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八卷

  第八卷

  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八頁:

  

  醜二、喻

  

  第八卷

  

  我們前面講到第七末那識的功能作用,這以下講到它的體性,第七意識的體性是有覆無記性。也就是說,在內心的所有作用當中,第七意識它是不造業的,造善、造惡跟它完全沒有關系的。身爲一個第七末那,它在我們內心狀態當中,主要有二大功能:就是覆蓋真如、障礙聖道,所以叫做「有覆」,這個是講到它的體性。這一科是一個法說。這以下看譬喻,就講出一個譬喻。看論文:

  

  如色、無色二纏煩惱,是其有覆無記性攝, 色、無色界纏爲奢摩他所攝藏故。

  

  比如說外道修習禅定,他沒有修學大乘佛法,不知道我們內心當中,有這個染汙末那的過失,他會跟著一般人的思考一樣,就會認爲:所有的痛苦,跟第六意識的思想有關系。所以怎麼辦呢?就以禅定來調伏第六意識的「想」。到了「色」界、「無色」界的這二種天人,「二纏煩惱」,這二種法界都還有些煩惱的系縛。這個色界、無色界,已經沒有欲界的煩惱,所以他的煩惱「是有覆無記」所收「攝」,不像我們欲界的煩惱那麼粗重。就是說,在他這個微細的明了寂靜心當中,他對我空、法空的真理是覆蓋的,可以說是一種愚癡的狀態,套一句蕅益大師的話:這二種天人「爲叁昧酒所醉」,在這個叁昧當中,如癡如醉,以爲是涅槃,其實是跟顛倒愚癡相應的。「色、無色纏爲奢摩他所攝藏故」,就是說,這個色界、無色界天人的煩惱,是被禅定所調伏,雖然他能夠暫時到色界、無色界;但是當他禅定失掉的時候,他來到人間,他的煩惱是一點都沒有消失,只是如石壓草,以禅定把無量無邊染汙的煩惱壓住。因爲煩惱它有個根源,就是染汙末那,你不對治我執,這個煩惱都跑到我執裏面去了;等到你禅定失掉的以後,所有的煩惱又從我執裏面跑出來。所以說,你這樣的修行,是沒有什麼效果的。這個地方是講出一個譬喻,這以下「合」法,把這個法跟喻作一個總結。

  

  醜叁、合

  

  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。

  

  所以說第七「意」識,它的過失雖然微細,但是可怕的是:它是「一切時」,不管你到天上、人間,它「微細」的我癡、我見、我愛、我慢,那是恒常的「隨逐」有情,它不會舍離的。這個地方講「一切時隨逐有情」,這一句話我們解釋一下。在《唯識叁十頌》,天親菩薩解釋第七意識跟我們的關系,他說得比較清楚,他說:「隨所生所系」。第七意識它不向外攀緣,它對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完全沒有任何的興趣,它只向內攀緣。攀緣誰呢?攀緣阿賴耶識。它是怎麼攀緣阿賴耶識的呢?「隨所生所系」,就是隨著第八阿賴耶識投生到哪一道去,它所生的果報,就以這個果報的內心世界當做自我,隨著它所生的果報,以這個果報體爲自我,「隨所生所系」。就是說,這個我執到底怎麼界定呢?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,是不是一樣呢?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有沒有一樣呢?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有沒有一樣呢?完全不一樣。如果「我」完全一樣,它就是一個涅槃的無爲法;其實「我」是一個生滅法,你看到這個地方──「隨所生所系」。你是一只螞蟻的時候,你以螞蟻的內心世界爲自我;你是一個轉輪聖王,你以轉輪聖王的身心世界爲自我:這個只是粗分的,約著一期生命。如果從細分的角度,「隨所生所系」,是約著一剎那爲自我。就是阿賴耶識「恒轉如瀑流」,它每一個剎那,剎那剎那生滅的時候,它累積業力變現果報、累積業力變現果報,頓生頓滅的時候,阿賴耶識就以當下的心念爲自我,以當下每一個明了心識的阿賴耶識爲自我。這個時候,《成唯識論》提出一個質疑說:第七意識,不像前六識去攀緣廣大的六塵境界,當然不容易得到禅定,因爲禅定要「心于所緣,專一安住;心于所緣,相續安住」。第七意識那麼專心的攀緣第八意識,它應該早就得到禅定了!(呵呵)而且它應該也知道,第八識是變化的!你一天到晚看著第八識,第八識它不斷的流動,你拜了一部《八十八佛》,你第八識變化了,善的功能增加,它所釋放的果報也不同。爲什麼第七意識從無量劫來,不斷的攀緣第八識,它還不知道第八識有變化,還一直認爲是自我呢?因爲第七意識缺乏念心所,它沒有明記不忘的念頭,它不能把過去所攀緣的觀、經驗加以累積,它只知道現在,它不能攀緣過去,也不能夠憶想未來。就是,阿賴耶識它不斷的剎那剎那生滅,它就以當下生滅的心識爲自我,這叫做「隨所生所系」,也就是所謂的「一切時隨逐有情」。就是說,阿賴耶識的執著自我,它不管過去、也不管未來,它只管當下,這就是它「執我」的相貌,「一切時微細隨逐故」。這個地方是把第七意識──染汙末那的一個相貌跟體性,作一個說明。

