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九卷

  第九卷

  

  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十叁頁,「己二、阿賴耶」。

  

  在本論當中,無著菩薩以十種殊勝的法門,總攝整個大乘的境、行、果。在十種法門當中,我們這一科是講到「所知依」。這個「所知依」,就是解釋我們有情衆生,在流轉當中的一個根源。什麼是我們有情衆生生命的根源呢?主要就是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的根源,它的相貌簡單的說,就是「恒轉如瀑流」,它恒常相續,而且前後變化,就像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。因爲阿賴耶識不斷的流動,也就帶動我們有情衆生,一次一次的在叁界當中,不斷的得果報、不斷的相續流動下去了。所以我們對阿賴耶識的認識,會影響到我們對整個佛法修證的不同。

  

  智者大師把佛教的修行者分成叁種差別。第一種是修習有相行:這個有相行,是說這一類的衆生,他對生命的觀察,是觀察到生命的相續,所謂因果的相續;從因果絲毫不爽當中,他開始去持戒、修福、斷惡、修善。因爲生命的相續,造成他對業果的思惟,産生對業果的修學;因爲這樣的修學,都是在有相的因緣當中活動,因爲這樣的活動,就創造了人天的安樂果報,所以叫做有相行,這一類是屬于人天乘的修學法門。第二種修學法門叫做無相行:這個無相行,他能夠進一步觀察到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。」從有相的變化當中,看到生命的本質是無常、無我的,所以它本性是空寂;依止這樣的空寂,就趨向于偏空的涅槃,這個叫做無相行,是一種二乘的修學法門。前面二種的修學,都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,一個看到生命的相續、一個是看到生命的變化。第叁種的修學者是亦有相亦無相:身爲一個菩薩,他在因地的時候,一方面看到生命的相續,因果絲毫不爽,同時也看到生命的變化,所謂的法性本來空寂;因爲菩薩能夠如實的觀察生命,知道生命是如實的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所以帶動他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菩薩中道妙行。一方面修習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調伏心中的愛取,趨向于無住;一方面,生起廣大的菩提心,上求、下化,積集菩薩道殊勝美妙的福德、智慧二種資糧,這個就是「亦有相、亦無相」的菩薩行。所以我們對生命的觀察有所不同,就帶動不同的修行,最後引生不同的果證。所以在整個十種的殊勝法門當中,爲什麼我們必須第一個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,因爲你對生命的根源有所差錯,你在修行、在斷除、在追求的時候,都會有所偏差。

  

  第九卷

  

  己二、阿賴耶(分二:庚一敘計;庚二破成) 庚一、敘計

  

  前面無著菩薩廣泛的引用經典,來闡揚大乘阿賴耶是什麼相貌;這以下,是破除小乘對阿賴耶偏差的認識。這當中分二科:第一科「敘計」,第二科「破成」。先敘述小乘對阿賴耶錯誤的邪執,我們看論文:

  

  複有一類,謂薄伽梵所說衆生愛阿賴耶,乃至廣說,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;有余複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;有余複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。

  

  「複有一類」,「有一類」的小乘學者說:世尊在《增壹阿含經》講到「衆生愛阿賴耶,乃至廣說」樂阿賴耶、欣阿賴耶、喜阿賴耶。也就是說,我們之所以在叁界流轉,主要的是我們愛著這個生命的根源──阿賴耶識。因爲我們愛阿賴耶識,就使令整個因果相續、生命相續。所以從修行的角度,斷除阿賴耶是整個修行的宗要,佛陀就是因爲要斷阿賴耶的緣故,才出世說法的。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:什麼是阿賴耶呢?我們在修行當中,所斷的到底是什麼呢?這當中,小乘學者有叁種不同的看法。先看第一個,「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」,這一類是屬于鈍根的聲聞人。這個「五蘊」的相貌是一個果報之法,也就是說我們由于前生的業力,從這個業力的力量,變現了今生色受想行識的一個果報。有些人善業強,他外表的色身,健康、莊嚴;內在的心情、他的感受思想,也特別的安樂、美妙。相反的,如果是罪業,就會感到痛苦、卑賤。聲聞人認爲說:我們今生的身心世界,它就是「阿賴耶」,是應該斷除的。所以智者大師說,這個鈍根的聲聞人在修四聖谛的時候,以苦谛爲初門,就是指這一類。這個「苦」當然就是指五蘊,它是一個果報法。就是說,這一類修行人的思考是:我們只要把五蘊斷除了,就大事已辦了,因爲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。這就是對有情衆生生命的根源,沒有看到根源,只是看到枝末。看第二個,「有余複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」。這個是比較利根的聲聞人,他是以集谛(煩惱)爲所觀境。什麼叫煩惱呢?就是我們內心當中,跟可愛的境界接觸的時候,産生一種「樂受」,這個樂受,就帶動我們的「貪」欲的煩惱,就是說跟樂受同時生起的貪煩惱,叫做「貪俱樂受」;這個貪求快樂感受的貪煩惱,它就是生命的根源,它就是罪魁禍首,以斷除貪欲爲整個修行的宗要。這個比前面的以五蘊果報爲根源,是比較高明了,他看到了集谛。第叁「有余複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」,這是更微細的煩惱──「邪見」。就是這個五蘊是生滅變化的,這當中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意識,那個「我」是不能改變的,這個自我意識的分別,它就是生命的根源,就是這個「薩迦耶見」、或者講我見,是生命流轉的根源,這個都是集谛所收攝。

