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七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原因在哪里呢?《起信论》上说:如果你的菩提心,是依止事相的因缘所发的菩提心:诶!你看到三宝的庄严发菩提心;或者遇到人,有善知识摄受你,你也发菩提心。依止外在的人事因缘,所发的菩提心,在《楞严经》说:依止「生灭心」所发的菩提心,这样的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,遇到恶因缘,就产生退转。第二种菩提心,它是依止不生灭心,就是说他能够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」,他能够经常观察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:虽然我现在的心有很多很多的烦恼,也缺乏很多很多福德、智慧的庄严,在整个菩萨道当中,我还有很多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事业要做。没错!但是,把这些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拨开以后,我们发觉到:我们这个明了心识的体性是「如」,三世诸佛清净的本性也是「如」,一如无二如。这个时候从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思想,开始发菩提心,这个菩提心就不会退转。

  

  什么叫不退转?就是说:所有人的菩提心都退了、都不想行菩萨道了,你还是可以行菩萨道。你不会受外在人事的变化,而退失菩提心。就是说,我们一个人会退失菩提心,这个地方,不共无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就是说,一个人,你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,从来不知道有这种观念,你也可以发菩提心。是的,那你这个菩提心的中间,有一个我执──我爱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痴这四种烦恼,在加持这个菩提心。这个时候,你的菩提心是危险的菩提心。就是这个自我意识,一个人的私心,是很难跟菩提心共存的。我们行菩萨道,虽然不能够马上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;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概念,你刚开始不得不建立,因为这个牵涉到你的种姓──大乘圆顿的种姓。你能够深信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」,你光是深信这样的思想,所有的逆境现前,不能够影响你的菩提心。就是不二法门的殊胜,在于它的一个不生灭性,它不会因为外在因缘而生灭。当然你菩提心坚固,你的成长过程当中,虽然会有逆境,跌跌撞撞的;但是总有一天,你能够不断的往上爬。那么资持你的,就不只是宗教的信心而已,而是对内心一种深观的智慧,在资持着你前进。

  

  所以,这个地方就是说:我们不要小看第七意识──这个不共无明,它是那么微细,好象它也不能造什么罪业;但是你看「真义心当生,常能为障碍,俱行一切分,谓不共无明」。从大乘的角度,它的过失是非常严重、非常严重的。它把我们凡夫的心态跟佛的心态加以区隔。

  

  蕅益大师在《弥陀要解》讲到这个观念说:一个人要建立感应道交的思想。当然,「感应」这不是单方面,我的心跟佛的心要能够心心相应。蕅益大师说:一个人能够深信你能往生、深信你能跟弥陀感应道交,「此之法门,全在了他即自」,深信自他不二,你才能够在临终的时候,很清楚的知道:「我虽业障深重,是弥陀心内之众生;弥陀虽万德庄严,是我心内之佛;既然心性不二,自然感应道交。」所以不管你发菩提心也好、不管你要建立感应道交的思想也好,你不相信感应道交,所有净土的法门通通免谈;因为你能够往生,是仰仗佛力的加被,而不是你的戒定慧。印光大师说:「没有佛力的加被,阿罗汉都去不了净土。」因为阿罗汉的神通,只有到一个大千世界,而它是十万亿个大千世界。所以你往生净土,跟你的戒定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;但是,跟你的信愿持名,有决定的关系。而这当中的信心──你相信弥陀能够跟你感应,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当然你这个相信,不是嘴巴说说的相信,而是你能够很深信的相信。什么叫感应呢?印光大师讲得很清楚:「即众生心,投大觉海」。我的心,投入到弥陀的心中;弥陀的心,投入到我的心中:彼此间能够相互的交流,那一定要建立在同体的法性。你要建立同体的法性,你必须打破你内心的自我意识。当然,你说:「诶,我是业障凡夫,阿弥陀佛是万严庄严,你跟我不一样,我们是二个个体;但是没关系,我归依你!」那这样也可能会往生,但这样的信心不是很坚定──二个个体嘛!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之所以要了解「不共无明」,就是说不管你从发菩提心的角度、从感应道交的角度,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都要对治,你才能够从一种个体的自我意识,进入到三世诸佛所共同安住的平等法界。这个时候,你依止不生灭的心性作平台,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才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。

  

  子三、性摄(分三:丑一法;丑二喻;丑三合) 丑一、法

  

  这个地方是说,第七意识它的体性是俱生无明,或者说是不共无明,那它的体性,到底是什么所收摄呢?这当中有三科:「一、法;二、喻;三、合。」先看「法」,先法说。

  

  此意染污故,有覆无记性,与四烦恼常共相应。

  

  第七「意」识它是所有内心「染污」的根源,它本身是染污,它也染污第八识、也染污前六识,它自己染污,也染污别人。它的体性是「有覆无记性」,它本身是非善、非恶,它也不造善、也不造恶;但是它覆盖真如、障碍圣道。为什么它会这样做呢?因为它经常的跟我痴、我见、我爱、我慢「四」种「烦恼相应」。因为它的体性很微细,所以我们经常会忽略它的存在。因为它不造恶,所以我们总觉得造恶好象是第六意识,所以就对第六意识很厌恶。就像小乘的学者,一定要把第六意识消灭,他才感到安心。其实第六意识它是不决定的,它是众祸之门,也是众妙之门,关键点是第六意识后面的第七意识,问题点在这个地方。好,我们休息十分钟!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七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