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五蘊的身心世界,它是剎那生剎那滅、剎那滅剎那生的,每一個剎那都是一個蘊。這是從一個比較微細的方式來觀察五蘊,就是五蘊是剎那剎那現行變化的,叫「一念頃蘊」。第二個「一期生蘊」:在一期生命當中的五蘊,這個是比較粗分的。就是說,雖然它剎那剎那生滅,但是在一期的生命當中,有它大方向的相同點。你今生的五蘊,雖然小時候的五蘊跟你現在不同,但是大致相同,所以以一期生命的相續,從生到死而安立的五蘊,叫做「一期生蘊」,這個是比較粗分的。第叁個五蘊叫「窮生死蘊」:就是說從久遠劫以來,乃至到金剛喻定,我們一直相續存在的蘊。就是不管你一念傾蘊、一期生蘊,這個所有的生滅變化蘊當中,它有一個依止處,它永遠永遠存在的,不斷的累積業力、釋放果報的,而從凡夫到金剛喻定,從來不休息的,這個就是「窮生死蘊」。而這個「窮生死蘊」是誰呢?就是「所知依」。這個地方,佛陀的慈悲,在化地部秘密的開顯這個生命根源的存在。就是說,生命不是無常而已,在無常當中,你不要忽略它有相續性,這才是中道。你不能只看到無常,你看到無常,你還要看到相續。
壬二、釋伏難
有處有時見色心斷,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。
這個地方,解釋爲什麼叫做「窮生死蘊」,就是說什麼因緣而安立窮生死蘊?這個五蘊,不管是色法、心法,都有斷絕的時候。比如說「有處」,這個「處」就是無色界,有的處所是「斷」除了「色」蘊,這無色界它沒有業果色,所以粗的色蘊是消滅了,或者講「斷」。「有時」,這個「有時」指的是無想定,或者講無想天,無想天人、無想定的人,他的受想行識,第六意識的這個「想」是「斷」的。就是說一念頃蘊跟一期生蘊,有時候會無常斷絕;但是在「阿賴耶識」當中,「種」子的功能是沒有斷除的。這就是爲什麼一個無色界的天人,到了無色界以後,他天的果報消失的時候,他的色蘊會再出現;這就是爲什麼一個無想天的天人,他到了無想以後,他這個「想」還能夠再出現:因爲他有一個窮生死蘊,有一個從來不斷絕的明了心識,剎那剎那的生滅,在資持我們生命相續變化、變化相續的水流,作這些五蘊的依止處。看「總」結:
己叁、總成
這個地方的文有點錯,我們要更正一下。「阿賴耶如是,所知依」,這個「阿賴耶」叁個字要去掉,「如是」下面的逗號也去掉,就是「如是所知依」下面加一個逗號:「如是所知依」加一個逗號。好,我們看論文:
如是所知依,說阿賴耶識爲性,阿陀那識爲性,心爲性,阿賴耶爲性,根本識爲性,窮生死蘊爲性等。由此異門,阿賴耶識成大王路。
這個地方是總結「阿賴耶識」不同的名稱。無著菩薩是說:在大乘的教法當中,佛陀安立了「阿賴耶、阿陀那」跟「心」;在小乘的教法當中,佛陀也講到阿賴耶、「根本識」跟「窮生死蘊」。所以從這些不同的名稱當中,身爲一個有情衆生的根源,這「阿賴耶識成大王路」,這是一條通往大般涅槃廣大開闊的路,這個是唯一的道路。
就是說你不明白這個道路,你根本不可能通往大般涅槃。
戊二、敘破異執(分二:己一心;己二阿賴耶) 己一、心(分二:庚一敘計;庚二破成) 庚一、敘計
這個「敘破異執」,我們看看科判,科判是在十叁頁。十叁頁的「丁二、阿賴耶識異門」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訓釋安立」,先解釋大小乘有關所知依的名稱;這以下,再破除不同的錯誤的執著,這個執著,主要都是小乘學者所産生的執著。有執著就應該破除,「分二:」第一個是「心」,第二個是「阿賴耶」,對心的錯誤執著。我們先解釋這個執著的相貌,再加以破除。
複有一類,謂心、意、識義一文異。
有一類的小乘學者認爲:這「心、意、識」叁,其實意思是沒有差別的,只是名詞上有差別;佛陀講「心、意、識」,其實都是第六意識,沒有其他的意識。這種觀念應該怎麼破呢?
