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七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样子讲呢,第六意识有时候起善、有时候起恶:它起恶的时候,有我执相应,这是很容易了解的;假设今天所有的过失是由第六意识来承当的话,那第六意识起善心的时候,它就不应该有我执了!也就是说,这个我执是染污的,这个善根、染污是不能共存的,所以只有第六意识在「不善心」所的时候,才有我执「相应」。什么叫做「我执相应」呢?「有我、我所」的「烦恼现行」,而不是在「善」跟「无记」的心中有我执相应,这样子就违背了现实的状态。就是说第七意识不存在,那这个我执,就是第六意识产生的。这样子讲的话,第六意识有时候起我执,它起恶心的时候起我执;它起善心的时候,就不应该起我执:那这个我执就不能够普遍三性,这样子就成过失。那应该怎么辨呢?

  

  辰三、结立

  

  是故,若立俱有现行,非相应现行,无此过失。

  

  所以我们应该说:这个我执跟第六识是「俱有现行」,「俱有」就是二个同时存在、二个俱生俱灭,同时的活动。就是说你第六意识活动的时候,不管你造善、造恶、无记,这个第七意识是恒常存在,就不断的释放一个讯息──「有一个真实的自我」,推动你善、恶、无记的业力。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叫做「俱有现行」,而不应该说「相应现行」。「相应现行」就是说,第六意识跟我执相应、或者跟烦恼相应,既然相应,就是有时候相应、有时候不相应,这个时候时有、时无,就不是同时存在。这样子就没有过失,「俱有现行」就没有这种「过失」了。这个地方是讲到第七意识安立的必要性。

  

  我想我们今天了解这个「所知依」,当然它主要的内容是阿赖耶识,「恒转如瀑流」。但是你了解第八识,它心识的活动是相互的互动,它也不是单独的活动,它跟第七意识有密切的关系。怎么说呢?在《成唯识论》上说:第七意识在我们的内心当中,产生的影响力有二个:第一个「内扰第八而成赖耶」,它干扰第八识,使第八识变成阿赖耶识;第二个「外扰前六皆成有漏」,它向外干扰前六识,使前六识所造的业变成有漏。

  

 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。我们内心的状态,详细的分析有三个层次:前六识、第七意识跟第八识。这个居于中间的第七意识,它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第一个、它向内干扰第八识。第八识它的功能是收集业力、变现果报。我们就会问:它为什么会不断的在收集业力的时候,这个业力又会变成果报呢?就是说这个生命的水流,它为什么会不断的流动呢?为什么我们死掉以后,很自然的这个业力,又会从这样的种子、这种潜伏的功能,变现一个果报呢?这个时候跟第七意识有关。就是这个第七意识的无明,它有「润生」的功能,滋润生死的功能。我们应该要了解生死是由业力所招感;但是没有无明的滋润,这个业力不能得果报。所以阿赖耶识身为一个生命的水流,它之所以能够不停止的流动下去,跟第七意识有密切的关系。假设第七意识不执我,这个阿赖耶识马上转成大圆镜智,它不再流动了。所以第八识会不断的创造这种生灭相,跟第七意识有关的,因为第八识不能控制自己,它也不能作主的。这个「恒审思量我相随」,第七意识老是跟第八识在一起,「内扰第八而成赖耶」,把这第八意识转成阿赖耶识了。第七意识的影响,不只是润生而已,它还发业,发动有漏的业力。就是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,前六识主要是第六意识,它是主,它带动前五识造业的时候,非常不幸的是,第六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。身为第六识的根──染污末那,它就不断的给第六意识一个错误的讯息,就是「恒审思量我相随」,它一直告诉第六意识:你的内心深处,有一个真实的自我。使令第六意识所造的业力,通通变成有漏的业力,都是跟私心、欲望相应有所得的有漏业力。所以说这个第七意识在我们的生命当中,它发动了有漏的业力,再把这个业力,加以滋润而得果报,所以我们就不得不了解它了。就是在整个转凡成圣的过程当中,第七意识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,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建立它的理由。所有的佛法都不是碰运气的,你要扭转一种心态,你要先了解它的相貌,你不可能说你不了解,刚好运气让你碰到,你把它转变了,不可能!一定是有正确的观照力,才有正确的行动力,所以了解第七意识的相貌,在我们的修行当中,是非常重要的,它是「六转呼为染净依」,所有染净的根源。这个地方是讲到心、意、识的「意」,第七意识的一个存在的情况。

  

  丑二、颂(分三:寅一显六种过失;寅二显过失种类; 寅三释不共无明) 寅一、显六种过失

  

  前面讲到这个「意」,是用长行文的内涵,这个地方用「颂」再作一个总结。这当中有三段:「一、显六种过失;二、显过失种类;三、释不共无明」。先看「显六种过失」:

  

  此中颂曰: 若不共无明,及与五同法, 训词二定别,无皆成过失。 无想生应无,我执转成过, 我执恒随逐,一切种无有。

  