  

  這樣子講,我們可以作一個歸納。天臺宗說:我們的止觀有叁種不同:第一種止觀是以衆生法爲所緣境,就是這一類的,或者是以五蘊、或者是以煩惱、或者以邪見爲所觀境,所以這個衆生法爲所觀境,多分來說都是聲聞人,他的所觀境是衆生法界。第二個是以佛法界爲所觀境,比如說淨土宗、密宗,他們對于我現在的五蘊是如何的苦惱、我有什麼煩惱,他不在乎;他就直接觀察佛菩薩的功德,直接跟彌陀的功德、跟本尊的功德感應道交,成就解脫。這種直接觀佛法界,都是修本尊相應的,這也是一個觀法。第叁個是觀心法,大乘的天臺、唯識,多分是以心法爲所觀境,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,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從本性上來說,它是「因緣所生,無有自性,當體即空」;但是從作用上來說,它有它不同善惡的功能,就是天臺宗說的「性具十法界」。我們的內心當中,有善良的功能、也有邪惡的功能,就是它有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這個就是假觀。

  

  所以我們從這段論文,可以看出來:小乘的學者,他整個修行的所觀境,偏重在衆生法界,所以會帶動他比較悲觀消極的思想,對生命産生極度的厭離。這就是講到小乘的學者,對生命根源錯誤的認知。

  

  庚二、破成(分二:辛一略;辛二廣) 辛一、略(分二:壬一破彼過失;壬二成自最勝) 壬一、破彼過失

  

  這以下,以大乘了義的教法把它破除,一方面成就大乘的圓滿,先破除小乘的過失,再成就大乘的正確。這當中有二科:第一科先「略」說,第二科「廣」說。先看略說,略說當中分二科:「一、破彼過失;二、成自最勝」。先看第一科:

  

  此等諸師由教及證,愚于藏識,故作此執,如是安立阿賴耶識名。隨聲聞乘安立道理,亦不相應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說明,小乘的學者爲什麼對有情衆生的阿賴耶,産生這種錯誤的認知呢?他講出一個理由:這些小乘的論「師」,由于「教證」的「愚」癡(教證的愚癡,古德解釋就是教不了義),因爲他所依止的《阿含經》,沒有全盤的說出生命的真相。我們看《阿含經》,我們會發覺它生命的相貌,是偏重在強調生滅無常,就是無常變化這一部分;對生命的相續,要積功累德、成就萬德莊嚴的這一部分,佛陀沒有明顯的談到。所以小乘的學者,接觸這樣的教法以後,一路的觀察生命是無常的,産生一個比較悲觀消極的斷惡的修行,這個就是教不了義了;因爲教不了義,造成證不圓滿,在果證上,沒辦法證到中道的實相,所以對于有情衆生的「阿賴耶識」,産生了邪執,而安立了──五取蘊是阿賴耶、貪俱樂受是阿賴耶,乃至于薩迦耶見是阿賴耶。這樣子來安立生命的根源,乃至于在「聲聞乘」當中,這個小乘的教法來「安立」,都「不相應」了,何況是大乘呢!佛陀在小乘當中,也有一些部分講到不空相續的道理;所以這樣的安立,連小乘的教法都不能成立的。這個地方,是先破除小乘論師錯誤的邪執。好,看第二個成就大乘的殊勝:

  

  壬二、成自最勝

  

  若不愚者,取此藏識,安立彼說阿賴耶名。如是安立,則爲最勝。

  

  我們依止大乘的圓滿教法,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無常變化,産生斷惡的修學;同時也看到生命的相續,産生修善、度衆生的修學:這樣子「安立」有情衆生的根源,是合乎生命的中道實相。同時看到「空」,也同時看到「有」,這樣子的一個宗見,是「最爲」殊「勝」的。這是一個略說;這以下「廣」說,把小乘的過失,跟大乘的圓滿,再詳細的說明。

  

  辛二、廣(分叁:壬一征;壬二破彼過失;壬叁成自最勝) 壬一、征

  

  「廣」說當中分成叁科:「一、征;二、破彼過失;

  

  叁、成自最勝。」先作一個「征」問:

  

  雲何最勝?

  

  怎麼知道在大乘的佛法當中,以恒常相續、又同時變化──「恒轉如瀑流」的思想,來思考生命的根源,這樣最圓滿呢?這樣才能完全看到生命的真相?怎麼知道這樣的知見是最圓滿的呢?提出一個問題。

  

  壬二、破彼過失(分叁:癸一破五取蘊;癸二破貪俱樂受 ;癸叁破薩迦耶見) 癸一、破五取蘊

  

  回答當中,先破除小乘的過失,再建立大乘的圓滿。看第二科「破彼過失」,這當中分叁科:「一、破五取蘊;二、破貪俱樂受;叁、破薩迦耶見」。看第一科「破五取蘊」:

  

  若五取蘊名阿賴耶,生惡趣中一向苦處,最可厭逆,衆生一向不起愛樂。于中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