庚二、破成(分二:辛一破;辛二成) 辛一、破
「破」當中,先看「破」,再看「成」。
是義不成。
辛二、成
意、識二義,差別可得。當知心義,亦應有異。
這個道理是「不」能「成」立的,因爲「意」跟「識」是「二」種:前六識是負責造業;第七意識是不造業,它是染汙的。我們前面也用六種的角度,來證明第六跟第七是同時運轉的,這二個同時存在的;雖然同時存在,但是這二個是不同的相貌、不同的功能。既然心意識的「意」跟「識」不同,那「心」當然也是不同。就是第六識負責造業,第七意識負責執我,第八識負責累積,這樣子才構成所謂的「心、意、識叁」,這個「叁」就是叁種差別的功能。這個地方是先破除對「心」的執取。
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
這個所知依,我們當然是沒有辦法想象,阿賴耶識不是我們第六意識能夠心思口議的,完全是要依止聖教量來了解的。身爲一個生命的根源,蕅益大師對第八識有一個非常扼要的描述,他說:「祇是現前一剎那法,望前名果,望後名因。」我們的生命是錯綜複雜的,但是這個錯綜複雜的生命當中,有一個根源,簡單的說,我們的心就是一剎那,「祇是現前一剎那法」。這「一剎那法」,它對望過去來說,它是一個果相,就是說它有累積你前生的功能、或者說有累積你前生經驗的一個能力,所以它相對過去,它是一個結果。這就是爲什麼今生,有些人很容易持戒、有些人喜歡修禅定、有些人喜歡修智慧、有些人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等流習氣,就是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,今生的生命,是繼承過去無量生命的經驗。
就是說這個水流,你前面的水流倒了白色的墨汁,到了下面就是白色的;你以前曾經不斷的做過某一件事情,今生很習慣的就會去做這件事情,「望前名果」。這就是解釋爲什麼我們只有短短幾十年的經驗,而我們的內心爲什麼會這麼錯綜複雜,其實我們已經累積過無量生命的經驗,而這些經驗都在內心的深處保存著,就是「望前名果」。但是「望後名因」,我們不斷的在累積過去的經驗,但是你今生也可以加以修正,你今生的戒定慧,對你內心的功能,也能夠作一個調整。你今生的修正,我們對于過去的功能,你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隨順,第二個對治。你今天一個念頭起來,你隨順它,不管是善、是惡,你就加強這個功能,這個功能在你內心當中,它的勢力加強;第二個你采取對治,這個功能在你的心中就會減少,就是這樣子。就是所謂的「祇是現前一剎那法,望前名果,望後名因。」
所以嚴格的來說,我們的生命,如果是詳細的深觀,生命沒有所謂的過去跟未來,這些都是戲論。什麼叫生命啊?就是頓生頓滅、頓生頓滅,就是當下、當下、當下、當下。每一個當下,你都繼承前面的功能;每一個當下,你在功能現前的時候,你采取隨順、或對治,你的心識的根源就不斷的變化: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源。當然你掌握了這個根源,你就知道怎麼修行。所以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再叁的強調:「研真窮妄,名之爲學。」你要學習佛法的重點,在于了解生命的真妄,什麼是真實的功德?什麼是虛妄的根源?而不是一股腦的斷除、或者一股腦的隨順,這都不對。你要知道你內心的狀態,有些功能要保存的,它跟你未來發菩提心、修六波羅蜜有密切關系的;有些功能是應該破壞的:你才能夠善知取舍。這就是我們願意花很多時間來學習經論、來研真窮妄,了解生命的內心世界當中,哪些是要消滅、哪些是要保留的,你才能夠作出這樣的判斷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。我簡單的回答一個問題:
問:授法阿阇黎慈悲!在大乘佛法當中,是從內心的理體修習禅觀,在不動的心中,觀察內心的生滅變化,知道內心所現的影像,跟外在的境界,同樣是因緣所生法,本體是空的,沒有所謂的你、我的對立。正如印光大師所言:「心常覺照,不隨妄轉。」妄想決定存在,但是保持覺照,煩惱不攻自破。弟子在此有個疑問:不動是消極,應主動用無分別智來攻擊煩惱。據說在不動中,不隨妄轉,煩惱不攻自破,爲何還要取用修無分別智,來加以攻擊呢?這個地方,是不是空中取妄、除妄?弟子不解,懇請阿阇黎慈悲指導。
