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六頁,「卯四、無二定別過」。
本論的修學綱要,總共有叁個:第一個是甚深見,第二個是廣大行,第叁個是究竟果。首先我們研究的第一科是甚深見。這個「甚深見」,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佛法之前,我們要先通達生命的真實相。通達生命的真相當中,無著菩薩分成二科:第一個是所知依,第二個是所知相。首先我們講到「所知依」。我們在了解生命的真相,首先要先了解:什麼是我們有情衆生生命的根源?有關這個「生命的根源」,在本論當中,無著菩薩根據大乘的經典,列出了叁種名稱:第一個是阿賴耶識,第二個是阿陀那識,第叁個是心。這叁種名稱當中,最有代表性的、最爲重要的,就是阿賴耶識。「阿賴耶識」身爲我們有情衆生的生命根源,它的一個相貌,簡單的說:阿賴耶識的相貌就是「恒轉如瀑流」。就是說我們有情衆生的生命,它的一個情況,就像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,恒常相續、前後變化,從過去流到了今生、也會從今生流到未來。這樣生滅變化、又恒常相續的水流,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功能呢?在本論當中講到:這樣的一個生命水流,有二個功能,所謂的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諸趣,及涅槃證得。」這樣的一個生命水流,它本身在不斷的流轉當中,累積很多很多的種子,有善的種子、有惡的種子。這個種子就像是水流的水,遇到境界風的刺激,就變成了波浪,有種種的善惡現行。那這個波浪又帶動了水的前進,所謂的「種現相熏」,這個水跟波浪的交互作用,就産生了一個強大的生命動力。這樣的動力,可能是一種善的動力,也可能是一個惡的動力。所以從這樣的「種現相熏」,就構成有情衆生一個因地的相貌,一個強大善惡業力的産生。第二個它的果相,「由此有諸趣,及涅槃證得」。因爲種現相熏的帶動,使令這個生命的水流──有時候流到天上去,享受安樂的果報;有時候流到叁惡道,承受痛苦的果報;有時候流到涅槃的境界,享受寂靜安樂的果報。所以說這個阿賴耶識它生命的一個水流,就是不斷的在累積一種業力,也不斷的在釋放果報,這個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源。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想要返妄歸真,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本質:不是上天創造的,也不是自然産生的,而是我們無量劫來累積很多的業力,而且從這個業力的功能當中,又不斷的釋放果報,這個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源,或者說是「所知依」。這些都是我們在修學佛法之前,你要很徹底的了解到、觀察到這個生命的根源。這一科是從阿賴耶識到阿陀那識,現到講到心。這個心就不離開所謂的心、意、識,就是說身爲一個生命根源的阿賴耶識,它的一個作用,當然不可能單獨的活動,它一定有第七意識末那識的配合,還有前六識造業的配合,才會産生一個生命水流的流動。所以講到心的時候,無著菩薩把第七意識跟前六意識都帶動下來,阿賴耶識當然也跟它有密切關系。第七意識在整個所知依當中,它扮演了重要角色,所以這個地方等于是要證明第七末那的存在。假設我們今天,根據小乘的經論,沒有建立第七意識的存在,有六種的過失。這個地方是講到第四種過失,就是「無二定別過」,這個「二定」指的是無想定跟滅盡定。假設沒有第七末那的存在,無想定跟滅盡定就沒有差別;沒有差別,這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過失。這當中分二科:「一、標過;二、釋理」。先看「標過」:
卯四、無二定別過(分二:辰一標過;辰二釋理) 辰一、標過
又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,成過失故。
這個地方是講到禅定的狀態。我們欲界衆生的心,或者是昏沈、或者是掉舉;但是我們能夠透過對一個所緣境的專注力跟相續力,「心于所緣,專一安住;心于所緣,相續安住」,就能夠把我們的心,從昏沈、掉舉的狀態,調整爲一個明了寂靜的狀態,就是所謂的禅定。在所有的禅定當中,無想定跟滅盡定是非常特別的。因爲基本上,一般的四禅八定,它第六意識的活動都是存在的;至于無想定跟滅盡定,通通沒有「想」。也就是說,這個無想定跟滅盡定,在剛開始修禅定的時候,它的一個作意,就是對這個「想」的厭惡,就是感覺到這個「想」、這個思想是一切過失的根源,就是:我爲什麼會有煩惱、會有痛苦呢?因爲我有思想。所以就用種種過失的相貌,來呵責這個思想,說:我們這個「想」,如病、如癰、如瘡。呵責以後呢,再用專注的力量,來對治這個「想」。當然一切法因緣生,這個「想」也是一個生滅法,經過你對治以後,它第六意識的「想」就不再活動了。第六識不活動,那前五識也不活動,所以這個粗顯的前六識就完全不活動。
