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二、釋(分二:壬一略;壬二廣) 壬一、略
這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略說」,第二個「廣說」。先看「略」:
由此深細境所攝故。
先作一個簡單的回答。就是說,這個內心的相續,爲什麼佛陀在《阿含經》當中不說呢?因爲這種相續的活動,太「深」沈微「細」了,不是小乘人所能夠明白的。也就是說,我們不得不承認,修學佛法,每一個人有他不同的根性;雖然說佛性平等,但是無量劫的熏習,每一個人的思想觀念,的確有他堅固而不容易動搖的看法。一般來說,小乘的根性,他比較能夠接受思議境,就是能夠心思口議的。你說生命是無常的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簡單的觀察一下,就可以感覺到你昨天跟今天有變化:這是無常,所以是不安穩,所以是苦,苦,所以你不能作主,就是沒有自我。所以小乘的學者,他只能夠接受思議境的佛法。至于大乘甚深的不思議境,天臺宗智者大師經常說:修圓頓止觀,第一個觀不思議境,入不思議的不二法門。這種非空、非有的不二法門,這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不二法門,非小乘人所能夠理解。他不能夠理解,你爲他講,他反而産生障礙。所以說,佛陀不說的原因,是因爲他的根性沒辦法理解這種──說它是恒常相續又前後變化,前後變化又恒常相續,非空、非有,即空、即有的中道,這樣的思考,小乘的學者沒辦法接受。沒辦法接受,只好講「無常」的這一部分;「相續」的這一部分,佛陀就隱而不說,因爲這是「深」沈微「細」的不思議境,不是小乘的根性所能夠接受的。這個地方是一個略答;這以下,把這個思想「廣」泛的加以回答,這當中有「征」跟「答」。
壬二、廣(分二:癸一征;癸二答)
癸一、征
所以者何?
癸二、答(分二:子一釋不爲聲聞說;子二釋爲菩薩說) 子一、釋不爲聲聞說
由諸聲聞,不于一切境智處轉。是故于彼,雖離此說,然智得成,解脫成就,故不爲說。
先回答,佛陀爲什麼「不爲聲聞」人「說」這種不思議境呢?這個阿賴耶識的觀念,因爲「聲聞」人的根機,「不于一切境智處轉」,聲聞人他的基本思考是出離心,「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」,在這種強烈出離心的驅動下,他的心情一心一意的想要趨向涅槃;所以對于成就無上菩提、成就萬德莊嚴,他是不生好樂的。所以他只偏重在斷惡的自利行,他不必在一切人事的境界,乃至一切的智慧(法門的修學)當中去修學。所以佛陀對于小乘人,不講這種不思議的所知依,他也可以依止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來「成就」叁界的「解脫」,滿足他出離心的一個需求。就是你有這種需要,佛陀爲實施權,先滿足你這個短程的目標。再看第二個:
子二、釋爲菩薩說
佛陀爲什麼「爲菩薩」宣「說」呢?
若諸菩薩,定于一切境智處轉,是故爲說。
若離此智,不易證得一切智智。
身爲一個「菩薩」,你剛開始就發無上菩提心,你不是以了生死爲目標而已,你是以無上菩提,廣度衆生,上求下化爲目標,所以你必須在「一切」的「境」──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一切的人事因緣,乃至于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一切善法的波羅蜜當中去修學。你要在「一切境智」而「轉」,你對于這個生命的根源,所謂的「所知依」假設不了解,你就「不」能「證得一切智智」了。這「一切智智」就一切種智,簡單講就是空、假、中的智慧,這中道智慧。天臺宗說:佛法的生命觀,簡單的說就是因緣觀。佛教習慣性的觀察因緣,都是分成雜染的緣起跟清淨的緣起、雜染的還滅跟清淨的還滅,所以開展出四聖谛的法門。智者大師認爲:佛法的總綱,其實不離開苦集滅道。不過這個地方,在修習四聖谛,或者說佛陀在開顯四聖谛,的確有所不同。智者大師說:佛陀對小乘人開顯四聖谛,偏重苦谛,偏重無常;佛陀爲大乘的學者開顯四谛,偏重道谛。就是說,如果你四聖谛偏重在苦谛,當然生命的本質是苦,就是以消滅苦爲你的生命的重點,那麼消滅苦,趨向涅槃,這樣子的四谛叫生滅四谛,是對立的。也就是說你的生命只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在叁界的苦果,第二個在涅槃的寂靜,它是空有、苦樂、生死、涅槃的一個對立思考,叫做生滅四谛。大乘的思考,偏重在道谛,他認爲生命不決定是苦,也不決定是樂,關鍵點在你是不是有「道」?是不是有波羅蜜?只要你有六波羅蜜的善法,生命就能夠改造。這就是爲什麼大乘的學者,有所謂往生淨土的思想。當然淨土不是涅槃,它有依正莊嚴,那當然就是有生命現象。就是說,大乘佛法的思考,偏重在道谛;小乘的思考,偏重在苦谛:這當然是不同的思考。不同的思考,在生命的修學當中,也就有不同的結果。就是說,你對你成佛之道的規劃,你應該怎麼規劃,你就會有不同的思考。身爲一個聲聞人,他不是志求無上菩提,他就不須要了解這個不思議境的法門,他也就能夠了脫生死、消滅苦果。但是你身爲「菩薩」,你想要成就無上菩提,那麼了解這個阿賴耶識、這個非空非有相續變化的心識,這就非常的重要;離開這樣的一個了解,你就沒辦法「證得一切智智」了。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在大乘經典當中廣泛的宣說,而在小乘的經典當中沒有詳細說明的理由。好,我們看下一科:
己二、依聲聞乘教(分二:庚一標密意;庚二釋異名) 庚一、標密意
前面講到阿賴耶識的異門,是依止大乘教;這個地方,是依止小乘教。這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標密意」,第二個「顯異名」。這個「密意」就是密藏其意,佛陀沒有完全說出來,但是說出了一部分,這個叫做密意。
複次,聲聞乘中,亦以異門密意,已說阿賴耶識。
無著菩薩說:其實平心而論,佛陀不只是在大乘的經典當中講到阿賴耶識;其實在小乘的經典當中,佛陀也用「異門」,「異門」就是其他的方式、其他的名稱,或者是「密意」,佛陀也少分的宣「說阿賴耶識」。這個地方總標。這以下「釋異名」,詳細的加以解釋。
庚二、釋異名(分叁:辛一阿賴耶;辛二根本識; 辛叁窮生死蘊) 辛一、阿賴耶(分二:壬一引教;壬二結顯) 壬一、引教
佛陀到底是用什麼名稱來解釋阿賴耶識呢?在小乘的經典當中講到叁個名稱:第一個「阿賴耶」,第二個「根本識」,第叁個「窮生死蘊」。先看第一個「阿賴耶」,阿賴耶當中分二科:「一、引教;二、結顯」。先看「一、引教」:
如彼《增壹阿笈摩》說:世間衆生愛阿賴耶,樂阿賴耶,欣阿賴耶,喜阿賴耶。 爲斷如是阿賴耶故,說正法時,恭敬攝耳,住求解心,法隨法行。如來出世,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現世間。
譬「如」在小乘的《增一阿含經》當中,佛陀說:「世間」的「衆生」是「愛」著「阿賴耶」的。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第七的末那,這個恒審思量的染汙末那,它是「隨所生所系」。這阿賴耶識,它不管到天上、或者人間、地獄,對于那個儲存無量無邊的功能、釋放果報的明了微細的心識,我們是愛著的。那愛著阿賴耶識是怎麼愛著法呢?這以下講出叁種差別:「樂阿賴耶」,「樂」是指現在,我們愛著現在的阿賴耶;「欣阿賴耶」,這個「欣」指的是過去,我們不是現在愛阿賴耶,我們過去也曾經愛過阿賴耶,過去的阿賴耶;「喜」,假設我們沒有解脫生死,我們對于未來的阿賴耶,也是非常的好樂:現在、過去、未來都是愛著的。
大悲的佛陀,爲了「斷」除生死「阿賴耶」的根源,才宣「說正法」的。身爲一個弟子,內心「恭敬」、「攝耳」專注的聽法,安住在「求解」脫之「心」,依止這樣的一個正見「法隨法行」,「法」是我們的目標──大般涅槃;「隨法行」是趨向目標的方法,就是戒定慧的法門。因此,只有「如來」的「出世」,才能夠宣說這種「甚」深「希有」的大乘不共法門,才能夠使令這樣一個中道實相的所知依「出現世間」,這是一般世間法所沒有的。這個地方是引《增一阿含經》。其實佛陀在《增一阿含經》,也講到阿賴耶,只是我們沒有注意而已。看「壬二」的「結顯」。
壬二、結顯
于聲聞乘《如來出現四德經》中,由此異門密意,已顯阿賴耶識。
這個地方,是總結前面。佛陀在「《如來出現四德經》」,其實就是《增壹阿含經》,佛陀是用其他的方式,來表達「阿賴耶識」的存在。這個是在小乘的經典當中,出現所知依的第一個名詞──阿賴耶。
辛二、根本識
于大衆部阿笈摩中,亦以異門密意,說此名根本識
,如樹依根。
在「大衆部」的《阿含經》當中(佛陀滅度以後,所謂的部派佛教,有上座部、大衆部。每一個部派《阿含經》的內容,有一些不同。),佛陀也是用「異門密意,說此」阿賴耶識「名根本識」。什麼叫「根本識」呢?「如樹依根」,說我們整個生命的現象,就像樹的枝葉花果,不管你造了多少的業力、變現什麼果報,這樣的因相、果相,都依止一個根源,這個根源就是「根本識」。這個地方,也就說出了「所知依」的意思了。
辛叁、窮生死蘊(分二:壬一標名;壬二釋伏難) 壬一、標名
這個是佛陀在小乘的經典當中,講到「所知依」的第叁個名詞「窮生死蘊」,這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標名」,第二個「釋伏難」。先「標名」:
化地部中,亦以異門密意,說此名窮生死蘊。
這個「化地部」,是佛陀滅度以後的上座部開展出來的。化地部的《阿含經》當中,它也講到所知依的內涵,說是「窮生死蘊」。化地部講到這個蘊,這個色心二法的積聚,有叁種蘊。第一個「一念頃蘊」:就是我們這個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