  

  癸二、正釋心名(分二:子一出體;子二釋名) 子一、出體

  

  這個地方的心、意、識,無著菩薩是先解釋意跟識。從論文來看,無著菩薩是把這個意、這個染汙末那,作了比較詳細的發揮。第叁個我們解「釋心」,「心」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出體」,第二個「釋名」。先指出它的「體」性:

  

  心體第叁,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。是故成就阿賴耶識,以爲心體。由此爲種子,意及識轉。

  

  這個「心體」是「第叁」,換句話說:識是第一、意是第二、心是第叁。什麼是心的自體呢?「離」開了「阿賴耶識」,就沒有心的自體,換句話說,「是故成就阿賴耶識」,就是「心」的「自體」。也就是說,身爲一個有情衆生的根源,雖然佛陀在經典當中,講出阿賴耶識、阿陀那識跟心,其實它的體性是一個,約著不同的功能,安立了不同的名稱,其實體性是一個的。依這個阿賴耶識「爲種子」,裏面的種子不斷的受熏持種,它也就變現「意」跟「識轉」生。這個地方,是說明心、意、識的相互關系,就是說爲什麼會有意跟識呢?其實是由種子所變現的。比如說,你前生要是到過畜生道,你今生就會有愚癡的狀態,就是有這個功能的相續;你要是前生是天人,做過天人、欲界天,你今生就會有貪欲的等流;你前生要是待過阿修羅法界,你今生的瞋心、對立心也特別強。換句話說,你這個第六意識,它跟你前生的造作有關系,所以叫做「恒常相續」,它能夠把你前生生命的經驗功能,累積到來生去,它有相續性。所以說,我們意跟識的了別性,其實是由第八識所轉生出來的。

  

  子二、釋名(分二:醜一問;醜二答) 醜一、問

  

  何因緣故,亦說名心?

  

  醜二、答

  

  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。

  

  這當中有一個「問、答」。說是什麼樣的「因緣」,佛陀在經典當中,把第八識安立做「心」呢?因爲有「種種」染淨現行「法」的「熏習」,而成就了「種子」,這個種子就是一種善惡的功能。這個心,它能夠把善惡功能加以「積集」,收集起來,就是第八識它不能造業,但是它有一種功能,把前六識所造的業全部累積起來,它能夠積集所有的種子,所以叫做「心」。

  

  到這個地方,無著菩薩根據大乘的經典,把這個「所知依相」,包括阿賴耶識、阿陀那識跟心,都講完了。這叁種功能,阿賴耶識是一個總相的說明,它講到因相的功能,也包括果相;阿陀那比較偏重果相──執取、執受,包括我們如何去結生、投胎,投胎以後,果報怎麼樣的生長,都跟阿陀那有關系;這個心它的功能是偏重在因相,所以「心」偏說是「有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」,偏重在一種潛伏的功能,它能夠累積很多的功能,安立做心。它能夠執受果報,叫做阿陀那;因果的和合就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比較廣泛的總相。這個地方,是講到依止大乘的經典,安立阿賴耶。

  

  這以下「釋妨難」。我們看科判,把它疏通一下,看第十叁頁。十叁頁當中,「阿賴耶識」,當然是它的自體;第二科「阿賴耶識的異門」,「異門」當中有二科:「訓釋安立、敘破異執」,先解釋它不同的名稱,再破除異執。在解釋它的二種名稱當中,有叁段:「一、依大乘教;二、依聲聞乘教;叁、總成」。依止大乘教當中,又分二科:第一個解「釋異名」,就是阿賴耶識的其他名稱,有「阿陀那」跟「心」;第二個「釋妨難」,先把大乘教所知依的名稱解釋出來,這以下再解釋它的妨難。

  

  庚二、釋妨難(分二:辛一難;辛二釋) 辛一、難

  

  「妨難」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難」,第二解「釋」。先看問難的相貌:

  

  複次,何故聲聞乘中,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、名阿陀那識?

  

  從大乘的角度,建立第八識是非常重要的。在這個地方,小乘的學者就說:這個第八識在大乘佛法,可以說直接影響到你的大乘種姓,你了解不了解第八識,可以說從根本上界定你是什麼種姓。從修學佛法的角度來說,這就非常的重要。既然這麼重要,佛陀在小乘的《阿含經》當中,爲什麼沒有提到我們現前明了分別的「心」識,有「阿賴耶識」攝藏的功能、有「阿陀那」的功能呢?爲什麼沒有提到這一點?請解釋一下。

  

  這個阿賴耶識,它是我們生命的根源。從大乘角度,在探討心的根源,我們習慣性的解釋,都是從它的生滅變化,也講到它的恒常相續,譬如水流。但是如果你看小乘的經論,對心本質的描述,它只偏說無常:我們的心是生滅變化的,是苦惱的根源,「無常故苦,苦即無我,無我故空」。也就是說,在小乘的經論,它對心性「空」、「無常」的這一部分,有詳細而廣泛的發揮;但是對于內心當中,這種相續的功能、它能夠累積很多功能這一部分,這個相續性,佛陀講得非常的少。爲什麼佛陀在小乘經典當中,對內心的世界,只偏重無常、無我,而不講到內心的相續性呢?這個小乘學者就提出了質疑。這以下,看無著菩薩怎麼解「釋」: 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