的根源,就是:我为什么会有烦恼、会有痛苦呢?因为我有思想。所以就用种种过失的相貌,来呵责这个思想,说:我们这个「想」,如病、如痈、如疮。呵责以后呢,再用专注的力量,来对治这个「想」。当然一切法因缘生,这个「想」也是一个生灭法,经过你对治以后,它第六意识的「想」就不再活动了。第六识不活动,那前五识也不活动,所以这个粗显的前六识就完全不活动。

  

  这个时候,假设不安立第七意识,凡夫的「无想定」跟圣人的「灭尽定」就没有「差别」。就是说所有的过失都是「想」,你把「想」灭了、我也把「想」灭了,这样子凡夫的「无想定」,跟圣人的「灭尽定」就「差别无有」,成为凡圣混滥的过失。我们再也没办法去界定:什么是圣人?什么是凡夫?这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,使令我们产生了犹豫,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过失。

  

  辰二、释理

  

  谓无想定染意所显,非灭尽定。 若不尔者,此二种定应无差别。

  

  事实上不是如此,这个「无想定」是有漏的心「意所显」,「灭尽定」是一种无漏的心意所显。也就是说,外道的无想定,他内心当中我执的烦恼是没有消灭,在无想当中,他还是很清楚的知道──「我」是存在的,但是这个「我」现在落入在无想的状态。圣人的灭尽定,它是跟我空相应的智慧,那是无我、无我所的一个平等的境界。所以假设没有第七意识,这个无想定、灭尽定就没有「差别」,这样子就产生一种过失了。这个地方,我们到下一段再继续的说明。

  

  卯五、无想无染过

  

  这个地方的「无想」是讲无想天,无想天没有「染污」的「过」失,如果没有第七意识,无想天就没有染污了,这样子跟事实相违背。我们看论文:

  

  又无想天,一期生中应无染污,成过失故。 于中若无我执我慢。

  

  这个「无想」定,它是一个禅定;这个「天」,是一个果报。就是说他在人世间的时候修无想定,死了以后生到色界四禅,享受「无想天」五百劫的生命。在「一期」的生命当中,无想天的天人有四百九十劫,是落入无想。假设没有第七意识的存在,第六意识的「想」消失以后,这个人就是一个无漏的圣人了!这样子就跟事实相违背。因为他的「想」消失以后呢,他这一期生命当中,没有我执、我爱、我慢、我痴,那就有混滥于圣人的「过失」。

  

 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我们今天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,我们对我们内心的状态,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。就是说假设没有第七意识,这个时候你会说:那我为什么会有欲望、有瞋恚、有这些负面的情绪呢?你就会把所有的过失,归咎在第六意识,因为有第六意识的思想,所以我才有这么多的烦恼。这个时候,你就把第六意识当作你的敌人加以对治,这样子的结果就错损菩提了,误会了第六意识。

  

  所以佛陀说:周利盘陀伽为什么那么愚痴、心识有时候特别暗钝呢?说他出家以后,背一个偈颂,「百日不能成诵」。一个偈颂也没有很多,四句偈,他背了一百天!佛陀说:他前生曾经待过无想天,他那个四百九十劫的无想,这第六意识生锈,不能再活动了。所以,蕅益大师说:第六意识是「众祸之门」,这是事实;但是它也是「众妙之门」。「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」,是的,当第六意识受到第七意识干扰的时候,它产生很多的烦恼障碍;但是诸佛正遍知海,也是从心想生。一个人能够发菩提心、修六波罗蜜,也是依止第六意识,你能够在佛前受戒的时候发菩提心,你仰仗的是谁?仰仗的是第六意识啊!这问题不在第六意识,是第六意识后面的根──第七意识。所以你今天在修行的时候,不能把这个敌人认错了。当然你要不研究唯识学,你就很容易认为说:反正我修行就是无想,我什么都不想!你什么都不想啊,你那个寂静状态的下面,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垃圾,都没有消灭,就是用无想,把这些烦恼的种子全部压住。这就是为什么无想定的定出来以后,他的烦恼一点都没有减少,因为没有彻底的去解决根源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:明白第七意识的过失,是非常重要的。你能够知道,你在所有的修行当中,你所对治的是染污末那,而不是第六意识。因为第六意识,是受染污末那的影响,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意思。

  

  卯六、我执不恒行过(分三:辰一显正;辰二斥非; 辰三结立) 辰一、显正

  

  这是第六种过失,这当中有三科:「一、显正;二、斥非;三、结立。」看第一科「显正」:

  

  又一切时我执现行,现可得故,谓善、不善、无记心中。

  

  我们一般的凡夫,这个我执的现行,是在一切时活动的,这个在现实生活当中,我们可以感觉得出来。不要说

  

  是造恶,就算你去修善、你去拜《八十八佛》,你只要我空、法空的正念没有现前之前,你一定会认为:我在拜《八十八佛》、我在念佛、我在持戒。我们会在这个剎那剎那生灭的明了心识当中,捏造一个常住不变的自我,依止这个自我,来推动所有的善业跟恶业,这就是所谓的「一切时我执现行,现可得故」。什么叫「一切时」呢?包括「善、不善」跟「无记」的「心中」。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,依止自我意识来造业,这是我们自己能够感觉得到的。

  

  辰二、斥非

  

  若不尔者,唯不善心彼相应故,有我、我所,烦恼现行,非善、无记。

  

  「若不尔者」,假设不建立染污末那,所有的染污都是由第六意识来承当这个过失。这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七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