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八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辛二、释(分二:壬一略;壬二广) 壬一、略

  

  这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「略说」,第二个「广说」。先看「略」:

  

  由此深细境所摄故。

  

  先作一个简单的回答。就是说,这个内心的相续,为什么佛陀在《阿含经》当中不说呢?因为这种相续的活动,太「深」沉微「细」了,不是小乘人所能够明白的。也就是说,我们不得不承认,修学佛法,每一个人有他不同的根性;虽然说佛性平等,但是无量劫的熏习,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,的确有他坚固而不容易动摇的看法。一般来说,小乘的根性,他比较能够接受思议境,就是能够心思口议的。你说生命是无常的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,简单的观察一下,就可以感觉到你昨天跟今天有变化:这是无常,所以是不安稳,所以是苦,苦,所以你不能作主,就是没有自我。所以小乘的学者,他只能够接受思议境的佛法。至于大乘甚深的不思议境,天台宗智者大师经常说:修圆顿止观,第一个观不思议境,入不思议的不二法门。这种非空、非有的不二法门,这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不二法门,非小乘人所能够理解。他不能够理解,你为他讲,他反而产生障碍。所以说,佛陀不说的原因,是因为他的根性没办法理解这种──说它是恒常相续又前后变化,前后变化又恒常相续,非空、非有,即空、即有的中道,这样的思考,小乘的学者没办法接受。没办法接受,只好讲「无常」的这一部分;「相续」的这一部分,佛陀就隐而不说,因为这是「深」沉微「细」的不思议境,不是小乘的根性所能够接受的。这个地方是一个略答;这以下,把这个思想「广」泛的加以回答,这当中有「征」跟「答」。

  

  壬二、广(分二:癸一征;癸二答)

  

  

  癸一、征

  

  所以者何?

  

  癸二、答(分二:子一释不为声闻说;子二释为菩萨说) 子一、释不为声闻说

  

  由诸声闻,不于一切境智处转。是故于彼,虽离此说,然智得成,解脱成就,故不为说。

  

  先回答,佛陀为什么「不为声闻」人「说」这种不思议境呢?这个阿赖耶识的观念,因为「声闻」人的根机,「不于一切境智处转」,声闻人他的基本思考是出离心,「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冤家」,在这种强烈出离心的驱动下,他的心情一心一意的想要趋向涅槃;所以对于成就无上菩提、成就万德庄严,他是不生好乐的。所以他只偏重在断恶的自利行,他不必在一切人事的境界,乃至一切的智慧(法门的修学)当中去修学。所以佛陀对于小乘人,不讲这种不思议的所知依,他也可以依止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来「成就」三界的「解脱」,满足他出离心的一个需求。就是你有这种需要,佛陀为实施权,先满足你这个短程的目标。再看第二个:

  

  子二、释为菩萨说

  

  佛陀为什么「为菩萨」宣「说」呢?

  

  若诸菩萨,定于一切境智处转,是故为说。

  

  若离此智,不易证得一切智智。

  

  身为一个「菩萨」,你刚开始就发无上菩提心,你不是以了生死为目标而已,你是以无上菩提,广度众生,上求下化为目标,所以你必须在「一切」的「境」──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一切的人事因缘,乃至于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一切善法的波罗蜜当中去修学。你要在「一切境智」而「转」,你对于这个生命的根源,所谓的「所知依」假设不了解,你就「不」能「证得一切智智」了。这「一切智智」就一切种智,简单讲就是空、假、中的智慧,这中道智慧。天台宗说:佛法的生命观,简单的说就是因缘观。佛教习惯性的观察因缘,都是分成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、杂染的还灭跟清净的还灭,所以开展出四圣谛的法门。智者大师认为:佛法的总纲,其实不离开苦集灭道。不过这个地方,在修习四圣谛,或者说佛陀在开显四圣谛,的确有所不同。智者大师说:佛陀对小乘人开显四圣谛,偏重苦谛,偏重无常;佛陀为大乘的学者开显四谛,偏重道谛。就是说,如果你四圣谛偏重在苦谛,当然生命的本质是苦,就是以消灭苦为你的生命的重点,那么消灭苦,趋向涅槃,这样子的四谛叫生灭四谛,是对立的。也就是说你的生命只有二个选择:第一个在三界的苦果,第二个在涅槃的寂静,它是空有、苦乐、生死、涅槃的一个对立思考,叫做生灭四谛。大乘的思考,偏重在道谛,他认为生命不决定是苦,也不决定是乐,关键点在你是不是有「道」?是不是有波罗蜜?只要你有六波罗蜜的善法,生命就能够改造。这就是为什么大乘的学者,有所谓往生净土的思想。当然净土不是涅槃,它有依正庄严,那当然就是有生命现象。就是说,大乘佛法的思考,偏重在道谛;小乘的思考,偏重在苦谛:这当然是不同的思考。不同的思考,在生命的修学当中,也就有不同的结果。就是说,你对你成佛之道的规划,你应该怎么规划,你就会有不同的思考。身为一个声闻人,他不是志求无上菩提,他就不须要了解这个不思议境的法门,他也就能够了脱生死、消灭苦果。但是你身为「菩萨」,你想要成就无上菩提,那么了解这个阿赖耶识、这个非空非有相续变化的心识,这就非常的重要;离开这样的一个了解,你就没办法「证得一切智智」了。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广泛的宣说,而在小乘的经典当中没有详细说明的理由。好,我们看下一科:

  

  己二、依声闻乘教(分二:庚一标密意;庚二释异名) 庚一、标密意

  

  前面讲到阿赖耶识的异门,是依止大乘教;这个地方,是依止小乘教。这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「标密意」,第二个「显异名」。这个「密意」就是密藏其意,佛陀没有完全说出来,但是说出了一部分,这个叫做密意。

  

  复次,声闻乘中,亦以异门密意,已说阿赖耶识。

  

  无著菩萨说:其实平心而论,佛陀不只是在大乘的经典当中讲到阿赖耶识;其实在小乘的经典当中,佛陀也用「异门」,「异门」就是其他的方式、其他的名称,或者是「密意」,佛陀也少分的宣「说阿赖耶识」。这个地方总标。这以下「释异名」,详细的加以解释。

  

  庚二、释异名(分三:辛一阿赖耶;辛二根本识; 辛三穷生死蕴) 辛一、阿赖耶(分二:壬一引教;壬二结显) 壬一、引教

  

  佛陀到底是用什么名称来解释阿赖耶识呢?在小乘的经典当中讲到三个名称:第一个「阿赖耶」,第二个「根本识」,第三个「穷生死蕴」。先看第一个「阿赖耶」,阿赖耶当中分二科:「一、引教;二、结显」。先看「一、引教」:

  

  如彼《增壹阿笈摩》说:世间众生爱阿赖耶,乐阿赖耶,欣阿赖耶,喜阿赖耶。 为断如是阿赖耶故,说正法时,恭敬摄耳,住求解心,法随法行。如来出世,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现世间。

  

  譬「如」在小乘的《增一阿含经》当中,佛陀说:「世间」的「众生」是「爱」着「阿赖耶」的。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第七的末那,这个恒审思量的染污末那,它是「随所生所系」。这阿赖耶识,它不管到天上、或者人间、地狱,对于那个储存无量无边的功能、释放果报的明了微细的心识,我们是爱着的。那爱着阿赖耶识是怎么爱着法呢?这以下讲出三种差别:「乐阿赖耶」,「乐」是指现在,我们爱着现在的阿赖耶;「欣阿赖耶」,这个「欣」指的是过去,我们不是现在爱阿赖耶,我们过去也曾经爱过阿赖耶,过去的阿赖耶;「喜」,假设我们没有解脱生死,我们对于未来的阿赖耶,也是非常的好乐:现在、过去、未来都是爱着的。

  

  大悲的佛陀,为了「断」除生死「阿赖耶」的根源,才宣「说正法」的。身为一个弟子,内心「恭敬」、「摄耳」专注的听法,安住在「求解」脱之「心」,依止这样的一个正见「法随法行」,「法」是我们的目标──大般涅槃;「随法行」是趋向目标的方法,就是戒定慧的法门。因此,只有「如来」的「出世」,才能够宣说这种「甚」深「希有」的大乘不共法门,才能够使令这样一个中道实相的所知依「出现世间」,这是一般世间法所没有的。这个地方是引《增一阿含经》。其实佛陀在《增一阿含经》,也讲到阿赖耶,只是我们没有注意而已。看「壬二」的「结显」。

  

  

  壬二、结显

  

  于声闻乘《如来出现四德经》中,由此异门密意,已显阿赖耶识。

  

  这个地方,是总结前面。佛陀在「《如来出现四德经》」,其实就是《增壹阿含经》,佛陀是用其他的方式,来表达「阿赖耶识」的存在。这个是在小乘的经典当中,出现所知依的第一个名词──阿赖耶。

  

  辛二、根本识

  

 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,亦以异门密意,说此名根本识

  

  ,如树依根。

  

  在「大众部」的《阿含经》当中(佛陀灭度以后,所谓的部派佛教,有上座部、大众部。每一个部派《阿含经》的内容,有一些不同。),佛陀也是用「异门密意,说此」阿赖耶识「名根本识」。什么叫「根本识」呢?「如树依根」,说我们整个生命的现象,就像树的枝叶花果,不管你造了多少的业力、变现什么果报,这样的因相、果相,都依止一个根源,这个根源就是「根本识」。这个地方,也就说出了「所知依」的意思了。

  

  辛三、穷生死蕴(分二:壬一标名;壬二释伏难) 壬一、标名

  

  这个是佛陀在小乘的经典当中,讲到「所知依」的第三个名词「穷生死蕴」,这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「标名」,第二个「释伏难」。先「标名」:

  

  化地部中,亦以异门密意,说此名穷生死蕴。

  

  这个「化地部」,是佛陀灭度以后的上座部开展出来的。化地部的《阿含经》当中,它也讲到所知依的内涵,说是「穷生死蕴」。化地部讲到这个蕴,这个色心二法的积聚,有三种蕴。第一个「一念顷蕴」:就是我们这个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