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五蕴的身心世界,它是剎那生剎那灭、剎那灭剎那生的,每一个剎那都是一个蕴。这是从一个比较微细的方式来观察五蕴,就是五蕴是剎那剎那现行变化的,叫「一念顷蕴」。第二个「一期生蕴」:在一期生命当中的五蕴,这个是比较粗分的。就是说,虽然它剎那剎那生灭,但是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有它大方向的相同点。你今生的五蕴,虽然小时候的五蕴跟你现在不同,但是大致相同,所以以一期生命的相续,从生到死而安立的五蕴,叫做「一期生蕴」,这个是比较粗分的。第三个五蕴叫「穷生死蕴」:就是说从久远劫以来,乃至到金刚喻定,我们一直相续存在的蕴。就是不管你一念倾蕴、一期生蕴,这个所有的生灭变化蕴当中,它有一个依止处,它永远永远存在的,不断的累积业力、释放果报的,而从凡夫到金刚喻定,从来不休息的,这个就是「穷生死蕴」。而这个「穷生死蕴」是谁呢?就是「所知依」。这个地方,佛陀的慈悲,在化地部秘密的开显这个生命根源的存在。就是说,生命不是无常而已,在无常当中,你不要忽略它有相续性,这才是中道。你不能只看到无常,你看到无常,你还要看到相续。
壬二、释伏难
有处有时见色心断,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。
这个地方,解释为什么叫做「穷生死蕴」,就是说什么因缘而安立穷生死蕴?这个五蕴,不管是色法、心法,都有断绝的时候。比如说「有处」,这个「处」就是无色界,有的处所是「断」除了「色」蕴,这无色界它没有业果色,所以粗的色蕴是消灭了,或者讲「断」。「有时」,这个「有时」指的是无想定,或者讲无想天,无想天人、无想定的人,他的受想行识,第六意识的这个「想」是「断」的。就是说一念顷蕴跟一期生蕴,有时候会无常断绝;但是在「阿赖耶识」当中,「种」子的功能是没有断除的。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无色界的天人,到了无色界以后,他天的果报消失的时候,他的色蕴会再出现;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无想天的天人,他到了无想以后,他这个「想」还能够再出现:因为他有一个穷生死蕴,有一个从来不断绝的明了心识,剎那剎那的生灭,在资持我们生命相续变化、变化相续的水流,作这些五蕴的依止处。看「总」结:
己三、总成
这个地方的文有点错,我们要更正一下。「阿赖耶如是,所知依」,这个「阿赖耶」三个字要去掉,「如是」下面的逗号也去掉,就是「如是所知依」下面加一个逗号:「如是所知依」加一个逗号。好,我们看论文:
如是所知依,说阿赖耶识为性,阿陀那识为性,心为性,阿赖耶为性,根本识为性,穷生死蕴为性等。由此异门,阿赖耶识成大王路。
这个地方是总结「阿赖耶识」不同的名称。无著菩萨是说:在大乘的教法当中,佛陀安立了「阿赖耶、阿陀那」跟「心」;在小乘的教法当中,佛陀也讲到阿赖耶、「根本识」跟「穷生死蕴」。所以从这些不同的名称当中,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源,这「阿赖耶识成大王路」,这是一条通往大般涅槃广大开阔的路,这个是唯一的道路。
就是说你不明白这个道路,你根本不可能通往大般涅槃。
戊二、叙破异执(分二:己一心;己二阿赖耶) 己一、心(分二:庚一叙计;庚二破成) 庚一、叙计
这个「叙破异执」,我们看看科判,科判是在十三页。十三页的「丁二、阿赖耶识异门」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「训释安立」,先解释大小乘有关所知依的名称;这以下,再破除不同的错误的执着,这个执着,主要都是小乘学者所产生的执着。有执着就应该破除,「分二:」第一个是「心」,第二个是「阿赖耶」,对心的错误执着。我们先解释这个执着的相貌,再加以破除。
复有一类,谓心、意、识义一文异。
有一类的小乘学者认为:这「心、意、识」三,其实意思是没有差别的,只是名词上有差别;佛陀讲「心、意、识」,其实都是第六意识,没有其他的意识。这种观念应该怎么破呢?
