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原因在哪裏呢?《起信論》上說:如果你的菩提心,是依止事相的因緣所發的菩提心:诶!你看到叁寶的莊嚴發菩提心;或者遇到人,有善知識攝受你,你也發菩提心。依止外在的人事因緣,所發的菩提心,在《楞嚴經》說:依止「生滅心」所發的菩提心,這樣的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,遇到惡因緣,就産生退轉。第二種菩提心,它是依止不生滅心,就是說他能夠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之佛,其體無別」,他能夠經常觀察我們這個明了的心識:雖然我現在的心有很多很多的煩惱,也缺乏很多很多福德、智慧的莊嚴,在整個菩薩道當中,我還有很多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事業要做。沒錯!但是,把這些如夢如幻的善惡功能撥開以後,我們發覺到:我們這個明了心識的體性是「如」,叁世諸佛清淨的本性也是「如」,一如無二如。這個時候從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的平等思想,開始發菩提心,這個菩提心就不會退轉。
什麼叫不退轉?就是說:所有人的菩提心都退了、都不想行菩薩道了,你還是可以行菩薩道。你不會受外在人事的變化,而退失菩提心。就是說,我們一個人會退失菩提心,這個地方,不共無明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就是說,一個人,你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,從來不知道有這種觀念,你也可以發菩提心。是的,那你這個菩提心的中間,有一個我執──我愛、我見、我慢、我癡這四種煩惱,在加持這個菩提心。這個時候,你的菩提心是危險的菩提心。就是這個自我意識,一個人的私心,是很難跟菩提心共存的。我們行菩薩道,雖然不能夠馬上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;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概念,你剛開始不得不建立,因爲這個牽涉到你的種姓──大乘圓頓的種姓。你能夠深信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之佛,其體無別」,你光是深信這樣的思想,所有的逆境現前,不能夠影響你的菩提心。就是不二法門的殊勝,在于它的一個不生滅性,它不會因爲外在因緣而生滅。當然你菩提心堅固,你的成長過程當中,雖然會有逆境,跌跌撞撞的;但是總有一天,你能夠不斷的往上爬。那麼資持你的,就不只是宗教的信心而已,而是對內心一種深觀的智慧,在資持著你前進。
所以,這個地方就是說:我們不要小看第七意識──這個不共無明,它是那麼微細,好象它也不能造什麼罪業;但是你看「真義心當生,常能爲障礙,俱行一切分,謂不共無明」。從大乘的角度,它的過失是非常嚴重、非常嚴重的。它把我們凡夫的心態跟佛的心態加以區隔。
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講到這個觀念說:一個人要建立感應道交的思想。當然,「感應」這不是單方面,我的心跟佛的心要能夠心心相應。蕅益大師說:一個人能夠深信你能往生、深信你能跟彌陀感應道交,「此之法門,全在了他即自」,深信自他不二,你才能夠在臨終的時候,很清楚的知道:「我雖業障深重,是彌陀心內之衆生;彌陀雖萬德莊嚴,是我心內之佛;既然心性不二,自然感應道交。」所以不管你發菩提心也好、不管你要建立感應道交的思想也好,你不相信感應道交,所有淨土的法門通通免談;因爲你能夠往生,是仰仗佛力的加被,而不是你的戒定慧。印光大師說:「沒有佛力的加被,阿羅漢都去不了淨土。」因爲阿羅漢的神通,只有到一個大千世界,而它是十萬億個大千世界。所以你往生淨土,跟你的戒定慧並沒有直接的關系;但是,跟你的信願持名,有決定的關系。而這當中的信心──你相信彌陀能夠跟你感應,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當然你這個相信,不是嘴巴說說的相信,而是你能夠很深信的相信。什麼叫感應呢?印光大師講得很清楚:「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」。我的心,投入到彌陀的心中;彌陀的心,投入到我的心中:彼此間能夠相互的交流,那一定要建立在同體的法性。你要建立同體的法性,你必須打破你內心的自我意識。當然,你說:「诶,我是業障凡夫,阿彌陀佛是萬嚴莊嚴,你跟我不一樣,我們是二個個體;但是沒關系,我歸依你!」那這樣也可能會往生,但這樣的信心不是很堅定──二個個體嘛!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之所以要了解「不共無明」,就是說不管你從發菩提心的角度、從感應道交的角度,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都要對治,你才能夠從一種個體的自我意識,進入到叁世諸佛所共同安住的平等法界。這個時候,你依止不生滅的心性作平臺,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,才能夠産生強大的力量。
子叁、性攝(分叁:醜一法;醜二喻;醜叁合) 醜一、法
這個地方是說,第七意識它的體性是俱生無明,或者說是不共無明,那它的體性,到底是什麼所收攝呢?這當中有叁科:「一、法;二、喻;叁、合。」先看「法」,先法說。
此意染汙故,有覆無記性,與四煩惱常共相應。
第七「意」識它是所有內心「染汙」的根源,它本身是染汙,它也染汙第八識、也染汙前六識,它自己染汙,也染汙別人。它的體性是「有覆無記性」,它本身是非善、非惡,它也不造善、也不造惡;但是它覆蓋真如、障礙聖道。爲什麼它會這樣做呢?因爲它經常的跟我癡、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「四」種「煩惱相應」。因爲它的體性很微細,所以我們經常會忽略它的存在。因爲它不造惡,所以我們總覺得造惡好象是第六意識,所以就對第六意識很厭惡。就像小乘的學者,一定要把第六意識消滅,他才感到安心。其實第六意識它是不決定的,它是衆禍之門,也是衆妙之門,關鍵點是第六意識後面的第七意識,問題點在這個地方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鍾!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