答:天臺宗的止觀分成二類,智者大師把所有的止觀分成二類:第一個叫圓頓止觀,第二個叫次第止觀。圓頓止觀就是正念真如。就是說從智者大師的思考當中,你修止觀之前,一定是先把心帶回家,把你有所得的狹隘心識,調整到一個跟諸佛平等,清淨本然、周遍法界的現前的一念心性。這是你要作的第一個工作,所謂依止不生滅心,來當作你的本修因,或者說當作一個修行的架構、或者說是你修止觀的一個平臺。就是你要工作,先把這個平臺先展現出來。當你內心當中,把這樣一個狹隘個體對立的心識,調整成一個清淨本然、平等不二的心性的時候,這個叫做圓頓止觀,叫做真實法門,叫實法。在這樣一個清淨本然的心中,有很多如夢如幻的善惡功能,我們開始對惡的功能加以對治,這個時候叫做次第止觀,那次第止觀,主要是四念處,當然有時候也可以修止、念佛、持咒,或者是修無常、無我等等的觀行,來調伏叁界的愛見煩惱。 這個地方他的意思就是說,既然我們能夠正念真如,爲什麼還要修對治止觀呢?這不是空中取妄?是的!當我們的心調到不生滅心的時候,我們還是要用虛妄的法門,來對治虛妄的煩惱?是的!這對治止觀就是這樣子的。智者大師也說:有些人根利遮輕,他叁界的煩惱輕薄,他也不一定要對治止觀,他只要正念真如,直接對治第七意識的染汙末那就可以了,他所有的煩惱都淡薄了,因爲所有的煩惱都被自我意識所加持了,你直接進攻它的根源,這些枝末的煩惱便都得到收斂。但是,有些人無量劫來,這個第六意識熏習的愛見煩惱特別粗重,這樣子對治止觀就有需要了。 總之,修行就是有圓頓止觀跟次第止觀,一個真實法,一個對治法。比如說諸位研究菩薩戒,也是這樣子,是不是!特別是《梵網經》。《梵網經》的戒體是什麼?「本源自性清淨」。這《梵網經》是稱性起修,它的戒體就是:你身爲一個菩薩,你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,是的;但是你內心當中,你深信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之佛,其體無別」,得到菩薩戒的戒體;在這樣一個清淨的戒體當中,開始起動你的對治法門,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,在這樣一個清淨的架構、或者在這樣一個清淨本性的平臺當中,去完成你菩薩的叁大事業。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:你這個正念真如,把心帶回家,這個是理觀;但是理觀不能夠妨礙事修,因爲事實上你有很多的煩惱要斷除、很多的善法要修學,如果你只有事修,那你的事修沒有一個會歸處,到最後可能就趨向偏空涅槃,沒有真正回到根源去。 所以《菩薩戒》上說:「如是一心中,方便勤莊嚴。」這句話講得很好,這句話把整個菩薩戒的修行,作一個總持。「如是一心中」,就是你身爲一個菩薩,你的修行平臺不能依止生滅心,這樣子是很危險的,要先把你的修行架構,回歸到清淨本性;然後呢,「方便勤莊嚴」,在一心的架構當下,斷惡、修習福德智慧二種莊嚴,這樣子的修行叫做大白牛車,所有的法門當中,這是最快成佛的法門。先建立一個不生滅的結構,然後從這個地方,用如夢如幻的法門,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。這個地方,大家要去體會了。 所以圓頓止觀,也不能夠忽略次第止觀;次第止觀,也要以圓頓止觀來作引導。所以的思考是認爲:權實不二,實法妙,權法也是妙。但是有一點是要認知的──這個圓頓止觀是每一個人所必修的。一個菩薩不修圓頓止觀,這個人是沒辦法成佛的,頂多成爲菩薩,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這個意思。因爲你的因種、你的因地是生滅心,你怎麼能夠成就不生滅的果呢?就是說,你根本沒有跟叁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,你的種姓跟他不同,你的因種是不同嘛!所以,圓頓止觀,十方諸佛、每一個菩薩,都是同一個氣氛的,這個是誰也不能少的;但是對治止觀,每一個人不同,因爲它是對治,你有這個病你才吃這個藥。有些人偏重對治貪,有些人偏重對治瞋,每一個人選擇他適合的法門去修,所以對治止觀,不是每一個人都必要的,你有這個病,你就吃這個藥;但是圓頓止觀一定要的。這個一心的架構,如果你沒有建立起來,不了解所知依,那你頂多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。所以說,佛陀沒有出世,你頂多證得辟支佛,「春觀百花開,秋睹黃葉落」,知道無常,消滅生命暫時的五蘊;但是你生命的根源、那個窮生死蘊,你沒有辦法消除,你還得從那個地方出來,完成你沒有完成的工作。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在因地的時候,就會確定他正確的目標,走好你每一步正確的道路,所謂的直趨寶所。所以我們應該在因地的時候,就作好正確的生命規劃。好,回答問題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