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卷
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十八页:
丑二、喻
第八卷
我们前面讲到第七末那识的功能作用,这以下讲到它的体性,第七意识的体性是有覆无记性。也就是说,在内心的所有作用当中,第七意识它是不造业的,造善、造恶跟它完全没有关系的。身为一个第七末那,它在我们内心状态当中,主要有二大功能:就是覆盖真如、障碍圣道,所以叫做「有覆」,这个是讲到它的体性。这一科是一个法说。这以下看譬喻,就讲出一个譬喻。看论文:
如色、无色二缠烦恼,是其有覆无记性摄, 色、无色界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。
比如说外道修习禅定,他没有修学大乘佛法,不知道我们内心当中,有这个染污末那的过失,他会跟着一般人的思考一样,就会认为:所有的痛苦,跟第六意识的思想有关系。所以怎么办呢?就以禅定来调伏第六意识的「想」。到了「色」界、「无色」界的这二种天人,「二缠烦恼」,这二种法界都还有些烦恼的系缚。这个色界、无色界,已经没有欲界的烦恼,所以他的烦恼「是有覆无记」所收「摄」,不像我们欲界的烦恼那么粗重。就是说,在他这个微细的明了寂静心当中,他对我空、法空的真理是覆盖的,可以说是一种愚痴的状态,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:这二种天人「为三昧酒所醉」,在这个三昧当中,如痴如醉,以为是涅槃,其实是跟颠倒愚痴相应的。「色、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」,就是说,这个色界、无色界天人的烦恼,是被禅定所调伏,虽然他能够暂时到色界、无色界;但是当他禅定失掉的时候,他来到人间,他的烦恼是一点都没有消失,只是如石压草,以禅定把无量无边染污的烦恼压住。因为烦恼它有个根源,就是染污末那,你不对治我执,这个烦恼都跑到我执里面去了;等到你禅定失掉的以后,所有的烦恼又从我执里面跑出来。所以说,你这样的修行,是没有什么效果的。这个地方是讲出一个譬喻,这以下「合」法,把这个法跟喻作一个总结。
丑三、合
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。
所以说第七「意」识,它的过失虽然微细,但是可怕的是:它是「一切时」,不管你到天上、人间,它「微细」的我痴、我见、我爱、我慢,那是恒常的「随逐」有情,它不会舍离的。这个地方讲「一切时随逐有情」,这一句话我们解释一下。在《唯识三十颂》,天亲菩萨解释第七意识跟我们的关系,他说得比较清楚,他说:「随所生所系」。第七意识它不向外攀缘,它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完全没有任何的兴趣,它只向内攀缘。攀缘谁呢?攀缘阿赖耶识。它是怎么攀缘阿赖耶识的呢?「随所生所系」,就是随着第八阿赖耶识投生到哪一道去,它所生的果报,就以这个果报的内心世界当做自我,随着它所生的果报,以这个果报体为自我,「随所生所系」。就是说,这个我执到底怎么界定呢?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,是不是一样呢?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有没有一样呢?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有没有一样呢?完全不一样。如果「我」完全一样,它就是一个涅槃的无为法;其实「我」是一个生灭法,你看到这个地方──「随所生所系」。你是一只蚂蚁的时候,你以蚂蚁的内心世界为自我;你是一个转轮圣王,你以转轮圣王的身心世界为自我:这个只是粗分的,约着一期生命。如果从细分的角度,「随所生所系」,是约着一剎那为自我。就是阿赖耶识「恒转如瀑流」,它每一个剎那,剎那剎那生灭的时候,它累积业力变现果报、累积业力变现果报,顿生顿灭的时候,阿赖耶识就以当下的心念为自我,以当下每一个明了心识的阿赖耶识为自我。这个时候,《成唯识论》提出一个质疑说:第七意识,不像前六识去攀缘广大的六尘境界,当然不容易得到禅定,因为禅定要「心于所缘,专一安住;心于所缘,相续安住」。第七意识那么专心的攀缘第八意识,它应该早就得到禅定了!(呵呵)而且它应该也知道,第八识是变化的!你一天到晚看着第八识,第八识它不断的流动,你拜了一部《八十八佛》,你第八识变化了,善的功能增加,它所释放的果报也不同。为什么第七意识从无量劫来,不断的攀缘第八识,它还不知道第八识有变化,还一直认为是自我呢?因为第七意识缺乏念心所,它没有明记不忘的念头,它不能把过去所攀缘的观、经验加以累积,它只知道现在,它不能攀缘过去,也不能够忆想未来。就是,阿赖耶识它不断的剎那剎那生灭,它就以当下生灭的心识为自我,这叫做「随所生所系」,也就是所谓的「一切时随逐有情」。就是说,阿赖耶识的执着自我,它不管过去、也不管未来,它只管当下,这就是它「执我」的相貌,「一切时微细随逐故」。这个地方是把第七意识──染污末那的一个相貌跟体性,作一个说明。
癸二、正释心名(分二:子一出体;子二释名) 子一、出体