庚二、破成(分二:辛一破;辛二成) 辛一、破
「破」当中,先看「破」,再看「成」。
是义不成。
辛二、成
意、识二义,差别可得。当知心义,亦应有异。
这个道理是「不」能「成」立的,因为「意」跟「识」是「二」种:前六识是负责造业;第七意识是不造业,它是染污的。我们前面也用六种的角度,来证明第六跟第七是同时运转的,这二个同时存在的;虽然同时存在,但是这二个是不同的相貌、不同的功能。既然心意识的「意」跟「识」不同,那「心」当然也是不同。就是第六识负责造业,第七意识负责执我,第八识负责累积,这样子才构成所谓的「心、意、识三」,这个「三」就是三种差别的功能。这个地方是先破除对「心」的执取。
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。
这个所知依,我们当然是没有办法想象,阿赖耶识不是我们第六意识能够心思口议的,完全是要依止圣教量来了解的。身为一个生命的根源,蕅益大师对第八识有一个非常扼要的描述,他说:「祇是现前一剎那法,望前名果,望后名因。」我们的生命是错综复杂的,但是这个错综复杂的生命当中,有一个根源,简单的说,我们的心就是一剎那,「祇是现前一剎那法」。这「一剎那法」,它对望过去来说,它是一个果相,就是说它有累积你前生的功能、或者说有累积你前生经验的一个能力,所以它相对过去,它是一个结果。这就是为什么今生,有些人很容易持戒、有些人喜欢修禅定、有些人喜欢修智慧、有些人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等流习气,就是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,今生的生命,是继承过去无量生命的经验。
就是说这个水流,你前面的水流倒了白色的墨汁,到了下面就是白色的;你以前曾经不断的做过某一件事情,今生很习惯的就会去做这件事情,「望前名果」。这就是解释为什么我们只有短短几十年的经验,而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这么错综复杂,其实我们已经累积过无量生命的经验,而这些经验都在内心的深处保存着,就是「望前名果」。但是「望后名因」,我们不断的在累积过去的经验,但是你今生也可以加以修正,你今生的戒定慧,对你内心的功能,也能够作一个调整。你今生的修正,我们对于过去的功能,你有二个选择:第一个随顺,第二个对治。你今天一个念头起来,你随顺它,不管是善、是恶,你就加强这个功能,这个功能在你内心当中,它的势力加强;第二个你采取对治,这个功能在你的心中就会减少,就是这样子。就是所谓的「祇是现前一剎那法,望前名果,望后名因。」
所以严格的来说,我们的生命,如果是详细的深观,生命没有所谓的过去跟未来,这些都是戏论。什么叫生命啊?就是顿生顿灭、顿生顿灭,就是当下、当下、当下、当下。每一个当下,你都继承前面的功能;每一个当下,你在功能现前的时候,你采取随顺、或对治,你的心识的根源就不断的变化: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。当然你掌握了这个根源,你就知道怎么修行。所以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再三的强调:「研真穷妄,名之为学。」你要学习佛法的重点,在于了解生命的真妄,什么是真实的功德?什么是虚妄的根源?而不是一股脑的断除、或者一股脑的随顺,这都不对。你要知道你内心的状态,有些功能要保存的,它跟你未来发菩提心、修六波罗蜜有密切关系的;有些功能是应该破坏的:你才能够善知取舍。这就是我们愿意花很多时间来学习经论、来研真穷妄,了解生命的内心世界当中,哪些是要消灭、哪些是要保留的,你才能够作出这样的判断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。我简单的回答一个问题:
问:授法阿阇黎慈悲!在大乘佛法当中,是从内心的理体修习禅观,在不动的心中,观察内心的生灭变化,知道内心所现的影像,跟外在的境界,同样是因缘所生法,本体是空的,没有所谓的你、我的对立。正如印光大师所言:「心常觉照,不随妄转。」妄想决定存在,但是保持觉照,烦恼不攻自破。弟子在此有个疑问:不动是消极,应主动用无分别智来攻击烦恼。据说在不动中,不随妄转,烦恼不攻自破,为何还要取用修无分别智,来加以攻击呢?这个地方,是不是空中取妄、除妄?弟子不解,恳请阿阇黎慈悲指导。