這個時候,假設不安立第七意識,凡夫的「無想定」跟聖人的「滅盡定」就沒有「差別」。就是說所有的過失都是「想」,你把「想」滅了、我也把「想」滅了,這樣子凡夫的「無想定」,跟聖人的「滅盡定」就「差別無有」,成爲凡聖混濫的過失。我們再也沒辦法去界定:什麼是聖人?什麼是凡夫?這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,使令我們産生了猶豫,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過失。
辰二、釋理
謂無想定染意所顯,非滅盡定。 若不爾者,此二種定應無差別。
事實上不是如此,這個「無想定」是有漏的心「意所顯」,「滅盡定」是一種無漏的心意所顯。也就是說,外道的無想定,他內心當中我執的煩惱是沒有消滅,在無想當中,他還是很清楚的知道──「我」是存在的,但是這個「我」現在落入在無想的狀態。聖人的滅盡定,它是跟我空相應的智慧,那是無我、無我所的一個平等的境界。所以假設沒有第七意識,這個無想定、滅盡定就沒有「差別」,這樣子就産生一種過失了。這個地方,我們到下一段再繼續的說明。
卯五、無想無染過
這個地方的「無想」是講無想天,無想天沒有「染汙」的「過」失,如果沒有第七意識,無想天就沒有染汙了,這樣子跟事實相違背。我們看論文:
又無想天,一期生中應無染汙,成過失故。 于中若無我執我慢。
這個「無想」定,它是一個禅定;這個「天」,是一個果報。就是說他在人世間的時候修無想定,死了以後生到色界四禅,享受「無想天」五百劫的生命。在「一期」的生命當中,無想天的天人有四百九十劫,是落入無想。假設沒有第七意識的存在,第六意識的「想」消失以後,這個人就是一個無漏的聖人了!這樣子就跟事實相違背。因爲他的「想」消失以後呢,他這一期生命當中,沒有我執、我愛、我慢、我癡,那就有混濫于聖人的「過失」。
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我們今天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唯識,我們對我們內心的狀態,很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。就是說假設沒有第七意識,這個時候你會說:那我爲什麼會有欲望、有瞋恚、有這些負面的情緒呢?你就會把所有的過失,歸咎在第六意識,因爲有第六意識的思想,所以我才有這麼多的煩惱。這個時候,你就把第六意識當作你的敵人加以對治,這樣子的結果就錯損菩提了,誤會了第六意識。
所以佛陀說:周利盤陀伽爲什麼那麼愚癡、心識有時候特別暗鈍呢?說他出家以後,背一個偈頌,「百日不能成誦」。一個偈頌也沒有很多,四句偈,他背了一百天!佛陀說:他前生曾經待過無想天,他那個四百九十劫的無想,這第六意識生鏽,不能再活動了。所以,蕅益大師說:第六意識是「衆禍之門」,這是事實;但是它也是「衆妙之門」。「一切業障海,皆由妄想生」,是的,當第六意識受到第七意識幹擾的時候,它産生很多的煩惱障礙;但是諸佛正遍知海,也是從心想生。一個人能夠發菩提心、修六波羅蜜,也是依止第六意識,你能夠在佛前受戒的時候發菩提心,你仰仗的是誰?仰仗的是第六意識啊!這問題不在第六意識,是第六意識後面的根──第七意識。所以你今天在修行的時候,不能把這個敵人認錯了。當然你要不研究唯識學,你就很容易認爲說:反正我修行就是無想,我什麼都不想!你什麼都不想啊,你那個寂靜狀態的下面,累積了無量無邊的垃圾,都沒有消滅,就是用無想,把這些煩惱的種子全部壓住。這就是爲什麼無想定的定出來以後,他的煩惱一點都沒有減少,因爲沒有徹底的去解決根源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:明白第七意識的過失,是非常重要的。你能夠知道,你在所有的修行當中,你所對治的是染汙末那,而不是第六意識。因爲第六意識,是受染汙末那的影響,這個地方是講這個意思。
卯六、我執不恒行過(分叁:辰一顯正;辰二斥非; 辰叁結立) 辰一、顯正
這是第六種過失,這當中有叁科:「一、顯正;二、斥非;叁、結立。」看第一科「顯正」:
又一切時我執現行,現可得故,謂善、不善、無記心中。
我們一般的凡夫,這個我執的現行,是在一切時活動的,這個在現實生活當中,我們可以感覺得出來。不要說
是造惡,就算你去修善、你去拜《八十八佛》,你只要我空、法空的正念沒有現前之前,你一定會認爲:我在拜《八十八佛》、我在念佛、我在持戒。我們會在這個剎那剎那生滅的明了心識當中,捏造一個常住不變的自我,依止這個自我,來推動所有的善業跟惡業,這就是所謂的「一切時我執現行,現可得故」。什麼叫「一切時」呢?包括「善、不善」跟「無記」的「心中」。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,依止自我意識來造業,這是我們自己能夠感覺得到的。
辰二、斥非
若不爾者,唯不善心彼相應故,有我、我所,煩惱現行,非善、無記。
「若不爾者」,假設不建立染汙末那,所有的染汙都是由第六意識來承當這個過失。這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