  这个地方是讲到「六种过失」,以二个偈颂来作总持,先看第一个偈颂,「若不共无明」。「不共无明」是第一个偈颂,就是没有第七意识,就没有不共无明;「及与五同法」,也就没有「五同法」,这是第二个;「训词」是第三个;「二定别」是第四个:前面这四个,「无皆成过失」。「无」就是说,假设没有第七意识,前面四个都不存在,就构成过失了。「无想生应无,我执转成过」,这是第五个,就是说没有第七意识,「无想」天的生命当中,「应无我执转生」,这样子也是过失──第五个过失,「无想生,应无我执转」,这样子成过失。看第六个「我执恒随逐,一切种无有。」凡夫的我执,在一切时当中活动,这是一个现实的状态,如果没有第七意识,「一切种无有」,这个「种」就是不能够在善、恶、无记的心中存在,只能够在恶心存在,这样子违背现实状态,也成过失。就是说,我执本来应该是恒常的随逐有情在活动,不管造善造恶;没有第七意识,「一切种无有」,第六意识就不能够在一切的善、恶、无记心中活动,这样子跟现实的状态相违背了。这个地方无著菩萨是把前面的六种过失,以偈颂的方式,把它作一个重颂。

  

  寅二、显过失种类

  

  这个地方把过失分成三个种类:

  

  离染意无有,二三成相违, 无此一切处,我执不应有。

  

  「离染意无有二」,是第一种种类,说远「离」了这个「染」污「意」的存在,就没有一跟「二」的存在。「

  

  一」是不共无明,「二」是五同法,没有第七意识,就没有不共无明跟五同法,这样子是违背了圣教量──这第一种过失,跟圣教量相违背。佛陀在经典当中,明显讲到有不共的俱生无明,跟五同法的存在。「三成相违」,这个「三」指的是「训词、二定别跟无想天」,就是三、四、五这三个,是违背了凡圣的差别。没有第七意识,这样子凡圣就没办法界定,这是第二类的过失──凡圣就有没有差别的过失。「无此一切处,我执不应有。」这是第三个种类,「无此」这个「此」,就是没有染污末那;没有第七意识的话,第六意识就不能够在一切的善、恶、无记的心中活动,那这个我执的现行,就不能够一切时存在;不能一切时存在,就有违背了现实状况的过失。违背圣教量、违背凡圣的差别、违背现实的状态,无著菩萨把这六种过失,归纳成三个品类。

  

  寅三、释不共无明

  

  这个「不共无明」,是修学大乘佛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所观境,所以他特别从前面的六种过失当中,把「不共无明」提出来,特定的加以解释,就是你要了解这个贼,你才有办法把这个贼消灭。

  

  真义心当生,常能为障碍, 俱行一切分,谓不共无明。

  

  「不共无明」在我们内心当中,它有二大作用,身为一个不共无明,「真义心当生,常能为障碍」,这是第一个功能。我们凡夫,如果没有志向追求圣道,只是积集福报,有时候随顺烦恼造业,你就感觉不出「不共无明」的存在。但是当你在修止观的时候,你内心跟这个「真」实「义」,这个真实义就是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你开始修习我空、法空智慧的时候,这样的「心」逐渐逐渐生起的时候,「常能为障碍」,这个第七意识的不共无明,它就经常的来障碍你,因为你开始在对治它,它就开始去障碍你。你修我空观、法空观,特别是修我空观,你会感觉到:你内心有一种很特殊的矛盾──这违背凡夫的正常思考。我们无量劫来,都是以自我为中心,去造业、得果报;现在你修我空观的时候,就发觉你开始在动摇你无量劫来的一个正常思考,这样的思考,它会反弹的。这个时候反弹所释放的力量,是谁释放的呢?就是「不共无明」,你修学圣道的时候,它呢,「常能为障碍」,这是第一个。

  

  第二个,「俱行一切分」。当你从止观的所缘境出来的时候,在平常的活动,你不修止观的时候,它跟第六意识一起活动,来覆盖你的真如,它就不断的给第六意识一个错误讯息,在内心当中捏造一个自我,使令第六意识在所作所为的时候,习惯性的保护自我、高举自我,使令我们很难创造出非常美妙的善业,所有的善业,都是以私心为出发点。这些是怎么回事呢?都是第七意识,对第六意识产生的干扰。就是说它覆盖真如、障碍圣道,它的过失就是这二个。这二个就很严重了,它本身是不造罪业,没有错,但是它间接的误导第六意识去造业。

  

  在《大乘起信论》讲到这个菩提心(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是菩提心),诸位受了菩萨戒也知道,你失掉了菩提心,你所有的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只是一个人天的善法;没有菩提心的摄受引导,你跟无上菩提就不相应。这个地方,马鸣菩萨说:菩提心有二种,一种菩提会退,一种菩提心不会退。有些人发了菩提心,他容易退;有些人发了菩提心,不容易退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七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