答:天台宗的止观分成二类,智者大师把所有的止观分成二类:第一个叫圆顿止观,第二个叫次第止观。圆顿止观就是正念真如。就是说从智者大师的思考当中,你修止观之前,一定是先把心带回家,把你有所得的狭隘心识,调整到一个跟诸佛平等,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的现前的一念心性。这是你要作的第一个工作,所谓依止不生灭心,来当作你的本修因,或者说当作一个修行的架构、或者说是你修止观的一个平台。就是你要工作,先把这个平台先展现出来。当你内心当中,把这样一个狭隘个体对立的心识,调整成一个清净本然、平等不二的心性的时候,这个叫做圆顿止观,叫做真实法门,叫实法。在这样一个清净本然的心中,有很多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,我们开始对恶的功能加以对治,这个时候叫做次第止观,那次第止观,主要是四念处,当然有时候也可以修止、念佛、持咒,或者是修无常、无我等等的观行,来调伏三界的爱见烦恼。 这个地方他的意思就是说,既然我们能够正念真如,为什么还要修对治止观呢?这不是空中取妄?是的!当我们的心调到不生灭心的时候,我们还是要用虚妄的法门,来对治虚妄的烦恼?是的!这对治止观就是这样子的。智者大师也说:有些人根利遮轻,他三界的烦恼轻薄,他也不一定要对治止观,他只要正念真如,直接对治第七意识的染污末那就可以了,他所有的烦恼都淡薄了,因为所有的烦恼都被自我意识所加持了,你直接进攻它的根源,这些枝末的烦恼便都得到收敛。但是,有些人无量劫来,这个第六意识熏习的爱见烦恼特别粗重,这样子对治止观就有需要了。 总之,修行就是有圆顿止观跟次第止观,一个真实法,一个对治法。比如说诸位研究菩萨戒,也是这样子,是不是!特别是《梵网经》。《梵网经》的戒体是什么?「本源自性清净」。这《梵网经》是称性起修,它的戒体就是:你身为一个菩萨,你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,是的;但是你内心当中,你深信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」,得到菩萨戒的戒体;在这样一个清净的戒体当中,开始起动你的对治法门,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在这样一个清净的架构、或者在这样一个清净本性的平台当中,去完成你菩萨的三大事业。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:你这个正念真如,把心带回家,这个是理观;但是理观不能够妨碍事修,因为事实上你有很多的烦恼要断除、很多的善法要修学,如果你只有事修,那你的事修没有一个会归处,到最后可能就趋向偏空涅槃,没有真正回到根源去。 所以《菩萨戒》上说:「如是一心中,方便勤庄严。」这句话讲得很好,这句话把整个菩萨戒的修行,作一个总持。「如是一心中」,就是你身为一个菩萨,你的修行平台不能依止生灭心,这样子是很危险的,要先把你的修行架构,回归到清净本性;然后呢,「方便勤庄严」,在一心的架构当下,断恶、修习福德智慧二种庄严,这样子的修行叫做大白牛车,所有的法门当中,这是最快成佛的法门。先建立一个不生灭的结构,然后从这个地方,用如梦如幻的法门,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。这个地方,大家要去体会了。 所以圆顿止观,也不能够忽略次第止观;次第止观,也要以圆顿止观来作引导。所以的思考是认为:权实不二,实法妙,权法也是妙。但是有一点是要认知的──这个圆顿止观是每一个人所必修的。一个菩萨不修圆顿止观,这个人是没办法成佛的,顶多成为菩萨,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这个意思。因为你的因种、你的因地是生灭心,你怎么能够成就不生灭的果呢?就是说,你根本没有跟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,你的种姓跟他不同,你的因种是不同嘛!所以,圆顿止观,十方诸佛、每一个菩萨,都是同一个气氛的,这个是谁也不能少的;但是对治止观,每一个人不同,因为它是对治,你有这个病你才吃这个药。有些人偏重对治贪,有些人偏重对治瞋,每一个人选择他适合的法门去修,所以对治止观,不是每一个人都必要的,你有这个病,你就吃这个药;但是圆顿止观一定要的。这个一心的架构,如果你没有建立起来,不了解所知依,那你顶多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。所以说,佛陀没有出世,你顶多证得辟支佛,「春观百花开,秋睹黄叶落」,知道无常,消灭生命暂时的五蕴;但是你生命的根源、那个穷生死蕴,你没有办法消除,你还得从那个地方出来,完成你没有完成的工作。一个有智慧的人,他在因地的时候,就会确定他正确的目标,走好你每一步正确的道路,所谓的直趋宝所。所以我们应该在因地的时候,就作好正确的生命规划。好,回答问题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八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