这个地方的心、意、识,无著菩萨是先解释意跟识。从论文来看,无著菩萨是把这个意、这个染污末那,作了比较详细的发挥。第三个我们解「释心」,「心」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「出体」,第二个「释名」。先指出它的「体」性:
心体第三,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。是故成就阿赖耶识,以为心体。由此为种子,意及识转。
这个「心体」是「第三」,换句话说:识是第一、意是第二、心是第三。什么是心的自体呢?「离」开了「阿赖耶识」,就没有心的自体,换句话说,「是故成就阿赖耶识」,就是「心」的「自体」。也就是说,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源,虽然佛陀在经典当中,讲出阿赖耶识、阿陀那识跟心,其实它的体性是一个,约着不同的功能,安立了不同的名称,其实体性是一个的。依这个阿赖耶识「为种子」,里面的种子不断的受熏持种,它也就变现「意」跟「识转」生。这个地方,是说明心、意、识的相互关系,就是说为什么会有意跟识呢?其实是由种子所变现的。比如说,你前生要是到过畜生道,你今生就会有愚痴的状态,就是有这个功能的相续;你要是前生是天人,做过天人、欲界天,你今生就会有贪欲的等流;你前生要是待过阿修罗法界,你今生的瞋心、对立心也特别强。换句话说,你这个第六意识,它跟你前生的造作有关系,所以叫做「恒常相续」,它能够把你前生生命的经验功能,累积到来生去,它有相续性。所以说,我们意跟识的了别性,其实是由第八识所转生出来的。
子二、释名(分二:丑一问;丑二答) 丑一、问
何因缘故,亦说名心?
丑二、答
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。
这当中有一个「问、答」。说是什么样的「因缘」,佛陀在经典当中,把第八识安立做「心」呢?因为有「种种」染净现行「法」的「熏习」,而成就了「种子」,这个种子就是一种善恶的功能。这个心,它能够把善恶功能加以「积集」,收集起来,就是第八识它不能造业,但是它有一种功能,把前六识所造的业全部累积起来,它能够积集所有的种子,所以叫做「心」。
到这个地方,无著菩萨根据大乘的经典,把这个「所知依相」,包括阿赖耶识、阿陀那识跟心,都讲完了。这三种功能,阿赖耶识是一个总相的说明,它讲到因相的功能,也包括果相;阿陀那比较偏重果相──执取、执受,包括我们如何去结生、投胎,投胎以后,果报怎么样的生长,都跟阿陀那有关系;这个心它的功能是偏重在因相,所以「心」偏说是「有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」,偏重在一种潜伏的功能,它能够累积很多的功能,安立做心。它能够执受果报,叫做阿陀那;因果的和合就是阿赖耶,阿赖耶是比较广泛的总相。这个地方,是讲到依止大乘的经典,安立阿赖耶。
这以下「释妨难」。我们看科判,把它疏通一下,看第十三页。十三页当中,「阿赖耶识」,当然是它的自体;第二科「阿赖耶识的异门」,「异门」当中有二科:「训释安立、叙破异执」,先解释它不同的名称,再破除异执。在解释它的二种名称当中,有三段:「一、依大乘教;二、依声闻乘教;三、总成」。依止大乘教当中,又分二科:第一个解「释异名」,就是阿赖耶识的其他名称,有「阿陀那」跟「心」;第二个「释妨难」,先把大乘教所知依的名称解释出来,这以下再解释它的妨难。
庚二、释妨难(分二:辛一难;辛二释) 辛一、难
「妨难」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「难」,第二解「释」。先看问难的相貌:
复次,何故声闻乘中,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、名阿陀那识?
从大乘的角度,建立第八识是非常重要的。在这个地方,小乘的学者就说:这个第八识在大乘佛法,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你的大乘种姓,你了解不了解第八识,可以说从根本上界定你是什么种姓。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说,这就非常的重要。既然这么重要,佛陀在小乘的《阿含经》当中,为什么没有提到我们现前明了分别的「心」识,有「阿赖耶识」摄藏的功能、有「阿陀那」的功能呢?为什么没有提到这一点?请解释一下。
这个阿赖耶识,它是我们生命的根源。从大乘角度,在探讨心的根源,我们习惯性的解释,都是从它的生灭变化,也讲到它的恒常相续,譬如水流。但是如果你看小乘的经论,对心本质的描述,它只偏说无常:我们的心是生灭变化的,是苦恼的根源,「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,无我故空」。也就是说,在小乘的经论,它对心性「空」、「无常」的这一部分,有详细而广泛的发挥;但是对于内心当中,这种相续的功能、它能够累积很多功能这一部分,这个相续性,佛陀讲得非常的少。为什么佛陀在小乘经典当中,对内心的世界,只偏重无常、无我,而不讲到内心的相续性呢?这个小乘学者就提出了质疑。这以下,看无著菩萨怎么解「释」: 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